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交换技术(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定价:42.00元
作者:钱渊,单勇,张晓燕,徐有,马志强,魏伟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63541195
字数:
页码:312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交换技术是通信网络中的关键技术,它决定了网络的性能以及向用户提供何种服务。《现代交换技术(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介绍了在现代通信网络中使用的各种交换技术的原理、相关协议和应用。章对目前网络中常用的各种交换技术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数据通信中使用的关键技术原理;第2章介绍了电话通信中使用的电路交换技术;第3章介绍了电信网信令系统;第4章介绍了数据通信中使用的分组交换技术和帧中继技术;第5章介绍了宽带交换中使用的ATM技术;第6章介绍了计算机网络中使用的二层交换、IP交换和MPLS技术;第7章介绍了光交换技术;第8章介绍了新的软交换及NGN技术。
《现代交换技术(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翔实,深入浅出,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用书,也可供从事通信专业的其他技术人员阅读。
目录
章 概述
1.1 交换技术概述
1.2 交换技术
1.2.1 基本交换技术
1.2.2 交换技术的发展
1.3 数据通信原理
1.3.1 网络体系结构
1.3.2 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
1.3.3 网络拓扑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电路交换技术
2.1 电路交换技术概述
2.1.1 电话通信的起源
2.1.2 电话交换机与电话通信网
2.1.3 电话交换机的发展与分类
2.1.4 数字程控交换机简介
2.2 数字交换网络
2.2.1 话音信号数字化和多路时分复用
2.2.2 交换网络结构设计
2.2.3 数字交换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2.4 多级交换网络
2.3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结构
2.3.1 话路系统
2.3.2 控制系统
2.3.3 处理机间通信
2.4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软件
2.4.1 数字程控交换机软件结构
2.4.2 软件工具语言
2.4.3 程序的执行管理
2.5 呼叫处理的基本原理
2.5.1 基本的呼叫处理过程
2.5.2 稳定状态与状态转移
2.5.3 任务处理的工作模式
2.6 电话通信网规程
2.6.1 电话通信网概念
2.6.2 电话通信网路由规程
2.6.3 本地电话网
2.6.4 电话通信网号码规程
2.6.5 电话通信网传输规程
2.6.6 电话通信网同步规程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电信网信令系统
3.1 信令系统概述
3.1.1 电信网对信令系统的要求
3.1.2 信令的定义和分类
3.1.3 用户线信令
3.1.4 局间信令
3.2 随路信令——中国1号信令
3.2.1 线路监测信令
3.2.2 记发器信令
3.3 公共信道信令——No.7 信令
3.3.1 公共信道信令概念
3.3.2 No.7 信令系统组成
3.3.3 No.7 信令链路单元格式
3.3.4 No.7 信令网的结构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分组交换技术与帧中继
4.1 分组交换原理
4.1.1 概述
4.1.2 多路复用技术
4.1.3 分组的形成、传输与交换
4.1.4 路由选择
4.1.5 分组网络的性能指标与服务质量
4.2 X.2 5协议
4.2.1 X.2 5协议的应用环境和系统结构
4.2.2 物理层
4.2.3 数据链路层
4.2.4 分组层
4.2.5 X.2 5用户业务功能
4.3 帧中继原理与帧中继网络
4.3.1 帧中继与X.2 5比较
4.3.2 帧中继基本功能和带宽管理
4.3.3 帧中继协议
4.3.4 帧中继的虚电路
4.3.5 帧中继网络的设备及应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ATM交换
5.1 概述
5.1.1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发展
5.1.2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业务
5.2 B.ISDN协议参考模型
5.2.1 B-ISDN协议参考模型概述
5.2.2 B-ISDN分层功能
5.2.3 ATM信元
5.3 物理层
5.3.1 物理媒体子层
5.3.2 传输汇聚子层
5.4 ATM层
5.4.1 ATM层功能
5.4.2 ATM连接
5.5 ATM适配层
5.5.1 ATM适配层基本原理
5.5.2 AAL1
5.5.3 AAL2
5.5.4 AAL3/4
5.5.5 AAL5
5.6 ATM交换原理
5.6.1 ATM交换基本原理
5.6.2 基本ATM交换单元
5.6.3 ATM交换机构和交换系统
5.6.4 典型的交换机构
5.7 ATM流量控制技术
5.7.1 ATM网络拥塞及拥塞控制
5.7.2 ATM业务量控制
5.7.3 业务量合约
5.7.4 ATM流量控制功能
5.8 宽带网络信令
5.8.1 ATM信令的基本概念
5.8.2 ATM网信令协议
5.8.3 ATM地址
5.8.4 用户网络接口信令
5.8.5 网络接口信令
5.9 ATM网络实例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IP交换和局域网交换
6.1 概述
6.2 TCP/IP协议
6.2.1 TCP/IP协议参考模型
6.2.2 互联网协议IP
6.2.3 地址解析协议ARP
6.2.4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
6.2.5 因特网报文控制协议ICMP
6.2.6 路由选择协议
6.2.7 IP分组传送
6.2.8 IPv6
6.3 局域网
6.3.1 局域网基本技术
6.3.2 交换以太网
6.4 IP交换技术
6.4.1 三层交换机
6.4.2 三层交换机的主要技术
6.4.3 三层交换的应用
6.5 MPLS网络技术
6.5.1 MPLS基本原理
6.5.2 MPLS的优点
6.5.3 基于MPLS的虚拟专用网VPN
6.5.4 通用MPLS技术
6.6 高层交换技术
6.6.1 四层交换技术
6.6.2 七层交换技术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光交换技术
7.1 光交换技术概述
