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技术实验教程/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系列
定价:19.80元
作者:禹永植
出版社: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66107770
字数:
页码:1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电子技术实验教程/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系列》为了适应近年来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满足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在以往的实验教材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编写而成。全书共7章分为两部分,部分为1~4章,介绍电子技术实验的基础知识、常用仪器的操作、Multisim仿真软件以及QuartusⅡ仿真软件的使用;第二部分为5~7章,包含了电子技术基础、综合及创新性的实验内容。
《电子技术实验教程/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系列》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实验内容包含电子技术的主要理论知识,提供了大量基础实验、综合及创新性实验,不仅使学生易于学习、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更快地提高学生对电子电路设计及操作能力。基础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综合性实验帮助学生拓展设计思路。创新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电子技术实验教程/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系列》借助Multisim及QuanusⅡ仿真软件进行实验设计,为学生今后的学习、适应技术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电子技术实验教程/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系列》可作为高等学校通信、电子信息等专业课程的实验教材,也可供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章 电子技术实验基本理论
1.1 电子技术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1.2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1.3 测量数据的处理
第2章 常用电子仪器及使用
2.1 DSll02E数字示波器
2.2 TFG3150L DDS函数信号发生器
2.3 HYl71-3S直流稳压电源
2.4 SM2030数字交流毫伏表
2.5万用表
第3章 Multisim 10基本功能及操作
3.1 Multisim 10基本界面
3.2 Multisim 10电路创建及分析
3.3 Multisim 10常用虚拟仪器
第4章 QuartusⅡ基本功能及操作
4.1 Quartus Ⅱ基本界面
4.2 Quartus Ⅱ基本操作
第5章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5.1 共发射级单管放大电路
5.2 多级放大电路与负反馈
5.3 功率放大电路
5.4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运算
5.5 门电路与组合逻辑 电路
5.6 编码器和译码器
5.7 触发器
5.8 计数器
5.9 555集成定时器及应用
5.10 模数转换
第6章 电子技术综合性实验
6.1 单管交流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6.2 集成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实现
6.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
6.4 有源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6.5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6.6 组合、时序逻辑 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6.7 红外报警器电路
6.8 定时报警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6.9 AD转换与温度传感器
第7章 电子技术设计性实验
7.1 心电信号放大器
7.2 函数信号发生器
7.3 8路智力竞赛抢答器
7.4 多功能数字钟
7.5 实用的家用电器定时插座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电子技术实验教程/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系列”之外的图书简介 第一章 集成电路基础 本章旨在为读者打下坚实的集成电路(IC)基础,深入探讨集成电路的起源、发展、分类以及其在现代电子系统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从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入手,逐步揭示PN结的形成和工作原理,这是理解所有半导体器件的基石。接着,我们将聚焦于两种最基本的集成电路单元——二极管和三极管,详细介绍它们的结构、工作特性、主要参数以及在不同电路中的应用。 1.1 半导体材料与PN结 硅与锗: 重点介绍硅作为最常用半导体材料的优越性,包括其丰富的地壳储量、良好的热稳定性以及成熟的制造工艺。简要提及锗曾经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杂质半导体: 阐述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的形成机制,解释掺杂过程中载流子(电子和空穴)浓度的变化及其对材料导电特性的影响。 PN结的形成: 详细讲解PN结的形成过程,包括载流子扩散、建生内建电场、耗尽层以及电势垒的形成。 PN结的电学特性: 深入分析PN结在外加电压作用下的正向导通和反向截止特性。绘制并解释PN结的伏安特性曲线,强调其单向导电性。 