基本信息
書名:傳感器技術及應用(第2版)(十一五)
定價:44.00元
作者:樊尚春
齣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1240115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63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教材較係統地介紹傳感器的原理及其應用,包括傳感器的特性及其評估;傳感器中常用的彈性敏感元件的力學特性;電位器式傳感器;應變式傳感器;壓阻式傳感器;熱電式傳感器;電容式傳感器;變磁路式傳感器;壓電式傳感器;諧振式傳感器;聲錶麵波傳感器;光縴傳感器;微機械傳感器以及智能化傳感器等。
本教材在每一章都配有適量的思考題與習題,在一些重點章節有應用實例與分析。
本書可作為測控技術與儀器、機械工程及自動化、電氣工程與自動化、過程裝備與控製工程、探測製導與控製技術等專業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的師生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目錄
章 緒論
1.1 傳感器的作用與功能
1.2 傳感器的分類
1.2.1 按工作原理分類
1.2.2 按被測量分類
1.3 傳感器技術的特點
1.4 傳感器技術的發展
1.4.1 新原理、新材料和新工藝傳感器的發展
1.4.2 傳感器的微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發展
1.4.3 多傳感器融閤與網絡化發展
1.5 傳感器技術相關的一些基本概念
1.6 本教材的特點及主要內容
思考題與習題
……
第2章 傳感器的特性
第3章 基本彈性敏感元件的力學特性
第4章 電位器式傳感器
第5章 應變式傳感器
第6章 壓阻式傳感器
第7章 熱電式傳感器
第8章 電容式傳感器
第9章 變磁路式傳感器
0章 壓電式傳感器
1章 諧振式傳感器
2章 聲錶麵波傳感器
3章 光縴傳感器
4章 微機械傳感器
5章 傳感器技術的智能化發展
附錄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先翻閱的是目錄結構,一個好的教材,其邏輯框架往往決定瞭學習的效率。這本書的章節編排看起來相當嚴謹,從基礎的物理量到電學轉換,再到信號調理和數據采集,一步步深入,很有層次感。我特彆欣賞它對特定應用場景的案例剖析,比如在智能交通領域中,如何利用不同類型的傳感器(如雷達、超聲波、視覺)進行多模態信息融閤以實現精準的目標識彆和跟蹤。這比單純介紹單個傳感器的特性要來得實在得多。我的工作涉及到一些小型機器人項目,經常需要在惡劣環境下采集數據,所以對傳感器的環境適應性、抗乾擾能力以及長期穩定性非常看重。我希望書裏能有更多關於傳感器標定、漂移補償和故障診斷方麵的實操建議,這些纔是決定項目成敗的關鍵細節,往往在入門書籍中會被一筆帶過。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開源工具或仿真平颱的鏈接,那就更完美瞭,可以讓我邊學邊練,加速知識內化。
評分我是一個工作瞭十年的老工程師,現在負責老舊工業設備的智能化改造,說實話,市麵上很多新齣版的教材,內容更新得很快,但往往過於側重於前沿的、尚未完全成熟的技術,反而忽略瞭對經典、成熟傳感器的深入剖析和優化應用。我更關注的是如何利用現有的成熟技術,通過更巧妙的係統設計和軟件算法,提升老舊係統的性能和可靠性。這本書的“十一五”背景讓我有點好奇它對經典技術的覆蓋深度。我希望能看到關於壓力、溫度、流量等工業基礎傳感器在復雜流體、高溫高壓等極端工況下的魯棒性設計和長期維護策略。對於信號采集中的噪聲抑製技術,例如如何設計有效的硬件濾波電路,以及在嵌入式係統中實現高效的數字濾波算法,這些實用的工程經驗,纔是我目前最需要的“乾貨”。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關於不同總綫協議(如Modbus、Profibus)在傳感器網絡中應用的對比分析,將會極大地幫助我進行係統集成選型工作。
評分我是一個對學習方法很挑剔的人,一本好的技術書不僅要有料,還得易於吸收。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質量是我比較看重的方麵。畢竟傳感器原理圖、電路拓撲圖和物理模型圖示得清晰準確,纔能減少理解上的歧義。我特彆關注書中學術理論與工程實現之間的“翻譯”過程。比如,解釋霍爾效應傳感器時,如果能同時給齣其在芯片級設計的簡化模型,以及在實際PCB上進行抗磁場串擾設計的注意事項,這種深度銜接會讓人覺得物超所值。對於初學者來說,清晰的術語定義和一緻的符號錶示至關重要,希望這本書在這些基礎工作上做得足夠紮實。此外,如果每章末尾的習題不僅是理論計算,還能引導讀者去思考實際工程中的Trade-off(例如精度與成本、響應速度與功耗之間的權衡),那就更具啓發性瞭。我希望這本書能真正成為一本能陪伴我從入門到解決實際問題的參考手冊,而不是讀完一遍就束之高閣的工具書。
評分我對本書的“應用”二字抱有極大的期望。技術是為應用服務的,再精妙的傳感器原理,如果不能轉化為可靠的解決方案,那價值也會大打摺扣。我目前正在研究農業環境的精準監測係統,需要處理溫濕度、土壤墒情以及光照強度等多種異構數據。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關於多傳感器數據融閤(Multi-sensor Data Fusion)的係統性介紹,比如如何構建一個卡爾曼濾波或者更復雜的貝葉斯網絡模型,來優化最終的測量結果,降低環境噪聲對決策的影響。特彆是在低成本方案下,如何通過軟件算法彌補硬件精度上的不足,這是我們這類麵嚮大規模部署的項目中最常遇到的挑戰。理想情況下,如果書裏能提供一些關於數據質量評估和不確定性分析的章節,教會我們如何量化我們係統的測量可靠性,那將是極大的加分項。我更偏好那些能提供清晰的“問題-分析-設計-驗證”流程的案例,而非僅僅是原理性的堆砌。
評分這本《傳感器技術及應用(第2版)(十一五)》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樸實,雖然沒有花哨的圖案,但那種紮實的理工科氣質撲麵而來,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本身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大三學生,對於信號處理和係統集成方麵的內容一直有很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在實際應用層麵,知識點之間有些零散,缺乏一個係統化的框架來串聯。我希望這本書能在這方麵有所突破,不隻是羅列各種傳感器的原理和參數,更重要的是能展示齣它們是如何協同工作,構成一個完整的智能感知係統的。特彆是對於新興的物聯網(IoT)技術背景下,低功耗、高精度傳感器的集成和數據融閤,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前沿的案例分析和設計思路,那就太棒瞭。我對其中關於MEMS傳感器、光縴傳感器的最新發展趨勢非常關注,期待能看到它們在工業自動化和環境監測中的具體應用實例,而不是停留在教科書式的理論推導。希望它的內容在理論深度和工程實踐之間能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能讓我從“知道原理”邁嚮“會設計、會應用”的階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