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

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博物学
  • 鸟类
  • 植物
  • 艺术
  • 插画
  • 自然
  • 历史
  • 维多利亚时代
  • 爱德华·李尔
  • 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18627
商品编码:29728136098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
作者:罗伯特·麦克拉肯·佩克,未读 出品
定价:128.0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59618627
印次: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19世纪是博物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传奇博物画家爱德华·李尔正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本书即呈现了他令人惊艳的博物艺术。
爱德华·李尔有非凡过人的绘画天赋,18岁出版了科学一本重要的鸟类插画专著——《鹦鹉家族图谱》,尤擅长以活物为对象作画。李尔在青年时期,主要致力于博物学插画的创作。他和科学家、收藏家和出版商一起,共同把19世纪的英国打造成一个博物文化的大本营和传播地。
李尔是一位高产的艺术家,一生创作了1万多幅来自各地的博物画作和风景画作,曾为达尔文“小猎犬号”之行发现的鸟类新品种绘图,为古尔德的博物书籍做插画。他的博物画和谐趣诗画风格,在接下来的二百年里持续影响了西方文化和审美。
作者罗伯特·佩克花费大量的精力整理资料,于是就有了这本全面介绍李尔的书籍。本书由“自然纪录片之父”《蓝色星球》导演大卫·爱登堡作序,内附200多张彩图,娓娓讲述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这不是一本无聊的科学论文集,而是带你走入一场科学的盛宴,在欣赏李尔才能的同时,见证博物学黄金时代的开启。

  目录
序言 / 7
引言 / 13
部分
非凡的一生:李尔的童年和对博物学兴趣的萌芽_22
打开笼门:李尔和伦敦动物园_32
爱德华·T. 班尼特_39
未完成的书:李尔佚失作品集_42
《比奇船长的航海动物学》 _47
李尔和石版印刷术:科技成就艺术_51
李尔的鹦鹉专著_56
鸟类作画录:李尔之前的鸟类插画_60
巴哈本的鹦鹉_64
群雄争霸:李尔在博物学界的地位_71
约翰·古尔德_71
威廉·渣甸和普利多·约翰·塞尔比_80
托马斯·贝尔_85
不寻常的动物_91
李尔与澳洲:对澳洲的极大兴趣_93
伯爵和猫咪:李尔和德比伯爵的往来_100
约翰·詹姆斯·奥杜邦和美洲之旅的设想_107
《诺斯利庄园动物集》 _110
漂泊的画家:旅行者李尔_112
女王的导师_122
去更远的地方旅行_125
异国服饰_127
旅行中的危险_128
正经地胡诌:李尔的《谐趣植物学》_131
严谨的科学:李尔的植物学_136
部分结语_139

第二部分
大家的故事,永恒的经典:李尔对童书的影响_142
毕翠克丝·波特_145
爱德华·戈里_149
简·布雷特_150
传奇的延续:两位李尔式的当代博物画家_152
威廉·库柏_152
伊丽莎白·巴特沃斯_155
站在李尔的肩膀上_158
沃尔顿·福特_158
詹姆斯·波塞克_160
诗人般的地质学者:三位继承李尔传统的旅行山水画家_164
托尼·福斯特_164
约翰·道尔_167
菲利普·休斯_169
一位受李尔影响的政治漫画家_173
尼古拉斯·加兰_173
第二部分结语_178
部分注释_180
第二部分注释_195
附录_199
致谢_200
插图列表 _ 204




  编辑
☆维多利亚女王的绘画老师、博物学黄金时代的传奇博物画家 一生创作10000多幅博物画作,贡献了科学重要的本鸟类插画专著——《鹦鹉家族图谱》。
☆200余幅插图,多幅画作惊艳次呈现。书中展现了李尔代表性的鸟类、澳洲动物、植物、风景画等,以及后人延续李尔的风格创作之品,惊艳读者。
☆影响西方文化和审美200年 李尔的博物画风和谐趣诗配画的形式,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插画家、童书作家、政治漫画家,直至今日。
☆“自然纪录片之父”、《蓝色星球》导演大卫·爱登堡倾情作序。“既能精准呈现物种的特点,又善于展现动物在某一时刻的性情;将科学画和气质画结合。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所有博物画家中*伟大的一位。”
 

  媒体评论
打开这本精致的爱德华·李尔传记,你会格外地欣赏他——一个纯粹的自然观察者,或许这也是艺术家自己希望被人记住的方式。
——《博物》杂志

这本书聚焦于李尔作为一名博物画家的成长史,他的大量插图再次展现。对于李尔的粉丝以及对艺术和博物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值得收藏。 ?
——《出版周刊》