PN结的应用: 简要提及PN结在整流、稳压、发光等方面的基本应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1.2 二极管 二极管的结构与符号: 介绍各种常见二极管(如整流二极管、稳压二极管、肖特基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的内部结构、封装形式以及电路符号。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详细讲解正向压降、反向击穿电压、最大正向电流、漏电流等关键参数的意义和测试方法。 二极管的特性曲线: 绘制和分析不同类型二极管的特性曲线,突出它们的差异化应用。 二极管在电路中的应用: 整流电路: 讲解半波整流、全波整流(桥式整流、中心抽头整流)的原理、电路结构及输出波形。 滤波电路: 介绍电容滤波和电感滤波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如何与整流电路结合以获得更平滑的直流输出。 稳压电路: 详细阐述稳压二极管(齐纳二极管)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利用它构建简单的稳压电路。 限幅与钳位电路: 解释二极管如何用于限制信号的幅值或将信号的某个电平固定到特定值。 1.3 三极管 三极管的类型: 重点介绍双极型晶体管(BJT)和场效应晶体管(FET)两大类。 双极型晶体管(BJT): 结构与符号: 介绍NPN型和PNP型三极管的结构、基区、发射区、集电区,以及它们的电路符号。 工作原理: 详细阐述BJT作为放大器和开关的工作原理,解释基极电流、集电极电流和发射极电流之间的关系(电流放大系数β)。 三种基本放大组态: 分析共发射极、共集电极(射极输出器)、共基极三种放大组态的输入输出特性、电压增益、电流增益、输入输出阻抗等。 BJT的直流和交流模型: 介绍BJT的混合π模型和T模型,用于小信号放大电路的分析。 BJT的开关特性: 阐述BJT在截止区和饱和区作为开关的应用,分析其开关速度和功耗。 场效应晶体管(FET): 结构与符号: 介绍JFET(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和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包括栅极、漏极、源极,以及它们的电路符号。 工作原理: 解释FET如何通过控制栅极电压来改变沟道导电性,从而控制漏极电流。 N沟道和P沟道: 介绍不同类型的FET及其工作特性。 MOSFET的增强型和结型: 区分不同类型的MOSFET,重点讲解MOSFET作为开关和放大器的应用。 FET的优势: 强调FET的高输入阻抗、低功耗等优点。 三极管在电路中的应用: 放大电路: 介绍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和分析,包括偏置电路的设计(固定偏置、分压偏置、发射极反馈偏置)。 多级放大电路: 简要介绍耦合方式(RC耦合、变压器耦合、直接耦合)及其特点。 射极跟随器: 阐述射极跟随器的阻抗匹配特性及其应用。 达林顿电路: 介绍达林顿管的结构和高增益特性。 开关电路: 演示三极管作为简单电子开关的应用,例如在继电器驱动、LED驱动中的应用。 第二章 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本章将深入探讨运算放大器(Op-Amp)这一通用电子模块。我们将从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结构、理想参数入手,理解其强大的信号处理能力。随后,我们将聚焦于其在各种模拟电路中的经典应用,包括放大、积分、微分、滤波等,为读者提供构建复杂模拟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2.1 运算放大器概述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模型: 讲解理想运放的四个基本特性:无限开环增益、无限输入阻抗、零输出阻抗、无限带宽。 实际运算放大器的参数: 介绍实际运放的关键参数,如有限的开环增益、输入失调电压、输入偏置电流、输入失调电流、共模抑制比(CMRR)、电源抑制比(PSRR)、转换速率(Slew Rate)等,并解释这些参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基本功能模块: 介绍运放的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以及虚短和虚断的概念,这是分析虚短虚断应用电路的关键。 2.2 运算放大器经典应用电路 反相比例器: 电路分析: 推导反相比例器的电压增益公式,讨论输入电阻、反馈电阻对增益的影响。 应用: 讲解其作为信号衰减器、信号反相器的作用。 同相比例器: 电路分析: 推导同相比例器的电压增益公式,讨论反馈电阻和输入电阻与总电阻的比例关系。 应用: 讲解其作为信号放大器,且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同相。 电压跟随器(缓冲器): 电路分析: 推导电压跟随器的增益为1,输入阻抗无限大,输出阻抗无限小。 应用: 强调其作为缓冲器的作用,用于阻抗匹配,避免后级电路对前级电路产生负载效应。 加法器(求和电路): 电路分析: 讲解多路输入信号如何通过反相或同相输入端叠加,并根据反馈电阻的比值实现加权求和。 应用: 适用于信号混合、数字模拟转换中的部分功能。 减法器(差分放大器): 电路分析: 推导差分放大器的输出电压与两路输入电压之差的关系,讨论其共模抑制能力。 应用: 用于信号的差分放大、噪声抑制。 积分电路: 电路分析: 讲解利用电容作为反馈元件,实现对输入信号的积分运算,输出电压与输入信号的积分成正比。 实际考虑: 讨论实际积分电路中存在的漂移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增加电阻来缓解。 应用: 在信号处理、波形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微分电路: 电路分析: 讲解利用电感或电容作为输入元件,实现对输入信号的微分运算,输出电压与输入信号的微分成正比。 实际考虑: 讨论实际微分电路中存在的噪声放大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串联电阻来抑制。 应用: 在信号处理、边缘检测中具有作用。 滤波器电路: 低通滤波器: 讲解RC低通滤波器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运放构建有源低通滤波器,提高滤波效果。 高通滤波器: 讲解RC高通滤波器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运放构建有源高通滤波器。 带通滤波器: 介绍简单的多级RC滤波组合,或更复杂的有源滤波器设计。 带阻滤波器(陷波器): 介绍如何抑制特定频率的信号。 