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小银行优势假说研究 | 作者 | 廖海波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50423459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廖海波*的《小银行优势假说研究》分为八章。**章导论部分对全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述。第二章在Berger和Udell提出的小企业融资可得性分析框架下,分析阐述了影响银行信贷决策的主要因素,包括信息的种类、贷款技术和信贷基础设施。第三章阐述了小银行优势假说的内容、证据和已有研究对其的批评,指出了其前提假设和逻辑,以及在观点和论证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第四章对关系型贷款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第五章对小企业信用评分技术进行了全面考察。第六章分析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信用信息来源,可以帮助银企双方摆脱对软信息的依赖。第七章分析了近年来出现的大数据征信技术发展的影响。第八章分析了基于小银行优势假说的政策主张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
| 作者简介 | |
| 廖海波,男,1974年,四川开县人,宜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财务金融。 |
| 目录 | |
| 1 导论 1.1 小银行优势假说成立的前提 1.2 小企业信用评分技术的出现对小银行优势假说的冲击 1.3 新技术发展对小银行优势假说的冲击 1.3.1 电子商务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 1.3.2 信用评分技术适用范围大幅度扩大 1.3.3 支撑新型信用评估方法的技术 1.3.4 新技术对关系型贷款的替代作用 1.4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4.1 小银行优势假说成立的前提受到严重冲击 1.4.2 基于小银行优势假说的政策主张存在严重缺陷 1.4.3 政策建议2 小企业信贷可得性问题的分析框架 2.1 信贷决策中收集和使用的信息及类别 2.1.1 信用分析的内容 2.1.2 信用信息种类的划分:硬信息与软信息 2.2 贷款技术的种类 2.2.1 财务报表型贷款技术 2.2.2 小企业信用评分技术 2.2.3 资产抵押型贷款技术 2.2.4 固定资产技术 2.2.5 融资租赁技术 2.2.6 应收账款保理技术 2.2.7 关系型贷款技术 2.2.8 判断型贷款技术 2.3 信贷基础设施 2.3.1 信息环境 2.3.2 法律、司法和破产环境 2.3.3 社会环境 2.3.4 税收和管制环境 2.3.5 完善信贷基础设施的顺序 2.3.6 附记:我国与抵押相关的法律规定3 小银行优势假说的内容、证据与对其的批评 3.1 小银行优势假说产生的背景 3.1.1 小银行优势现象 3.1.2 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3.1.3 银行业的合并浪潮 3.2 小银行优势假说产生的历史条件 3.3 小银行优势假说的内容与逻辑 3.3.1 对小银行优势来源的几种不同解释 3.3.2 组织结构与信息的软硬——stein模型 3.3.3 支持小银行优势假说的证据 3.3.4 小银行优势假说的前提假设 3.4 不支持小银行优势假说的经验证据 3.5 质疑小银行优势假说的已有研究 3.6 小银行优势假说在论证上存在的缺陷 3.6.1 小银行在开展关系型贷款方面存在的弱点 3.6.2 大银行开展关系型贷款的优势 3.6.3 基于软信息开展关系型贷款的缺点 3.6.4 银行业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问题4 关系型贷款 4.1 关系型贷款的含义 4.2 关系型贷款中的软信息的收集过程 4.3 银企关系对贷款利率的影响 4.3.1 早期理论研究 4.3.2 相关实证研究提供的证据 4.4 小银行在关系型贷款上的优势及原因 4.5 关系型贷款的局限性 4.6 小结5 小企业信用评分技术 5.1 信用的概念 5.2 信用评分的发展历史 5.2.1 个人信用评分的发展历史 5.2.2 小企业信用评分技术的发展历史 5.3 小企业信用评分模型原理 5.3.1 消费信用评分原理 5.3.2 小企业信用评分原理 5.3.3 信用评分使用的主要建模方法 5.4 小企业信用评分成功应用的案例——富国银行 5.5 小企业信用评分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5.5.1 小企业信用评分技术的优势 5.5.2 小企业信用评分技术的局限性 5.6 小企业信用评分法与小企业信用可得性 5.7 小结6 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企业透明度 6.1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6.1.1 电子商务的涵义 6.1.2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6.2 电子商务平台及其经营模式 6.3 电子商务平台中记录的信用信息 6.3.1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收集信用信息的实践概况 6.3.2 电子商务平台记录的信用信息 6.3.3 对财务报表信息的替代能力 6.3.4 电子商务平台所记录信用信息的缺陷 6.4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融资 6.5 基于电商平台数据开创的蚂蚁金融服务的业务版图 6.6 小结:电子商务提升企业透明度的意义7 大数据征信技术发展带来的冲击 7.1 大数据及其意义 7.1.1 大数据概述 7.1.2 大数据的重要意义 7.2 大数据征信的特点 7.2.1 征信概述 7.2.2 大数据征信的实践探索 7.2.3 大数据征信的特点 7.3 大数据征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7.4 大数据征信技术发展对小银行优势假说的冲击 7.4.1 大数据征信对人工收集信息的替代能力分析 7.4.2 大数据征信对小企业信用评分法的提升 7.4.3 大数据征信技术发展对小银行优势假说的冲击8 基于小银行优势假说的主张存在的问题 8.1 忽视贷款技术发展的趋势 8.2 现实不具备有效开展关系型贷款的一些必要条件 8.2.1 关系型贷款的开展受制于中小企业的寿命 8.2.2 小银行不具备满足要求的人力资源 8.3 增加金融系统风险 8.4 代价高昂 8.5 政策建议 8.5.1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概况 8.5.2 促进大数据征信快速健康发展附录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个人信用报告参考文献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书名《小银行优势假说研究》给我一种学术研究的严谨感,但我同时又觉得它隐含着一种颠覆性的思考。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商业理论,比如“大即是美”的规模经济,或者“范围经济”的多元化经营。但“小银行优势”似乎在唱反调,它提出的是一种反直觉的可能性。这让我想起很多行业中,总会有一些“隐形冠军”,它们不像行业巨头那样声名显赫,却在自己的领域内有着难以撼动的地位。在银行业,这种现象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们是如何做到的?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监管政策、技术发展趋势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小”反而能成为一种优势。