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美:愛德華·李爾的博物藝術傳奇

博物之美:愛德華·李爾的博物藝術傳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博物學
  • 鳥類
  • 植物
  • 藝術
  • 插畫
  • 自然
  • 曆史
  • 維多利亞時代
  • 愛德華·李爾
  • 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人天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18627
商品編碼:29728136098

具體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博物之美:愛德華·李爾的博物藝術傳奇
作者:羅伯特·麥剋拉肯·佩剋,未讀 齣品
定價:128.0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59618627
印次: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19世紀是博物學發展的黃金時代,傳奇博物畫傢愛德華·李爾正是這個時代的佼佼者,本書即呈現瞭他令人驚艷的博物藝術。
愛德華·李爾有非凡過人的繪畫天賦,18歲齣版瞭科學一本重要的鳥類插畫專著——《鸚鵡傢族圖譜》,尤擅長以活物為對象作畫。李爾在青年時期,主要緻力於博物學插畫的創作。他和科學傢、收藏傢和齣版商一起,共同把19世紀的英國打造成一個博物文化的大本營和傳播地。
李爾是一位高産的藝術傢,一生創作瞭1萬多幅來自各地的博物畫作和風景畫作,曾為達爾文“小獵犬號”之行發現的鳥類新品種繪圖,為古爾德的博物書籍做插畫。他的博物畫和諧趣詩畫風格,在接下來的二百年裏持續影響瞭西方文化和審美。
作者羅伯特·佩剋花費大量的精力整理資料,於是就有瞭這本全麵介紹李爾的書籍。本書由“自然紀錄片之父”《藍色星球》導演大衛·愛登堡作序,內附200多張彩圖,娓娓講述愛德華·李爾的博物藝術傳奇。這不是一本無聊的科學論文集,而是帶你走入一場科學的盛宴,在欣賞李爾纔能的同時,見證博物學黃金時代的開啓。

  目錄
序言 / 7
引言 / 13
部分
非凡的一生:李爾的童年和對博物學興趣的萌芽_22
打開籠門:李爾和倫敦動物園_32
愛德華·T. 班尼特_39
未完成的書:李爾佚失作品集_42
《比奇船長的航海動物學》 _47
李爾和石版印刷術:科技成就藝術_51
李爾的鸚鵡專著_56
鳥類作畫錄:李爾之前的鳥類插畫_60
巴哈本的鸚鵡_64
群雄爭霸:李爾在博物學界的地位_71
約翰·古爾德_71
威廉·渣甸和普利多·約翰·塞爾比_80
托馬斯·貝爾_85
不尋常的動物_91
李爾與澳洲:對澳洲的極大興趣_93
伯爵和貓咪:李爾和德比伯爵的往來_100
約翰·詹姆斯·奧杜邦和美洲之旅的設想_107
《諾斯利莊園動物集》 _110
漂泊的畫傢:旅行者李爾_112
女王的導師_122
去更遠的地方旅行_125
異國服飾_127
旅行中的危險_128
正經地鬍謅:李爾的《諧趣植物學》_131
嚴謹的科學:李爾的植物學_136
部分結語_139

第二部分
大傢的故事,永恒的經典:李爾對童書的影響_142
畢翠剋絲·波特_145
愛德華·戈裏_149
簡·布雷特_150
傳奇的延續:兩位李爾式的當代博物畫傢_152
威廉·庫柏_152
伊麗莎白·巴特沃斯_155
站在李爾的肩膀上_158
沃爾頓·福特_158
詹姆斯·波塞剋_160
詩人般的地質學者:三位繼承李爾傳統的旅行山水畫傢_164
托尼·福斯特_164
約翰·道爾_167
菲利普·休斯_169
一位受李爾影響的政治漫畫傢_173
尼古拉斯·加蘭_173
第二部分結語_178
部分注釋_180
第二部分注釋_195
附錄_199
緻謝_200
插圖列錶 _ 204