比较器电路: 基本原理: 介绍运放作为比较器,用于比较两路输入信号的大小,输出高电平或低电平。 滞回比较器(施密特触发器): 讲解滞回比较器的原理,如何引入正反馈以消除噪声干扰,产生稳定的输出。 应用: 在信号整形、阈值检测、振荡器等电路中广泛应用。 2.3 运算放大器的特殊应用 振荡器电路: RC振荡器: 介绍弛豫振荡器、相移振荡器等基本RC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 LC振荡器: 简要介绍LC振荡器(如哈特莱振荡器、科尔皮兹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多谐振荡器: 介绍利用运放或555定时器构建的多谐振荡器。 直流稳压电源: 讲解如何利用运放、三极管和稳压二极管构建闭环稳压电路,提高稳压精度和负载调整率。 信号发生器: 介绍如何利用上述基本电路模块组合成能够产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等信号的信号发生器。 第三章 数字逻辑电路基础 本章将引领读者进入数字逻辑的世界,从最基本的逻辑门开始,逐步构建复杂的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电路。我们将深入理解二进制数制、逻辑运算的本质,并学习如何利用逻辑门电路实现各种逻辑功能,为后续的数字系统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3.1 二进制数制与逻辑代数 二进制数制: 概念: 介绍二进制数的表示方法(0和1),以及其在数字电路中的基本地位。 数制转换: 详细讲解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方法。 二进制运算: 介绍二进制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布尔代数(逻辑代数): 基本逻辑运算: 讲解与(AND)、或(OR)、非(NOT)三种基本逻辑运算的定义、真值表和符号。 基本逻辑门: 介绍AND门、OR门、NOT门(反相器)的电路符号、逻辑功能和真值表。 组合逻辑门: 讲解NAND门(与非门)、NOR门(或非门)、XOR门(异或门)、XNOR门(同或门)的逻辑功能、真值表和电路符号。 逻辑代数的基本定律与定理: 介绍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重叠律、吸收律、德摩根定理等,并解释其在逻辑化简中的应用。 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 介绍真值表、逻辑图、逻辑表达式(标准积之和、标准和之积)等表示方法。 3.2 组合逻辑电路 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 强调组合逻辑电路的输出仅取决于当前的输入,没有记忆功能。 逻辑函数的化简: 卡诺图(Karnaugh Map): 详细介绍卡诺图的绘制方法和化简规则,讲解如何利用卡诺图对逻辑函数进行最简化。 奎恩-麦克拉斯基(Quine-McCluskey)方法: 简要介绍这种系统化的逻辑化简方法。 基本组合逻辑模块: 译码器(Decoder): 功能: 介绍译码器将二进制输入信号转换为唯一的输出信号。 类型: 讲解1-2译码器、3-8译码器、BCD-7段译码器等。 应用: 在地址选择、数据显示等领域。 编码器(Encoder): 功能: 介绍编码器将多个输入信号转换为二进制输出信号。 类型: 讲解普通编码器、优先编码器(Priority Encoder)。 应用: 在键盘输入、数据传输等领域。 数据选择器(Multiplexer, MUX): 功能: 介绍数据选择器根据选择信号从多路输入中选择一路输出。 应用: 在信号路由、数据分配、逻辑函数实现等领域。 数据分配器(Demultiplexer, DEMUX): 功能: 介绍数据分配器将一路输入信号根据选择信号分配到多路输出中的某一路。 应用: 在数据分发、多通道输出等领域。 加法器(Adder): 半加器(Half Adder): 介绍半加器实现两位二进制数的加法,输出和与进位。 全加器(Full Adder): 介绍全加器实现三位二进制数的加法(两输入位加一位进位),输出和与进位。 串行加法器和并行加法器: 介绍不同实现的加法器。 减法器(Subtractor): 介绍基于加法器实现的减法器。 比较器(Comparator): 介绍比较器如何比较两个二进制数的大小,并输出相应的比较结果(大于、小于、等于)。 3.3 时序逻辑电路 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 强调时序逻辑电路的输出不仅取决于当前输入,还取决于电路过去的状态(即具有记忆功能)。 触发器(Flip-Flop): 基本概念: 介绍触发器是时序逻辑电路的最基本存储单元,能够存储一位二进制信息。 SR触发器: 讲解基本SR触发器(置位、复位)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其约束状态。 Gated SR触发器: 引入时钟信号,实现对SR触发器的控制。 D触发器(数据触发器): 讲解D触发器的工作原理,输入数据D在时钟信号作用下被存储。 JK触发器: 讲解JK触发器的工作原理,J和K作为控制输入,能够实现多种翻转功能。 T触发器(触发器): 讲解T触发器的工作原理,输入T为1时翻转,为0时保持。 上升沿/下降沿触发: 介绍电平触发和边沿触发的区别,以及边沿触发的优势。 寄存器(Register): 功能: 介绍寄存器是由若干个触发器组成,用于存储多位二进制信息。 移位寄存器: 讲解移位寄存器(SISO, SIPO, PISO, PIPO)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数据移动、串并转换、数模转换等方面的应用。 计数器(Counter): 功能: 介绍计数器能够对输入脉冲进行计数,并输出相应的计数值。 异步计数器(行波进位计数器): 讲解异步计数器的级联方式和工作原理,分析其速度限制。 同步计数器: 讲解同步计数器的工作原理,所有触发器同时接收时钟信号,提高了计数速度。 加计数器和减计数器: 介绍计数器的增减功能。 可预置计数器: 介绍如何对计数器的初始值进行预设。 应用: 在频率测量、数字时钟、程序计数器等领域。 有限状态机(Finite State Machine, FSM): 概念: 介绍有限状态机模型,包括状态、输入、输出和状态转移。 摩尔型(Mealy Model)和米利型(Moore Model)有限状态机: 区分两种模型。 设计流程: 简要介绍有限状态机的设计流程,包括状态图、状态表、化简、逻辑实现。 应用: 在控制系统、通信协议、序列检测等领域。 第四章 传感器技术与信号调理 本章将聚焦于现代电子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感知”部分——传感器技术。