比如,在监管日益收紧的今天,小银行是否因为规模小,更容易满足合规要求,或者在应对风险时更加灵活?或者,在技术爆炸的时代,小银行是否更容易拥抱新技术,实现弯道超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逻辑框架,帮助我理解这种“小”的优势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我个人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一直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打破常规、找到自己独特生存之道的企业,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个行业。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挺有意思的,“小银行优势假说研究”。一开始看到书名,我联想到的是,是不是在说那些规模不大,但经营得特别好,甚至比大银行更有优势的小型金融机构?比如,它们是不是因为更灵活,更能贴近地方市场,或者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得特别专业,从而获得了超额的回报?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关于银行竞争力的讨论,很多时候大家关注的焦点都在那些巨头身上,讨论它们的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品牌影响力。但“小银行优势”这个切入点就很不一样,它似乎在挑战我们既有的认知,提醒我们不要忽视那些“小而美”的存在。我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探讨“小”在银行领域可能带来的独特优势,也许会从一些具体的案例出发,比如某家社区银行如何凭借深耕本地服务赢得客户信任,或者某家专营特定业务的金融机构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颠覆传统模式。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定义“优势”的,是利润率?市场份额?客户忠诚度?还是其他更深层次的指标?而且,这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还是只在特定条件下才成立?如果成立,那么对于想要创业或者改进经营策略的金融机构来说,这本书无疑会提供宝贵的启示。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能给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帮助理解和实践这种“小银行优势”。
评分《小银行优势假说研究》这个书名,着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常常思考,在金融这个领域,规模效应是不是唯一的真理?那些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它们是如何在巨头的阴影下生存,甚至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的?我设想,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深入分析那些“小”的银行之所以能获得“优势”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它们更加贴近基层市场,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地客户的实际需求,从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种深度互动带来的客户忠诚度,可能是大银行难以企及的。另外,我也猜测,在当前快速变化的金融科技浪潮中,小银行是否因为更轻的“包袱”,反而能够更快地采纳和应用新技术,实现技术驱动的创新,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这些“小银行”是如何通过灵活的经营策略、精细化的客户管理、以及创新的产品设计,来克服规模上的劣势,最终实现“以小博大”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银行业的多样性和活力,打破我对金融机构规模的刻板印象。
评分读到《小银行优势假说研究》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否在探讨那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金融机构?我常常在想,为什么一些规模不大的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反而能够表现出色,甚至比那些庞然大物更具韧性?这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运营秘密或者市场策略。我倾向于认为,这种“优势”可能来自于一种更深入的客户连接。小银行可能更擅长于倾听和理解本地社区的需求,提供高度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从而建立起牢固的客户忠诚度。这种关系型的银行业务,在大银行的标准化流程下,可能很难复制。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这种“小”的优势是否也意味着某种程度的“专注”。也许这些小银行并不追求全业务覆盖,而是专注于某个细分市场,比如小微企业贷款、私人财富管理,或者特定的金融科技应用。通过深耕某个领域,它们能够积累更专业的知识和更强大的竞争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小”的基因,揭示它们能够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业中立足甚至发展的核心要素,这对于我理解商业世界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会有很大的帮助。
评分“小银行优势假说研究”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的是,它可能是在挑战传统金融学中关于规模经济的普适性。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银行的规模越大,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获取低成本资金的渠道越多,品牌效应也越好。然而,“小银行优势”的提法,似乎是在暗示,存在着一种反向的逻辑。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是在探讨,在某些特定的市场环境或者运营模式下,小银行反而能够抓住一些大银行难以触及的机遇。比如,它们可能拥有更快的决策流程,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或者,它们能更灵活地调整业务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我也在想,小银行是否能够通过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或者更具创新性的产品,来吸引和留住客户,从而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优势”的定义本身就在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是体量上的大小,而是服务质量、创新能力、风险管理效率等软性指标。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帮助我理解在金融这个高度集中的行业里,如何打破“大者恒大”的惯性思维,发现和认可那些“小而美”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