在这本内容详实、文笔优美、插图精美的书中,罗伯特·麦克拉肯·佩克向我们介绍了李尔在鸟类插画的地位。李尔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值得我们去细细探究。
——克莉丝汀·杰克森,《鸟类插画作者词典:1100—2000年的大师们》作者

本书中的图片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介绍李尔的一生,揭示了他给同时代和后人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启发。
——罗杰·柏诗姬,《中央公园鸟类绘画精品》一书作者

这本书很棒!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给我们奉献了一本集科学和美学于一身的作品。它详细地介绍了博物学上一段激动人历程,也高度评价了李尔作品在博物学上的重要地位。
——莱斯利·奥弗斯特里特,美国自然博物馆图书馆珍本典藏馆馆长,史密森学会会长








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 图书简介 爱德华·李尔(Edward Lear,1812-1888)的名字,在世人心中往往与那些古怪、充满奇思妙想的“ nonsense ”诗歌和朗朗上口的“李尔语”紧密相连。然而,将他仅仅定义为一个滑稽的诗人,无疑是低估了这位十九世纪英国艺术巨匠的丰富内涵。《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深入挖掘了李尔在成为著名诗人之前,以及在整个创作生涯中,作为一位杰出的自然历史插画家、风景画家和旅行家的非凡成就。本书旨在揭示这位“胡言乱语之王”背后那颗对自然世界怀有深沉敬畏与细致观察之心的博物学家灵魂。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李尔早期职业生涯的详尽梳理。在李尔年仅二十岁时,他便以其无与伦比的鸟类描绘天赋,获得了伦敦动物学会(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的青睐。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描绘动物的形态,而是以一种科学的严谨性与艺术的感染力相结合的方式,记录了大量在当时对于欧洲公众而言依然新奇的异域物种。我们细致考察了李尔在为罗伯特·萧(Robert P. Lesson)的《珍禽图谱》(Illustrations of the Family of Psittacidae, or Parrots)和格雷(John Edward Gray)的著作绘制插图时的工作方法。李尔对羽毛质感的把握,对光影在不同纹理上的微妙变化的处理,以及他对动物习性的精准捕捉,使得他的博物画作超越了单纯的科学记录,上升到了艺术殿堂。 本书花了大量篇幅探讨李尔如何将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融入到他后来广为人知的风景画创作之中。李尔的风景画并非仅仅是欧洲的田园风光,而是他作为一位“漫游者”的足迹的忠实记录。从他对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湾海岸线的迷恋,到他在阿尔巴尼亚崎岖山脉中的孤独写生,再到他后期在锡兰(今斯里兰卡)和印度留下的光影杰作,李尔的画笔捕捉了地球上各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和光线条件。我们分析了李尔的风景写生(oil sketches)的技法,这种技法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后来的印象派对光与色的关注。他如何通过快速、精确的笔触,记录下一瞬间的天气变化,以及那种独属于异国他乡的苍茫之感,是本书探讨的重点之一。 李尔的旅行经历,是理解他博物情怀的关键。他并非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当地,以一种近乎学者的姿态进行观察和记录。本书还原了他与当时欧洲文化精英圈子的交往,以及他如何利用这些联系,获取进入偏远地区的许可。他的旅行日志——虽然大多未曾公开发表——揭示了他对植物学、地质学,乃至人类学的好奇心。他笔下的橄榄树、崎岖的悬崖、或是异域的建筑细节,都体现了他对“真实性”的追求。 同时,本书也审视了“博物”概念在十九世纪的演变,以及李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达尔文主义思潮兴起的前夜,科学的严谨性与浪漫主义的美学追求常常相互交织。李尔的画作,正是这种张力的完美体现:他既是严谨的观察者,又是富有想象力的诠释者。我们探讨了李尔的“怪诞生物”(Limericks and Nonsense)创作与他的博物观察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些虚构的生物,例如“The Old Man with a Beard”或“The Young Man of Norway”,它们在解剖结构和行为模式上的荒诞性,恰恰建立在李尔对真实动物骨骼结构、运动方式和生态习性的深刻理解之上。没有对现实世界的透彻掌握,就不可能创造出如此令人信服的虚构。 《博物之美》是一部跨学科的研究,它将艺术史、科学史和旅行文学的研究视角融为一体。通过对李尔的数千幅水彩画、油画写生、钢版画和手稿的细致解读,本书试图修正李尔的公众形象,将他重新定位为一位与约翰·詹姆斯·奥杜邦(John James Audubon)齐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博物艺术家。读者将在这本书中,跟随李尔的脚步,重新发现那个既充满奇趣,又极度审慎的十九世纪自然世界的缩影。这是一场关于光影、形态、旅行以及不倦求知精神的视觉盛宴。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识爱德华·李尔,是在一本关于维多利亚时代插画艺术的画册上,他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的“nonsense”诗句和同样异想天开的配图,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时,我对他作为一位博物爱好者的身份几乎一无所知。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一本介绍他的早期创作的书籍,才惊觉他不仅仅是位“荒诞诗歌大师”,更是位在博物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艺术家。他笔下的动植物,即使是被扭曲变形,也依然保留着科学观察的严谨性,比如他为各种鸟类绘制的细致解剖图,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看到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魅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自然界中“奇特”事物的迷恋,那些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生物,仿佛是他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无穷好奇的具象化表达。读他的作品,总能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感受到一种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尊重和热爱。他用画笔和文字,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别样的博物世界,一个充满幽默感又不失科学精神的奇妙宇宙,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艺术,能够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令人惊叹的生命。爱德华·李尔,无疑是这样一位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艺术家。在接触他的作品之前,我对“博物艺术”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总觉得它与我所理解的艺术创作有些距离。然而,李尔的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他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将严谨的科学观察与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相结合,创造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动植物插画。我特别欣赏他对待细节的那种近乎偏执的认真,哪怕是在描绘那些“不存在”的生物,他也会赋予它们合乎逻辑的身体构造和生动逼真的纹理。这种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洞察力,让我看到了一个博物学家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他的画作,不仅仅是美丽的图画,更是一种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一种对生命多样性的赞颂。每一次翻看他的作品,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源源不断的灵感涌现,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自然博物馆,与各种形态各异、充满生命力的生物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时间和地域,依然能够触动人心的艺术作品充满好奇。爱德华·李尔的作品,便是这样的存在。初次接触他的插画,我被那些充满想象力的“nonsense”诗句和与之相得益彰的古怪插画所吸引。然而,随着我对他创作历程的深入了解,我才发现,在他看似荒诞不经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颗对自然世界充满敬畏和好奇的心。他并非仅仅是描绘一些虚无缥缈的生物,而是以一位严谨的博物学家的视角,去观察、去记录、去描绘。我尤其喜欢他绘制的那些植物插图,它们在经过他的艺术加工后,虽然色彩鲜艳、形态夸张,但其结构和特征却依然保持着科学的准确性。这种将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想象力巧妙结合的方式,在我看来是一种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科学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理论,也可以是充满生命力的、令人着迷的艺术。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并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一种别样的美感,一种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令人沉醉的美。