我们将深入了解各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工作特性,以及如何将原始的物理量转化为可处理的电信号。同时,我们将详细介绍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包括放大、滤波、隔离等关键环节,以确保传感器信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奠定基础。 4.1 传感器基础 传感器的定义与分类: 介绍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其按照被测物理量、工作原理、能量转换方式等不同维度的分类。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参数: 灵敏度: 讲解灵敏度(Sensitivity)的定义,即输出量变化与输入量变化的比例。 线性度: 描述传感器输出与输入之间线性关系的程度。 迟滞: 解释传感器在同输入下,上升过程和下降过程中输出不同的现象。 分辨率: 传感器能够检测到的最小输入量变化。 响应时间: 传感器对输入量变化作出反应所需的时间。 动态范围: 传感器能够有效测量的输入量范围。 稳定性: 传感器在长期工作或环境变化下性能保持一致的程度。 常见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电阻式传感器: 应变片(Strain Gauge): 介绍应变片的电桥原理,用于测量力、压力、位移等。 热敏电阻(Thermistor): 讲解NTC(负温度系数)和PTC(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温度-电阻特性,用于温度测量。 电位器(Potentiometer): 介绍其作为位移传感器的应用。 电容式传感器: 基本原理: 讲解电容值随距离、介电常数等变化的原理。 应用: 用于位移、湿度、液位等测量。 电感式传感器: 电感变化式: 介绍利用磁芯移动改变电感值的原理。 电磁感应式: 介绍利用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压的原理,如LVDT(线性可变差动变压器)用于位移测量。 涡流传感器: 用于金属检测、位移测量。 压电式传感器: 压电效应: 讲解晶体在受力时产生电荷的现象。 应用: 用于压力、加速度、声波测量。 光学传感器: 光敏电阻(Photoresistor): 讲解其光照强度与电阻值之间的关系。 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 介绍其光电导效应和光生伏打效应,用于光强测量、信号检测。 光电三极管(Phototransistor): 介绍其放大作用,灵敏度更高。 红外传感器: 用于距离测量、物体检测。 图像传感器(CCD/CMOS): 简要介绍其成像原理。 霍尔效应传感器: 霍尔效应: 讲解载流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作用而偏转,产生霍尔电压的现象。 应用: 用于磁场测量、位置检测、速度测量、电流检测。 气体传感器: 介绍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电化学气体传感器等。 生物传感器: 简要介绍其原理和应用。 4.2 信号调理电路 信号调理的目的: 解释为什么需要信号调理,包括提高信号质量、匹配后续电路、保护测量设备等。 信号放大: 为什么需要放大: 传感器输出信号往往很微弱,需要放大以提高信噪比。 直流放大电路: 讲解运放作为直流放大器的应用,需要考虑零点漂移问题。 交流放大电路: 讲解耦合电容的使用,以及为何交流放大器不适用于直流信号。 仪器放大器(Instrumentation Amplifier): 介绍仪器放大器的高输入阻抗、高共模抑制比、高增益等特性,特别适合测量微弱信号。 信号滤波: 滤波器的作用: 滤除信号中的噪声和干扰,保留有用信号。 低通滤波器: 抑制高频噪声,平滑信号。 高通滤波器: 滤除直流分量或低频干扰。 带通滤波器: 仅允许特定频段的信号通过。 陷波器: 滤除特定频率的干扰(如工频干扰)。 有源滤波器与无源滤波器: 介绍两者的区别与应用。 信号隔离: 隔离的目的: 防止传感器与测量设备之间产生地线回路,保护设备,提高安全性。 光电耦合器(Optocoupler): 介绍其利用光信号进行隔离的原理。 隔离变压器: 用于电源和信号的隔离。 电容隔离: 利用电容的隔直特性。 信号线性化: 非线性传感器的处理: 介绍如何通过软件或硬件电路对非线性传感器输出进行补偿,使其输出与被测量呈线性关系。 阻抗匹配: 电压匹配与功率匹配: 讲解阻抗匹配的重要性,避免信号能量的损失。 电压跟随器的应用: 介绍电压跟随器在提高输入阻抗、降低输出阻抗方面的作用。 电桥电路(Bridge Circuit): 惠斯通电桥: 详细介绍惠斯通电桥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其测量电阻的变化,常用于电阻式传感器的信号获取。 电桥的平衡与不平衡: 解释电桥的工作状态。 差动电桥: 介绍一种更灵敏的电桥配置。 第五章 电源技术与电磁兼容 本章将深入探讨电子系统的“血液”——电源技术,以及保障电子系统稳定可靠运行的关键——电磁兼容(EMC)。我们将学习各种电源拓扑的原理与设计,理解稳压、滤波等关键环节,并掌握如何设计电路和系统以减少电磁干扰(EMI)和提高抗干扰能力,确保电子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 5.1 开关电源技术 线性电源与开关电源的比较: 阐述两者在效率、体积、成本、发热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开关电源的优势。 开关电源基本工作原理: 介绍开关电源通过高频开关元件(如MOSFET)的导通与关断,改变电压和电流的参数,实现高效变换。 主要开关电源拓扑: Buck(降压)变换器: 基本电路: 讲解Buck变换器的主要构成元件(开关管、续流二极管、电感、电容)及其工作原理。 工作模式: 介绍连续导通模式(CCM)和断续导通模式(DCM)。 占空比控制: 解释输出电压与占空比的关系。 Boost(升压)变换器: 基本电路: 讲解Boost变换器的构成元件及工作原理。 输出电压特性: 解释输出电压高于输入电压的原理。 Buck-Boost(升降压)变换器: 基本电路: 讲解Buck-Boost变换器的构成元件及工作原理。 输出电压特性: 解释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极性相反,且可升可降。 SEPIC(单端初级电感变换器)和Cuk变换器: 简要介绍其特点和应用。 隔离型开关电源: 介绍利用变压器实现输入输出隔离,提高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如正激、反激、半桥、全桥拓扑。 开关电源的控制技术: 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 介绍PWM控制是最常用的控制方式,通过改变开关管的占空比来调节输出电压。 