  編輯
☆維多利亞女王的繪畫老師、博物學黃金時代的傳奇博物畫傢 一生創作10000多幅博物畫作,貢獻瞭科學重要的本鳥類插畫專著——《鸚鵡傢族圖譜》。
☆200餘幅插圖,多幅畫作驚艷次呈現。書中展現瞭李爾代錶性的鳥類、澳洲動物、植物、風景畫等,以及後人延續李爾的風格創作之品,驚艷讀者。
☆影響西方文化和審美200年 李爾的博物畫風和諧趣詩配畫的形式,深刻影響瞭後來的插畫傢、童書作傢、政治漫畫傢,直至今日。
☆“自然紀錄片之父”、《藍色星球》導演大衛·愛登堡傾情作序。“既能精準呈現物種的特點,又善於展現動物在某一時刻的性情;將科學畫和氣質畫結閤。毫不誇張地說,他是所有博物畫傢中*偉大的一位。”
 

  媒體評論
打開這本精緻的愛德華·李爾傳記,你會格外地欣賞他——一個純粹的自然觀察者,或許這也是藝術傢自己希望被人記住的方式。
——《博物》雜誌

這本書聚焦於李爾作為一名博物畫傢的成長史,他的大量插圖再次展現。對於李爾的粉絲以及對藝術和博物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值得收藏。 ?
——《齣版周刊》

在這本內容詳實、文筆優美、插圖精美的書中,羅伯特·麥剋拉肯·佩剋嚮我們介紹瞭李爾在鳥類插畫的地位。李爾的一生充滿瞭傳奇,值得我們去細細探究。
——剋莉絲汀·傑剋森,《鳥類插畫作者詞典:1100—2000年的大師們》作者

本書中的圖片給人帶來瞭強烈的視覺衝擊,通過介紹李爾的一生,揭示瞭他給同時代和後人帶來的深遠影響和啓發。
——羅傑·柏詩姬,《中央公園鳥類繪畫精品》一書作者

這本書很棒!在大量調查的基礎上,給我們奉獻瞭一本集科學和美學於一身的作品。它詳細地介紹瞭博物學上一段激動人曆程,也高度評價瞭李爾作品在博物學上的重要地位。
——萊斯利·奧弗斯特裏特,美國自然博物館圖書館珍本典藏館館長,史密森學會會長








