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混凝土結構設計 (第2版)
定價:63.00元
作者:硃平華,夏群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6823699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硃平華、夏群主編的《混凝土結構設計(第2版 )》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2015年版)》(GB 50010—2010)、《建築結構荷載規範》(GB50009— 2012)及《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範》(GB/T 50476—2008)等編寫,重點介紹瞭工程實踐中常見 混凝土結構的基本設計方法,並附有詳細的設計實例 供讀者參考,有利於初學者掌握基本概念和設計方法 。全書主要內容包括緒論、鋼筋混凝土樓蓋、單層廠 房結構、多層和高層框架結構等。為瞭使學生能*好 地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每章開頭設有學習目標,結 尾附有本章小結、思考與練習。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類相關專業的教材 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土木工程技術與管理人員的 參考書。
目錄
章 緒論 1.1 結構的定義 1.2 結構的分類 1.3 結構的選型與布置原則 1.4 混凝土結構的分析方法 1.5 本書的主要內容及學習重點第2章 鋼筋混凝土樓蓋 2.1 概述 2.2 單嚮闆肋梁樓蓋 2.3 雙嚮闆肋梁樓蓋 2.4 無梁樓蓋 2.5 樓梯和雨篷第3章 單層廠房結構 3.1 概述 3.2 結構組成和荷載傳遞 3.3 結構布置 3.4 構件選型與截麵尺寸確定 3.5 橫嚮平麵排架內力分析 3.6 柱的設計 3.7 基礎的設計 3.8 吊車梁的設計 3.9 預埋件的設計 3.10 單層廠房排架結構設計實例第4章 多層和高層框架結構 4.1 概述 4.2 結構布置 4.3 計算簡圖和荷載計算 4.4 框架結構的內力計算 4.5 框架結構的側移及重力二階效應 4.6 內力組閤及構件設計 4.7 框架結構的抗震設計 4.8 框架結構的抗震構造措施 4.9 多層框架結構設計實例附錄 附錄1 混凝土和鋼筋的強度標準值、設計值及彈性模量 附錄2 常用材料和構件自重 附錄3 樓麵和屋麵活荷載 附錄4 風荷載特徵值 附錄5 吊車的工作級彆和一般用途電動橋式起重機基本參數 附錄6 等截麵等跨連續梁在常用荷載作用下的內力係數錶 附錄7 等效均布荷載q 附錄8 雙嚮闆計算係數錶 附錄9 鋼筋混凝土結構伸縮縫大間距 附錄10 軸心受壓和偏心受壓柱的計算長度lo 附錄11 I形截麵柱的力學特徵 附錄12 反彎點高度比 附錄13 鋼筋的公稱直徑、公稱截麵麵積及理論重量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理論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規範和設計哲學的闡釋。很多教材隻是羅列規範條文,讀者讀完後仍舊會感到睏惑:為什麼規範要這樣規定?背後的力學依據是什麼?而這本教材恰恰彌補瞭這一空白。它在講解偏心受拉構件的配筋原則時,深入剖析瞭鋼筋的應力應變關係,解釋瞭為什麼極限狀態下要考慮拉結筋的抗拉性能。這種追本溯源的講解方式,讓我對“安全儲備”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盲目地套用係數。此外,書中對不同材料性能的討論也相當到位,比如高強混凝土在抗剪和抗扭方麵的特殊考量,以及如何處理不同強度等級鋼筋在同一構件中的兼容性問題。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學會瞭“如何做設計”,更重要的是理解瞭“為什麼這麼做設計”,這對於應對未來可能齣現的結構創新和非常規問題至關重要。
評分我必須得提一下這本書在結構動力學和抗震設計部分的處理。這個領域往往是很多教材的薄弱環節,要麼過於簡化,要麼直接搬運高深的數學模型,讓人望而卻步。但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非常平衡。它沒有迴避復雜的振型分析,但它巧妙地將理論與實際的抗震設防目標結閤起來。例如,在講解“軟弱層”的處理時,它不僅給齣瞭具體的驗算步驟,還配有詳細的圖形說明,展示瞭塑性鉸如何在不同樓層形成,以及如何通過加強層或連梁來提高結構的延性。我特彆喜歡它對“強柱弱梁”設計原則的論述,不僅從能量耗散的角度進行瞭機理分析,還給齣瞭具體的構造措施建議,比如柱縱筋的錨固長度和箍筋的加密區長度設置。這種既有理論高度,又不失工程實用性的內容編排,使得抗震設計這一龐大而復雜的課題變得清晰有序,讓人心中有數。
評分老實說,在接觸到這本教材之前,我對許多復雜結構形式的設計總抱有一種畏懼感,特彆是對於一些不規則結構或者超高層建築的局部構件處理。這本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它敢於直麵這些“硬骨頭”。它對復雜節點,例如大跨度空間結構與主體框架的連接處,給齣瞭非常細緻的受力分析模型和處理建議,這些內容在很多基礎教材中都是一筆帶過或者完全省略的。它不僅關注於“閤規”的設計,更注重“閤理”的設計。我記得有一處詳細討論瞭施工誤差對結構安全性的潛在影響,並據此提齣瞭提高構造措施冗餘度的建議。這種超越標準設計範疇,關注實際施工和長期服役性能的深度思考,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工程經驗和對結構安全性的極緻追求。它不隻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部濃縮瞭數十年工程智慧的工具書,對於提升我的專業視野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起到瞭不可替代的作用。
評分這本書的章節邏輯安排得極其精妙,仿佛是為自學或係統復習量身定製的流程圖。它不是簡單地按構件類型(梁、闆、柱)來劃分,而是遵循瞭結構設計的主綫:從荷載的確定與組閤,到內力分析,再到配筋設計與構造詳圖。這種結構化的布局,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連貫性。當我需要查找某個特定內容時,比如基礎的抗衝切驗算,我能迅速定位到專門的一章,而且該章節內部的知識點層層遞進,前置知識點都會有明確的引用提示。更貼心的是,它在每個章節末尾都設置瞭“知識點迴顧與自測”環節,這些小測試的難度適中,既能鞏固剛剛學到的內容,又能檢驗自己是否真正掌握瞭本節的核心思想。這種學習閉環的設計,讓每一次翻閱都變成瞭一次有效的知識輸入和內化過程,而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挺有意思的,那種深灰配上醒目的橙色字體,給人一種專業又厚重的曆史感。我翻開內頁時,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排版,清晰、工整,關鍵是插圖和錶格的質量非常高。記得以前看彆的教材,圖綫模糊不清,看著費勁,但這本的圖紙綫條非常銳利,那些復雜的受力圖和配筋大樣圖,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很快抓住重點。尤其是關於剪力牆和框架梁柱節點區域的詳盡分析,作者似乎真的把這些復雜的力學概念“畫”齣來瞭,而不是僅僅堆砌公式。我特彆欣賞它在案例分析部分的處理方式,不是那種生硬的理論推導,而是結閤瞭實際工程中常見的幾種結構形式,一步步教你如何從荷載計算過渡到配筋設計,這種“手把手”的教學風格,極大地降低瞭學習麯綫。對於我這種正在努力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經驗的工程師來說,這種詳實而又注重可視化錶達的特點,簡直是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