评分

当我翻开一本关于李尔的画册时,我被他作品中那种独特的“李尔式”幽默深深吸引。他的画风,带着一种不加掩饰的真诚和一点点狡黠,仿佛在邀请你一同进入他的奇幻世界。我尤其对他对鸟类的描绘情有独钟,他笔下的鹦鹉、猫头鹰、孔雀,都带着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即便它们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和行为,也依然保留着作为自然生物的本真。我曾经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他为不同鸟类绘制的肖像,那些细致入微的羽毛纹理、眼神中的灵动,以及微妙的姿态,都展现了他非凡的观察力和绘画技巧。最让我惊叹的是,他在绘制这些“拟人化”的鸟类时,并没有脱离其生物学特征,反而将科学的准确性与艺术的想象力完美融合。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博物学”这个概念,它不应仅仅是枯燥的分类和记录,更可以是一种充满趣味和情感的探索过程。李尔用他的画笔,将科学的严谨和艺术的浪漫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美学体验,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不禁对自然界的奇妙产生无限遐想。

评分

我总觉得,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往往源于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和对周遭世界的独特感知。爱德华·李尔便是如此。在那个科学理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他却能以一种孩童般纯粹的视角,去捕捉自然界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美丽与怪诞。我特别喜欢他那些关于“不可思议的生物”的描绘,它们并非纯粹的想象,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生物的深入观察之上,然后加以夸张和变形,使其更富戏剧性和趣味性。例如,他画过的那些有着奇特身体构造的动物,虽然在我们看来有些滑稽,但细究之下,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着对生物形态学和进化论的某种早期思考。他对待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精准,哪怕是虚构的生物,其骨骼、羽毛、鳞片,都仿佛经过了严密的考量。这种看似“不正经”的创作背后,其实是对自然生命力的一种深刻理解和赞美。他的作品,就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见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世界,而且,这个世界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孩童般的纯真和喜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