电压反馈环路: 讲解如何通过采样输出电压,与基准电压进行比较,产生控制信号来调整占空比。 电流模式控制: 介绍电流模式控制的优点,如更好的动态响应和过流保护。 开关电源的滤波器设计: 输出滤波器: 讲解LC滤波器的作用,抑制输出纹波。 输入滤波器: 讲解EMI滤波器,抑制输入端的电磁干扰,并减少电源本身对电网的干扰。 功率器件选择: 介绍MOSFET、IGBT、二极管等功率器件的选择原则。 5.2 线性稳压电源 稳压原理: 介绍线性稳压器利用串联或并联调整元件,通过反馈控制来稳定输出电压。 串联型稳压器: 基本结构: 讲解以三极管或MOSFET作为串联调整元件,运放作为误差放大器,稳压二极管作为基准电压源的典型结构。 缺点: 讨论其效率较低,发热较大的问题。 并联型稳压器: 介绍以稳压二极管为基础的简单稳压电路。 集成稳压器(Linear Voltage Regulators): 三端固定稳压器(如78xx系列,79xx系列): 介绍其易用性,只需少量外围元件即可工作。 可调稳压器(如LM317,LM337): 介绍其灵活性,可以通过外围电阻调整输出电压。 低压差(LDO)稳压器: 讲解其压差要求低,适合电池供电的场合。 5.3 电磁兼容(EMC)基础 EMC的定义: 解释电磁兼容性是指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的其他设备产生过量电磁干扰的能力。 电磁干扰(EMI)的产生与传播途径: 辐射干扰: 通过电磁波向空间辐射。 传导干扰: 通过电源线、信号线等导体传播。 耦合干扰: 通过电场耦合、磁场耦合、公共阻抗耦合等方式传播。 EMC设计原则: 源头控制: 减小干扰源的产生。 传播抑制: 阻止干扰的传播。 敏感性降低: 提高设备对外部干扰的抗干扰能力。 EMI的产生源: 开关电源: 高频开关动作产生的高次谐波。 高速数字电路: 信号边沿快速变化产生辐射。 电机、继电器等: 产生电火花和电磁冲击。 电缆和连接器: 形成天线效应。 EMC设计技术: PCB布局布线: 接地: 采用星形接地、单点接地、多点接地等策略,强调良好的接地是EMC设计的关键。 滤波: 在电源线、信号线上使用滤波元件(电容、电感、磁珠)抑制传导干扰。 屏蔽: 使用屏蔽罩、屏蔽电缆来隔离电磁辐射。 走线原则: 减少信号线之间的耦合,保持信号线与参考平面的紧密连接,避免走线过长。 差分走线: 对于高速差分信号,采用紧密耦合的差分走线以抵消辐射。 元器件选择: 选择具有良好EMC性能的元器件。 电源滤波: 使用EMI滤波器、旁路电容等。 电缆屏蔽: 对易受干扰的电缆进行屏蔽处理。 防护设计: 考虑静电放电(ESD)的防护。 EMC测试与标准: 简要介绍EMC测试的项目(辐射发射、传导发射、抗辐射骚扰、抗传导骚扰等)以及相关的国际和行业标准(如CISPR、FCC、GB标准)。 第六章 嵌入式系统基础与开发 本章将带领读者进入嵌入式系统的世界,从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入手,深入理解微控制器(MCU)的核心原理和工作方式。我们将学习如何进行嵌入式软件开发,包括程序设计、调试,以及与硬件的交互,为构建智能、实用的嵌入式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6.1 嵌入式系统概述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介绍嵌入式系统是针对特定应用而设计,集成在较大系统中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专用性: 为特定功能而设计。 实时性: 对时间有严格要求。 可靠性: 要求系统稳定运行。 功耗低: 尤其是在移动设备和电池供电设备中。 体积小、成本低: 追求小型化和经济性。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硬件部分: 微控制器(MCU)/微处理器(MPU): 嵌入式系统的核心。 存储器: ROM/Flash(存储程序)、RAM(存储数据)。 输入/输出(I/O)接口: GPIO、UART、SPI、I2C、ADC、DAC等。 外围设备: 显示器、键盘、传感器、执行器等。 软件部分: 嵌入式操作系统(RTOS): 如FreeRTOS、RT-Thread、VxWorks等。 应用程序: 实现具体功能的软件。 驱动程序: 控制硬件的软件模块。 中间件: 提供常用功能的软件层。 6.2 微控制器(MCU) MCU的构成: 介绍MCU通常集成了CPU、存储器(Flash、RAM)、定时器、ADC、DAC、通信接口(UART、SPI、I2C)、GPIO等外设。 CPU核心: 简单介绍常见的CPU架构,如ARM Cortex-M系列。 存储器: Flash存储器: 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断电后数据不丢失。 RAM(SRAM): 用于存储运行时数据,断电后数据丢失。 GPIO(通用输入/输出): 配置: 讲解如何配置GPIO口为输入或输出模式。 读写: 介绍如何读取GPIO输入状态和控制GPIO输出电平。 应用: 控制LED、读取按键、驱动继电器等。 定时器/计数器: 功能: 产生延时、定时、脉冲输出、PWM信号等。 工作模式: 讲解不同定时器的工作模式。 应用: 实现延时任务、精确计时、控制电机转速等。 ADC(模数转换器): 原理: 讲解ADC如何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参数: 分辨率、采样率、参考电压。 应用: 读取传感器模拟输出,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 DAC(数模转换器): 原理: 讲解DAC如何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 应用: 输出模拟控制信号,驱动音频设备等。 通信接口: UART(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 原理: 串行通信协议,常用于MCU与PC、其他MCU之间的通信。 参数: 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校验位。 SPI(串行外设接口): 原理: 同步串行通信协议,速度较快,多用于MCU与外围芯片(如传感器、存储器)通信。 I2C(集成电路互联总线): 原理: 主从通信协议,只需两根线(SDA、SCL),支持多主多从。 应用: 连接传感器、EEPROM等。 中断系统: 中断原理: 讲解中断如何响应外部事件,提高系统效率。 中断服务程序(ISR): 编写中断处理函数。 中断优先级: 设置不同中断的优先级。 应用: 响应按键按下、定时器溢出、通信接收等事件。 6.3 嵌入式软件开发 开发环境: 集成开发环境(IDE): 如Keil MDK、IAR Embedded Workbench、STM32CubeIDE等。 交叉编译工具链: 将PC上的代码编译成目标MCU能运行的机器码。 