7.1.1 光交换的必要性
7.1.2 光交换技术的分类
7.2 光交换器件
7.2.1 光开关
7.2.2 波长变换器
7.2.3 光存储器
7.3 光交换原理
7.3.1 空分光交换
7.3.2 时分光交换
7.3.3 波分光交换
7.3.4 光分组交换
7.3.5 光突发交换
7.3.6 光标记分组交换
7.4 自动交换光网络
7.4.1 ASON概述
7.4.2 ASON体系结构
7.4.3 ASON功能层面
7.4.4 ASON的路由与组网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8章 NGN与软交换
8.1 NGN概述
8.1.1 NGN出现的背景和需求
8.1.2 NGN的定义和特征
8.1.3 NGN体系结构
8.2 软交换组网技术
8.2.1 软交换与PSTN的互通
8.2.2 软交换网络和H.3 23网络的互通
8.2.3 软交换网络与No.7 信令网的互通
8.2.4 软交换网络与SIP网络的互通
8.2.5 软交换网络的组网路由技术
8.2.6 软交换网络中用户编号技术
8.3 软交换网络协议
8.3.1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
8.3.2 H.2 48/MEGACO协议
8.3.3 SIGTRAN协议栈
8.3.4 SIP协议
8.3.5 H.3 23协议
8.3.6 BICC协议
8.3.7 Parlay API
8.4 NGN网络解决方案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重于底层硬件实现的硬核手册,但阅读下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网络思维”的养成指南。作者的笔触在宏观架构设计与微观数据流处理之间自如切换,丝毫没有显得突兀。例如,在阐述IP路由选择机制时,它不仅解释了Dijkstra算法的应用,更进一步讨论了路由信息协议(RIP/OSPF/BGP)在分布式环境下的收敛性问题和潜在的环路风险,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全书在语言运用上力求精准、简洁,避免了冗长和重复,每一个句子似乎都承载了特定的信息密度。它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构建复杂系统理解框架的能力,让人在面对任何新的网络技术挑战时,都能迅速找到分析问题的有效切入点。
评分说实话,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有些担心它会落入“为赶时髦而堆砌新技术”的俗套,但翻阅之后才发现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功力在于,他没有被最新的热点分散注意力,而是扎扎实实地回归到了“交换”这个核心概念的本质上去深挖。书中对面向连接和无连接服务的历史演变进行了非常精彩的梳理,这种对技术发展脉络的尊重,使得后文对SDN(软件定义网络)等前沿概念的引入显得水到渠成,而不是生硬的嫁接。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拥塞控制”这一经典难题的现代解读,它不再是孤立地讨论某个算法的优劣,而是将其置于端到端架构和云化场景下进行重新审视。行文风格非常注重读者的“心流”体验,即便面对高强度的专业术语轰炸,流畅的叙事节奏也能让人保持高度的专注度,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好几个章节,这种行文的魔力,是许多技术书籍所不具备的。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非常巧妙地平衡了不同知识背景读者的需求。对于初学者,它提供了足够详尽的基础知识铺垫,对以太网帧结构、VLAN划分等基础内容的处理详略得当,绝不让人感到迟钝。而对于资深人士,它则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深度和前沿视野作为支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原理时所采用的那种化繁为简的表达方式,将复杂的排队论和调度算法,用非常直观的模型图进行解释,即便是抽象的数学模型,也能通过图示被轻易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对整个通信产业的标准化进程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引用了大量RFC和行业标准,确保了读者所学知识的权威性和时效性,这在快速迭代的技术领域中是极为重要的品质。
评分这部著作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它犹如一把精密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当代信息社会基石的全新视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行云流水的逻辑推演能力。从基础的信令协议栈到复杂的网络拓扑优化,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齿轮,咬合得天衣无缝。书中对高速传输介质特性的剖析,细致入微,即便是对光纤通信的物理层原理,也阐述得清晰透彻,避免了许多同类书籍中常见的晦涩难懂的数学堆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亲身参与到网络设计决策的每一个关键环节,而非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份资深工程师的实战经验录,对于那些渴望从理论走向工程实践的后学,这份指导价值是无可估量的。那些关于QoS保证和流量工程的章节,更是点睛之笔,它们将抽象的性能指标具象化,使读者能真正理解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实现服务等级承诺。
评分作为一名在网络运维一线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鸿沟有多大。而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成功地在理论的严谨性和工程的实用性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书中穿插的那些“案例剖析”和“注意事项”部分,简直就是实战的教科书,它揭示了教科书上不会告诉你的一些“潜规则”——比如在特定芯片架构下,某些协议的性能瓶颈究竟会出现在哪里。对我个人而言,最受启发的是它对网络虚拟化技术(NFV)的深入探讨,它不是简单地描述技术,而是从资源隔离和性能开销的角度,对虚拟化带来的效率损失和优化策略进行了细致的量化分析。这种深入到硬件抽象层面的讨论,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未来网络架构的想象空间,使我能够更具前瞻性地规划部门的技术路线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