博物之美:愛德華·李爾的博物藝術傳奇 圖書簡介 愛德華·李爾(Edward Lear,1812-1888)的名字,在世人心中往往與那些古怪、充滿奇思妙想的“ nonsense ”詩歌和朗朗上口的“李爾語”緊密相連。然而,將他僅僅定義為一個滑稽的詩人,無疑是低估瞭這位十九世紀英國藝術巨匠的豐富內涵。《博物之美:愛德華·李爾的博物藝術傳奇》深入挖掘瞭李爾在成為著名詩人之前,以及在整個創作生涯中,作為一位傑齣的自然曆史插畫傢、風景畫傢和旅行傢的非凡成就。本書旨在揭示這位“鬍言亂語之王”背後那顆對自然世界懷有深沉敬畏與細緻觀察之心的博物學傢靈魂。 本書的核心,在於對李爾早期職業生涯的詳盡梳理。在李爾年僅二十歲時,他便以其無與倫比的鳥類描繪天賦,獲得瞭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的青睞。他不僅僅是簡單地描繪動物的形態,而是以一種科學的嚴謹性與藝術的感染力相結閤的方式,記錄瞭大量在當時對於歐洲公眾而言依然新奇的異域物種。我們細緻考察瞭李爾在為羅伯特·蕭(Robert P. Lesson)的《珍禽圖譜》(Illustrations of the Family of Psittacidae, or Parrots)和格雷(John Edward Gray)的著作繪製插圖時的工作方法。李爾對羽毛質感的把握,對光影在不同紋理上的微妙變化的處理,以及他對動物習性的精準捕捉,使得他的博物畫作超越瞭單純的科學記錄,上升到瞭藝術殿堂。 本書花瞭大量篇幅探討李爾如何將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融入到他後來廣為人知的風景畫創作之中。李爾的風景畫並非僅僅是歐洲的田園風光,而是他作為一位“漫遊者”的足跡的忠實記錄。從他對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灣海岸綫的迷戀,到他在阿爾巴尼亞崎嶇山脈中的孤獨寫生,再到他後期在锡蘭(今斯裏蘭卡)和印度留下的光影傑作,李爾的畫筆捕捉瞭地球上各種截然不同的地貌和光綫條件。我們分析瞭李爾的風景寫生(oil sketches)的技法,這種技法在很大程度上預示瞭後來的印象派對光與色的關注。他如何通過快速、精確的筆觸,記錄下一瞬間的天氣變化,以及那種獨屬於異國他鄉的蒼茫之感,是本書探討的重點之一。 李爾的旅行經曆,是理解他博物情懷的關鍵。他並非僅僅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入當地,以一種近乎學者的姿態進行觀察和記錄。本書還原瞭他與當時歐洲文化精英圈子的交往,以及他如何利用這些聯係,獲取進入偏遠地區的許可。他的旅行日誌——雖然大多未曾公開發錶——揭示瞭他對植物學、地質學,乃至人類學的好奇心。他筆下的橄欖樹、崎嶇的懸崖、或是異域的建築細節,都體現瞭他對“真實性”的追求。 同時,本書也審視瞭“博物”概念在十九世紀的演變,以及李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達爾文主義思潮興起的前夜,科學的嚴謹性與浪漫主義的美學追求常常相互交織。李爾的畫作,正是這種張力的完美體現:他既是嚴謹的觀察者,又是富有想象力的詮釋者。我們探討瞭李爾的“怪誕生物”(Limericks and Nonsense)創作與他的博物觀察之間的內在聯係。那些虛構的生物,例如“The Old Man with a Beard”或“The Young Man of Norway”,它們在解剖結構和行為模式上的荒誕性,恰恰建立在李爾對真實動物骨骼結構、運動方式和生態習性的深刻理解之上。沒有對現實世界的透徹掌握,就不可能創造齣如此令人信服的虛構。 《博物之美》是一部跨學科的研究,它將藝術史、科學史和旅行文學的研究視角融為一體。通過對李爾的數韆幅水彩畫、油畫寫生、鋼版畫和手稿的細緻解讀,本書試圖修正李爾的公眾形象,將他重新定位為一位與約翰·詹姆斯·奧杜邦(John James Audubon)齊名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博物藝術傢。讀者將在這本書中,跟隨李爾的腳步,重新發現那個既充滿奇趣,又極度審慎的十九世紀自然世界的縮影。這是一場關於光影、形態、旅行以及不倦求知精神的視覺盛宴。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總覺得,很多偉大的藝術傢,他們的創作往往源於一種與生俱來的敏感和對周遭世界的獨特感知。愛德華·李爾便是如此。在那個科學理性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他卻能以一種孩童般純粹的視角,去捕捉自然界那些容易被忽視的美麗與怪誕。我特彆喜歡他那些關於“不可思議的生物”的描繪,它們並非純粹的想象,而是建立在對現實生物的深入觀察之上,然後加以誇張和變形,使其更富戲劇性和趣味性。例如,他畫過的那些有著奇特身體構造的動物,雖然在我們看來有些滑稽,但細究之下,卻能發現其中蘊含著對生物形態學和進化論的某種早期思考。他對待每一個細節都力求精準,哪怕是虛構的生物,其骨骼、羽毛、鱗片,都仿佛經過瞭嚴密的考量。這種看似“不正經”的創作背後,其實是對自然生命力的一種深刻理解和贊美。他的作品,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不同於我們日常所見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自然世界,而且,這個世界還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孩童般的純真和喜悅。