程序设计语言: C语言: 是嵌入式开发最常用的语言,提供了对硬件的直接控制能力。 C++语言: 在面向对象和代码复用方面有优势。 汇编语言: 用于底层硬件控制和性能优化。 嵌入式程序开发流程: 需求分析: 明确功能需求。 硬件选型: 选择合适的MCU及外围器件。 程序设计: 编写代码。 编译与链接: 生成可执行文件。 下载与调试: 将程序下载到MCU,并使用调试器查找和修复错误。 测试与优化: 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优化。 调试技术: 仿真器/调试器: 如JTAG/SWD接口,配合IDE进行断点设置、单步执行、变量查看、内存查看等。 串口打印: 利用UART接口向PC发送调试信息。 LED闪烁: 通过LED的闪烁状态来指示程序运行情况。 嵌入式操作系统(RTOS)简介: RTOS的作用: 提供任务管理、时间管理、中断管理、内存管理、设备驱动等功能,简化复杂系统的开发。 多任务并发: 讲解RTOS如何实现多个任务的并发执行。 任务间通信与同步: 介绍信号量、互斥锁、消息队列等机制。 常用RTOS: FreeRTOS、RT-Thread、uCOS等。 6.4 嵌入式系统应用实例 智能家居控制: 如智能灯光、温控器。 物联网(IoT)设备: 如传感器节点、智能穿戴设备。 工业自动化: 如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传感器接口。 汽车电子: 如发动机控制单元(ECU)、车载娱乐系统。 医疗电子: 如便携式诊断设备、生命体征监测仪。 消费电子: 如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内部嵌入式系统)。 第七章 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CPLD)与硬件描述语言(HDL) 本章将深入介绍可编程逻辑器件(PLD)——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和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强大能力。我们将学习硬件描述语言(HDL),如Verilog或VHDL,如何用来描述硬件电路的设计,并将其“烧录”到FPGA/CPLD中实现定制化的数字逻辑功能。这为实现高速、并行、定制化的硬件逻辑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7.1 可编程逻辑器件(PLD)概述 PLD的概念: 介绍PLD是一种可以在生产后进行逻辑功能配置的集成电路。 PLD的分类: PLA(可编程逻辑阵列): 具有可编程的“与”阵列和“或”阵列。 PAL(可编程阵列逻辑): 具有固定“或”阵列和可编程“与”阵列。 GAL(通用阵列逻辑): 是PAL的改进型,具有宏单元结构,可编程输入/输出。 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 结构: 由多个逻辑块(Macrocell)通过可编程互连线连接而成。 特点: 逻辑密度较高,属于“与-或”结构,具有确定的延时,适合实现时序逻辑。 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结构: 由大量的可编程逻辑单元(CLB/LE)、可编程输入/输出块(IOB)、以及可编程的布线资源(Interconnect)构成。 特点: 逻辑密度非常高,灵活性极强,布线资源丰富,适合实现复杂的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 PLD的优势: 灵活性: 逻辑功能可修改。 并行性: 实现硬件并行处理。 高性能: 能够实现高速逻辑。 快速原型开发: 快速验证设计。 集成度高: 可将大量逻辑集成到单个器件中。 FPGA与ASIC(专用集成电路)的比较: 阐述两者的区别,FPGA用于原型开发和中低批量生产,ASIC用于大规模、高性能、低成本的量产。 7.2 硬件描述语言(HDL) HDL的作用: 介绍HDL是用于描述数字电路结构和行为的语言,并非传统的软件编程语言。 Verilog HDL: 语言特点: 语法类似于C语言,易于学习和上手。 基本概念: 模块(module): 描述一个独立的硬件单元。 端口(port): 模块的输入/输出接口。 数据类型: `reg`(寄存器)、`wire`(线网)。 赋值语句: 阻塞赋值(`=`)和非阻塞赋值(`<=`)。 行为级建模: 使用`always`块、`if-else`、`case`语句来描述电路行为。 数据流级建模: 使用`assign`语句直接描述组合逻辑。 结构级建模: 通过实例化其他模块来构建电路。 常用结构: 组合逻辑: 使用`assign`语句或`always @()`块。 时序逻辑: 使用`always @(posedge clk or posedge rst)`块,结合非阻塞赋值。 有限状态机(FSM)建模: 描述状态、转移和输出。 VHDL(VHSIC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 语言特点: 语法严谨,具有较强的类型检查,更像是一种工程设计语言。 基本概念: 实体(entity): 定义模块的接口。 架构(architecture): 描述模块的内部逻辑。 端口(port): 实体中的输入/输出。 信号(signal): 类似于Verilog的`wire`。 变量(variable): 类似于Verilog的`reg`(在进程内)。 进程(process): 描述电路的行为。 并发语句: 描述电路的并行性。 HDL综合(Synthesis): 综合过程: 将HDL代码转换为网表(Netlist),即逻辑门和连接的描述。 综合工具: 如Xilinx Vivado, Intel Quartus Prime。 可综合的代码: 编写能够被综合工具正确理解和转换的代码。 HDL仿真(Simulation): 仿真工具: 如ModelSim, VCS。 测试激励(Testbench): 编写HDL代码来模拟输入信号,测试设计的功能正确性。 波形查看: 分析仿真结果。 7.3 FPGA/CPLD设计流程 需求分析: 明确需要实现的功能。 逻辑设计: 使用HDL语言描述设计。 功能仿真: 使用仿真工具验证设计逻辑的正确性。 综合: 将HDL代码转换为门级网表。 映射与布局布线(Place & Route): 将逻辑门映射到FPGA/CPLD的物理资源上,并规划布线。 时序分析(Timing Analysis): 检查设计是否满足时序要求。 生成比特流(Bitstream): 生成可下载到FPGA/CPLD的配置文件。 下载与硬件测试: 将比特流下载到FPGA/CPLD,并在实际硬件上进行测试。 调试: 使用片上逻辑分析仪(ILA)等工具进行硬件调试。 7.4 FPGA/CPLD典型应用 数字信号处理(DSP): 高速的滤波器、FFT等算法实现。 通信系统: 协议处理、数据编码/解码、基带处理。 图像与视频处理: 图像增强、边缘检测、视频编解码。 高速接口设计: USB、PCIe、HDMI等接口的实现。 