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現代電子裝聯材料技術基礎
定價:29.80元
售價:20.9元,便宜8.9元,摺扣70
作者:黃祥彬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21277689
字數:256000
頁碼:16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本書內容以電子裝聯材料工藝知識為主,內容包括現代電子裝聯材料工藝概論、焊料(焊膏、锡條、锡綫、锡片)基礎知識及應用工藝、助焊劑基礎知識及應用工藝、清洗劑基礎知識及應用工藝、電子膠黏劑基礎知識及應用工藝、三防塗料基礎知識及應用、其他電子裝聯材料基礎知識及應用工藝。全書除介紹電子裝聯材料的特性、分類和化學組成外,還簡單介紹相關工藝可靠性知識和設備知識,同時結閤工作實踐案例,闡述瞭裝聯材料應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黃祥彬: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藝工程師,項目經理。主要從事電子材料(輔料)應用工藝研究方麵的工作。
說實話,這本書的結構和敘事方式讓人頭疼。它更像是一份整理瞭大量零散資料的文集,而非一部邏輯清晰的專著。章節之間的跳轉顯得生硬且缺乏連貫性,常常前一章還在討論高分子絕緣材料的介電常數,下一章突然就跳到瞭金屬粘閤劑的固化動力學,中間缺乏必要的過渡和邏輯橋梁,使得讀者很難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框架。特彆是關於“綠色電子製造”的部分,這本應是現代技術的熱點,但書中僅僅羅列瞭一些RoHS指令的條文和某些無鉛焊料的基本成分,對於替代材料的性能評估、環保工藝的挑戰與優化,甚至循環再利用的材料科學基礎,幾乎沒有涉及。這種信息呈現方式,讓讀者在嘗試構建一個關於未來趨勢的認知地圖時,找不到清晰的路綫指引。整本書讀下來,就像在迷宮裏亂轉,雖然看到瞭各種信息點,卻始終無法找到齣口或理解整體布局。對於需要快速掌握行業前沿技術的工程師或研究生而言,這種組織方式的低效性是難以容忍的。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專業術語使用也讓人感到睏惑。一方麵,它試圖用一種非常學術化的語言來描述概念,但很多關鍵術語的定義卻不夠嚴謹,甚至在不同章節中存在不一緻的用法,這極大地增加瞭理解的難度。比如,對於“可靠性”這個在電子裝聯中至關重要的概念,書中沒有清晰地區分環境可靠性、工作壽命和失效模式之間的內在聯係,隻是籠統地提及“提高可靠性”,卻從未深入探討如何通過材料設計(如應力緩衝層、熱膨脹係數匹配)來具體實現這一目標。另一方麵,對於那些新齣現的、具有突破性的材料,比如自修復聚閤物或者基於納米顆粒的復閤漿料,書中隻是極其簡略地提到瞭它們的名稱,沒有提供任何關於其閤成難度、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實際量産中麵臨的工藝窗口限製的任何信息。這種處理方式使得這本書無法真正成為一個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有效工具,更像是一份停留在“知道有這麼迴事”層麵的索引目錄,而沒有提供深挖知識的途徑。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書未能達到我對一本現代技術參考書的期望。它的廣度遠遠超過瞭深度,內容顯得非常扁平化。它似乎想麵麵俱到地覆蓋所有與電子裝聯相關的材料領域,從金屬到陶瓷,從聚閤物到復閤材料,但結果卻是每一樣都隻觸及瞭皮毛。真正有價值的、能指導工程實踐的深入分析和前沿案例研究幾乎缺失不見。對於一個希望通過閱讀此書來解決實際工程難題,或者想跟進最新材料進展的研究人員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價值非常有限。它更像是為初級大專層次的學生準備的、內容相對陳舊的入門讀物,而不是一本能夠承載“現代電子裝聯材料技術”這般宏大主題的專業書籍。我最終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查閱其他期刊文獻和標準手冊,來彌補這本書在關鍵技術細節上的巨大空白。
評分這本號稱“現代電子裝聯材料技術基礎”的書,我拿到手的時候是滿懷期待的。畢竟現在電子産品更新換代這麼快,對材料的瞭解是至關重要的。然而,讀完之後,我感覺收獲甚微,甚至可以說是大失所望。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去介紹一些基礎的物理化學原理,比如晶格結構、熱力學平衡態這些,這些內容在任何一本普通材料學導論裏都能找到,而且講解得更加深入和係統。對於一個想要瞭解“現代電子裝聯”這個特定領域的人來說,這些宏觀理論的堆砌顯得有些空洞和脫節。比如,它花瞭好幾頁去討論某些特定閤金的相圖,但對於這些閤金在實際SMT(錶麵貼裝技術)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空洞、虛焊等具體問題,卻隻是蜻蜓點水般地提瞭一句,沒有深入剖析材料層麵的失效機製與改進措施。真正與“裝聯”環節緊密相關的比如焊锡膏的流變學特性、助焊劑的化學作用機理、或者先進封裝技術中介於芯片與基闆之間的材料如何應對高密度互連帶來的熱機械應力,這些核心內容在全書中都顯得非常薄弱。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針對性的、應用驅動的材料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談的基礎知識的羅列,讀起來感覺像是翻閱一本過時的通用材料教科書。
評分我注意到這本書在圖錶的使用上存在明顯的短闆。電子材料的特性,尤其是微觀結構與宏觀性能之間的關聯,通常需要大量的顯微圖像、能譜分析圖、或者動態力學測試麯綫來直觀展示。然而,這本書中的配圖質量普遍不高,很多圖例模糊不清,標注信息缺失,有些圖錶的數據來源和測試條件交代得含糊不清,讓人無法對展示的材料行為建立起可靠的信任感。例如,在討論不同界麵附著力時,書中隻有幾張泛黃的拉拔測試示意圖,完全沒有提供現代電子封裝中常用的剪切強度、拉伸粘結強度(T-peel)的量化數據對比,更彆提SEM或TEM下觀察到的界麵反應層形貌瞭。這對於一本教授“技術基礎”的書來說,是緻命的缺陷。材料科學的精髓在於精確的量化和可靠的微觀觀察,這本書在這兩方麵都做得非常保守和敷衍,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齣版物,與“現代”二字相去甚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