評分

當我翻開一本關於李爾的畫冊時,我被他作品中那種獨特的“李爾式”幽默深深吸引。他的畫風,帶著一種不加掩飾的真誠和一點點狡黠,仿佛在邀請你一同進入他的奇幻世界。我尤其對他對鳥類的描繪情有獨鍾,他筆下的鸚鵡、貓頭鷹、孔雀,都帶著一種鮮活的生命力,即便它們被賦予瞭人類的情感和行為,也依然保留著作為自然生物的本真。我曾經花瞭很長時間去研究他為不同鳥類繪製的肖像,那些細緻入微的羽毛紋理、眼神中的靈動,以及微妙的姿態,都展現瞭他非凡的觀察力和繪畫技巧。最讓我驚嘆的是,他在繪製這些“擬人化”的鳥類時,並沒有脫離其生物學特徵,反而將科學的準確性與藝術的想象力完美融閤。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博物學”這個概念,它不應僅僅是枯燥的分類和記錄,更可以是一種充滿趣味和情感的探索過程。李爾用他的畫筆,將科學的嚴謹和藝術的浪漫融為一體,創造齣瞭一種獨一無二的美學體驗,讓人在欣賞的同時,也不禁對自然界的奇妙産生無限遐想。

評分

初識愛德華·李爾,是在一本關於維多利亞時代插畫藝術的畫冊上,他那些充滿奇思妙想的“nonsense”詩句和同樣異想天開的配圖,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那時,我對他作為一位博物愛好者的身份幾乎一無所知。後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瞭一本介紹他的早期創作的書籍,纔驚覺他不僅僅是位“荒誕詩歌大師”,更是位在博物學領域有著深厚造詣的藝術傢。他筆下的動植物,即使是被扭麯變形,也依然保留著科學觀察的嚴謹性,比如他為各種鳥類繪製的細緻解剖圖,那種一絲不苟的態度,讓我看到瞭藝術與科學結閤的魅力。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自然界中“奇特”事物的迷戀,那些介於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生物,仿佛是他內心深處對未知世界無窮好奇的具象化錶達。讀他的作品,總能讓人在會心一笑之餘,感受到一種對自然界細微之處的尊重和熱愛。他用畫筆和文字,為我們打開瞭一個彆樣的博物世界,一個充滿幽默感又不失科學精神的奇妙宇宙,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跨越時間和地域,依然能夠觸動人心的藝術作品充滿好奇。愛德華·李爾的作品,便是這樣的存在。初次接觸他的插畫,我被那些充滿想象力的“nonsense”詩句和與之相得益彰的古怪插畫所吸引。然而,隨著我對他創作曆程的深入瞭解,我纔發現,在他看似荒誕不經的錶象之下,隱藏著一顆對自然世界充滿敬畏和好奇的心。他並非僅僅是描繪一些虛無縹緲的生物,而是以一位嚴謹的博物學傢的視角,去觀察、去記錄、去描繪。我尤其喜歡他繪製的那些植物插圖,它們在經過他的藝術加工後,雖然色彩鮮艷、形態誇張,但其結構和特徵卻依然保持著科學的準確性。這種將科學的嚴謹與藝術的想象力巧妙結閤的方式,在我看來是一種極高的藝術成就。他的作品,讓我們看到瞭科學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和理論,也可以是充滿生命力的、令人著迷的藝術。他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嚮我們展示瞭自然界的奧秘,並讓我們從中體會到瞭一種彆樣的美感,一種介於真實與虛幻之間的、令人沉醉的美。

評分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藝術,能夠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的界限,去感受那些曾經存在過的、令人驚嘆的生命。愛德華·李爾,無疑是這樣一位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藝術傢。在接觸他的作品之前,我對“博物藝術”的概念還比較模糊,總覺得它與我所理解的藝術創作有些距離。然而,李爾的作品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他以一種極其獨特的方式,將嚴謹的科學觀察與天馬行空的藝術想象相結閤,創造齣瞭無數令人驚嘆的動植物插畫。我特彆欣賞他對待細節的那種近乎偏執的認真,哪怕是在描繪那些“不存在”的生物,他也會賦予它們閤乎邏輯的身體構造和生動逼真的紋理。這種對自然界細微之處的洞察力,讓我看到瞭一個博物學傢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他的畫作,不僅僅是美麗的圖畫,更是一種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一種對生命多樣性的贊頌。每一次翻看他的作品,我都能感受到一種源源不斷的靈感湧現,仿佛置身於一個奇妙的自然博物館,與各種形態各異、充滿生命力的生物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對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