嵌入式系统加速: 实现ASIC级别的并行处理单元,加速嵌入式系统的运算。 逻辑原型验证: 在ASIC设计前,用FPGA实现逻辑进行原型验证。 教育与研究: 用于学习数字逻辑设计和系统级设计。 定制化逻辑控制: 满足特定工业控制和自动化需求。 第八章 微处理器与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 本章将深入探讨微处理器(MPU)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复杂嵌入式系统中的硬件设计。与微控制器(MCU)相比,微处理器通常不集成大量外设,而是通过总线接口连接外部存储器和各种I/O芯片,从而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处理能力,适用于更复杂的应用场景。我们将学习CPU的核心概念、存储器接口、I/O扩展以及总线技术,为构建功能强大的嵌入式硬件平台奠定基础。 8.1 微处理器(MPU)工作原理 CPU的核心结构: 算术逻辑单元(ALU): 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 控制单元(CU): 控制指令的读取、译码和执行。 寄存器组: 存储CPU内部的数据和指令地址,如通用寄存器、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IR)、状态寄存器(SR)等。 指令周期: 取指令(Fetch): CPU从存储器中读取指令。 指令译码(Decode): CPU分析指令的功能和操作数。 执行指令(Execute): CPU根据指令执行相应的操作。 写回(Write-back): 将运算结果写回寄存器或存储器。 流水线(Pipelining): 介绍流水线技术如何通过重叠指令的各个阶段,提高CPU的指令吞吐量。 缓存(Cache): 解释CPU内部缓存(L1, L2, L3)的作用,用于存储最近使用的指令和数据,减少访问主存储器的时间。 指令集架构(ISA): 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 如ARM、MIPS,指令数量少,格式规整,执行速度快。 CISC(复杂指令集计算): 如x86,指令数量多,功能强大,但指令周期可能较长。 8.2 存储器接口与管理 主存储器(RAM)和辅助存储器(ROM/Flash): RAM(随机存取存储器): 用于存储程序运行时的数据。 ROM(只读存储器): 用于存储固件(如BIOS、引导加载程序),现在多用Flash替代。 Flash存储器: 可擦写,断电数据不丢失,常用于存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用户数据。 存储器总线(Memory Bus): 地址总线(Address Bus): CPU通过地址总线向存储器发出访问地址。 数据总线(Data Bus): CPU通过数据总线与存储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控制总线(Control Bus): 传输读/写信号、时钟信号、就绪信号等控制信息。 存储器映射(Memory Mapping): 物理地址空间: CPU能够访问的全部地址范围。 内存映射I/O(Memory-Mapped I/O, MMIO): 将I/O设备映射到地址空间中,CPU通过读写特定地址来访问I/O设备。 虚拟内存(Virtual Memory)与内存管理单元(MMU): 虚拟地址: 应用程序使用的地址。 物理地址: 实际存储器中的地址。 MMU的作用: 将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实现内存保护、内存共享、程序独立性等功能。 DDR SDRAM: 介绍现代嵌入式系统中常用的高性能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8.3 输入/输出(I/O)扩展与接口技术 I/O接口的重要性: 嵌入式系统需要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交换,I/O接口是关键。 并行接口(Parallel Interface): GPIO: 通用输入/输出端口,用于连接简单的开关、LED等。 并行总线: 如ISA、PCI总线(在PC架构中),一次传输多位数据。 串行接口(Serial Interface): UART/USART: 用于与PC、调制解调器、其他MCU通信。 SPI: 高速同步串行接口,用于连接传感器、Flash、SD卡等。 I2C: 低速双线串行接口,用于连接传感器、EEPROM等。 USB(通用串行总线): 高速、热插拔接口,广泛应用于数据传输和设备连接。 Ethernet(以太网): 用于网络通信,实现设备联网。 总线技术: 片内总线: CPU内部连接各个功能模块的总线。 片间总线: 连接CPU与外部存储器、I/O芯片的总线。 总线仲裁: 当多个设备争用总线时,需要仲裁机制来决定哪个设备获得总线控制权。 DMA(直接内存访问): 介绍DMA控制器如何绕过CPU直接在存储器和外设之间传输数据,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显示接口: LCD控制器: 用于驱动液晶显示器。 HDMI/DisplayPort: 用于连接高清显示设备。 音频接口: I2S(Inter-IC Sound): 用于数字音频信号传输。 8.4 系统总线架构与通信协议 总线结构: 统一总线: 地址、数据、控制信号共享同一组总线。 分离总线: 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分开。 AMBA(Advanced Microcontroller Bus Architecture): ARM公司提出的片上总线标准,包括: AHB(Advanced High-performance Bus): 用于高性能、高带宽的通信,如CPU与内存之间。 APB(Advanced Peripheral Bus): 用于连接低带宽、低功耗的外设,如GPIO、UART。 AXI(Advanced eXtensible Interface): AMBA的高级版本,提供更强的灵活性和性能,支持乱序事务和突发传输。 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 高速串行总线,广泛用于连接显卡、网卡等高性能外设。 其他总线协议: CAN(控制器局域网,用于汽车电子)、LIN(局域网,用于汽车电子)、RS-485等。 8.5 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流程 需求分析: 确定系统功能、性能、功耗、成本等要求。 系统架构设计: 选择合适的MPU/MCU,确定存储器类型和容量,选择关键外设和接口。 原理图设计: 使用EDA工具绘制电路原理图。 PCB布局布线: 设计PCB板,合理安排元器件布局和走线,考虑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EMC等。 元器件选型: 根据性能、成本、供货情况选择合适的元器件。 原型制作与测试: 制作PCB样板,焊接元器件,并进行硬件功能测试。 硬件调试: 使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工具进行硬件问题的排查和解决。 与软件协同设计: 确保硬件设计能够满足软件运行的需求。 第九章 高级电子设计技术与前沿展望 本章将进一步拓展读者的视野,探讨一些更高级的电子设计技术,并展望电子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将触及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射频电路设计等关键领域,并关注新兴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帮助读者理解现代电子系统为何能达到如此高的复杂度和性能。 9.1 信号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 SI) 信号完整性的概念: 强调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能够保持其原始波形和信息,不受失真、噪声等影响。 信号失真产生的原因: 反射: 传输线末端阻抗不匹配导致信号反射。 串扰(Crosstalk): 相邻信号线之间的电容和电感耦合导致干扰。 损耗(Attenuation): 信号在传输介质中的衰减。 振铃(Ringing): 信号在反射和叠加后产生的振荡。 过冲(Overshoot)和下冲(Undershoot): 信号幅度超过目标电平或低于目标电平。 时序抖动(Jitter): 信号时钟边沿的时间偏差。 SI的改善技术: 阻抗匹配: 在传输线的始端和末端使用匹配电阻。 传输线设计: 控制PCB走线的宽度、厚度、介电常数,使其具有特定的特征阻抗。 信号隔离: 增加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减少串扰。 端接技术: 串联端接、并联端接、戴维南端接等。 差分信号设计: 使用差分对信号,通过共模抑制来减少噪声。 缓存(Buffer)的使用: 在长距离传输中插入缓冲器。 PCB叠层设计: 合理安排PCB的层数和各层之间的叠层关系,使用参考平面。 9.2 电源完整性(Power Integrity, PI) 电源完整性的概念: 确保为电子器件提供稳定、清洁的电源,满足其工作需求。 电源噪声产生的原因: 器件的动态功耗变化: 开关器件(如CPU、FPGA)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对电流的需求急剧变化。 电源分配网络(PDN)的阻抗: PDN的电感和电容特性会影响电源的响应速度。 滤波电容的有效性: 滤波电容的ESR(等效串联电阻)和ESL(等效串联电感)限制了其在高频下的滤波能力。 PI的改善技术: 选择合适的VRM(电压调节模块): 具有快速响应和低纹波的DC-DC转换器。 优化的PDN设计: 合理布置去耦电容(Decoupling Capacitors),使用低阻抗的电源和地平面。 多层PCB设计: 使用专用的电源层和地层,降低PDN的阻抗。 旁路电容(Bypass Capacitors): 在器件电源引脚附近放置不同容值的电容,以覆盖更宽的频率范围。 电源线和地线的布局: 避免形成长电感路径。 滤波器的使用: 在电源输入端使用EMI滤波器。 9.3 射频(RF)电路设计基础 RF电路的特点: 信号频率高,需要考虑电磁波的传播、阻抗匹配、噪声等问题。 关键概念: 阻抗匹配: 在RF电路中至关重要,确保信号的最大功率传输和最小反射。 S参数(Scattering Parameters): 用于描述RF器件的输入输出特性。 驻波比(VSWR, V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 表征传输线上的反射程度。 噪声系数(Noise Figure, NF): 衡量RF电路引入噪声的程度。 非线性效应: 功率放大器的失真问题。 RF电路设计基础: 传输线理论: 微带线、带状线等PCB走线设计。 匹配网络设计: 使用Lumped Element(集总元件)或Distributed Element(分布元件)来设计匹配电路。 RF元件: 功率放大器(PA)、低噪声放大器(LNA)、混频器、滤波器、振荡器等。 RF PCB设计考虑: 严格的走线控制,地平面完整性,屏蔽设计。 应用: 无线通信(手机、Wi-Fi、蓝牙)、雷达、卫星通信等。 9.4 新兴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ML): AI芯片与嵌入式AI: 用于边缘计算、智能设备。 AI在设计流程中的应用: 如智能布局布线、自动测试、故障预测。 物联网(IoT)与边缘计算: 低功耗设计: 传感器节点、无线通信模块。 边缘AI: 在设备端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 5G与下一代通信技术: 高频设计: mmWave(毫米波)技术的挑战。 Massive MIMO: 天线阵列设计。 低功耗广域网(LPWAN): LoRa、NB-IoT等。 先进封装技术: 3D封装: Chiplet技术,将多个芯片堆叠或横向集成。 SiP(System in Package): 将多个功能芯片集成到同一封装中。 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 探讨其对未来电子设计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生物电子学与医疗电子: 传感器、植入式设备、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 可持续电子与绿色设计: 关注电子产品的能效、材料回收和环保性。 9.5 未来电子设计的趋势 系统级集成(System-on-Chip, SoC)的进一步深化: 将更多功能集成到单个芯片上。 智能化与自主化: 电子系统将具备更强的感知、决策和学习能力。 低功耗与长续航: 尤其是在移动设备和物联网领域。 连接性与互联互通: 万物互联将更加普及。 安全性与隐私保护: 随着数据安全意识的提高,硬件层面的安全设计将愈发重要。 模块化与开放平台: 促进创新和生态系统的发展。 设计工具与方法的智能化: 利用AI和自动化工具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通过对以上章节的系统学习,读者将能够对现代电子技术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从基础的元器件特性到复杂的系统集成,再到前沿的技术发展。这些知识体系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更能为实际的工程应用和创新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