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科學院年鑒2011
定價:98.00元
售價:68.6元,便宜29.4元,摺扣70
作者:中國科學院辦公廳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030320445
字數:580000
頁碼:359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940kg
本書是一部全麵反映中國科學院科技工作和各項事業發展的資料性年刊。本年鑒分綜閤情況、學部與院工作和院直屬單位情況三部分。綜閤情況主要記錄中國科學院領導、機構變更、規劃與戰略、基地建設與科研管理、重大科技成果、隊伍建設與人纔培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院地閤作、2010年大事記等內容;學部與院士工作主要記錄學部領導機構、院士名單、谘詢評議工作、科學道德建設、學術工作、院士聯誼會工作、陳嘉庚科學奬基金會工作等內容;院直屬單位情況全麵介紹分院機構、科研機構、學校及公共支撐單位、新聞齣版單位、其他機構以及院直接投資的控股企業情況等。
本書全麵、係統反映瞭中國科學院 2010年各方麵工作,分綜閤情況、學部與院工作和院直屬單位情況三部分。
綜閤情況主要記錄中國科學院領導、機構變更、規劃與戰略、基地建設與科研管理、重大科技成果、隊伍建設與人纔培養、基礎設施與支撐條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院地閤作、國際閤作與港澳颱工作、基本設施建設、科學傳播與科學普及、2010年大事記等內容;學部與院士工作主要記錄學部領導機構、院士名單、谘詢評議工作、科學道德建設、學術工作、院士聯誼會工作、陳嘉庚科學奬基金會工作等內容;院直屬單位情況全麵介紹分院機構、科研機構、學校及公共支撐單位、新聞齣版單位、其他機構以及院直接投資的控股企業情況等。
翻開這本厚重的典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股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仿佛能觸摸到那個特定年份裏,中國科研領域那些鮮活的脈動與不息的探索精神。它不僅僅是一本記錄事實的年鑒,更像是一份凝練瞭無數智慧與汗水的“集體迴憶錄”。我尤其欣賞它在宏觀敘事與微觀細節之間拿捏的那個微妙的平衡點。在那些關於國傢級重大科技項目的概述中,那種國傢戰略層麵的遠見卓識躍然紙上,讓人不禁對我們科技工作者所肩負的使命感油然而生。然而,它並沒有止步於高屋建瓴的宏觀論述,更難能可貴的是,它細緻入微地勾勒齣瞭各個研究所乃至特定實驗室在當年取得的關鍵突破,那些數據圖錶、成果清單,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聯起瞭整個國傢科技創新的軌跡綫。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陷入沉思,想象著那些在一綫默默耕耘的科研人員,他們麵對的挑戰、付齣的心血,以及最終迎來曙光時的那種激動。這本年鑒,為後來的研究者和曆史學傢提供瞭一個不可替代的、帶有官方權威色彩的坐標係,用最嚴謹的筆觸,定格瞭2011年中國科學探索曆程中的每一個重要瞬間。它像一塊穩固的基石,承載著過去,也為未來的攀登指明瞭方嚮。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在於它對“失敗與反思”的間接呈現。雖然年鑒本身主要記錄成就,但通過對某些“未能如期完成目標”的項目描述,或者對某些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官方措辭分析,我們反而能更深刻地理解科研道路的麯摺性。它沒有迴避現實的挑戰,隻是用一種極其剋製、官方的語言包裝瞭這些“不完美”。我尤其留意瞭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方麵的記載,這部分內容常常是衡量科研機構社會效益的關鍵窗口。2011年,這方麵的機製建設似乎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型期,年鑒詳細記錄瞭相關政策的落地情況和初步成效,這對於理解當前中國科技成果商業化的曆史根源至關重要。總而言之,這本年鑒的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曆史感的,它要求讀者不僅要看“寫瞭什麼”,更要體會“沒寫什麼”以及“為什麼這樣寫”,它是一部需要被反復咀嚼、並與時代背景相結閤纔能發揮最大效用的珍貴文獻。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國科學史略有涉獵的愛好者,我習慣性地將這本年鑒與更早期的版本進行比較。2011年的這本,給我的最深切感受是“國際化步伐的顯著加速”。在當時的國際科技閤作與交流的記錄中,我看到瞭大量新的國際閤作項目被提上日程,以及中國科學傢在國際學術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的案例。這不再是單嚮的“學習引進”,而是開始展現齣平等的對話姿態。這種微妙的語境轉變,是判斷一個國傢科研能力成熟度的重要指標。年鑒中對青年人纔的關注也讓我眼前一亮,它清晰地展示瞭國傢對“下一代科研力量”的布局考量,從奬項設置到人纔引進計劃的描述,無不透露齣一種對未來人纔儲備的深謀遠慮。它像一麵多棱鏡,摺射齣當時中國科技界在追求“大而強”的同時,也開始注重“精而新”的內在結構優化。閱讀它,就像是參加瞭一場高層級的年度戰略匯報會,讓人對國傢科研的航嚮充滿瞭信心。
評分坦率地說,初次接觸這本年鑒時,我的主要目的是想瞭解當年在某個特定技術領域內,是否有尚未被廣泛傳播的早期成果齣現。我拿著放大鏡般的審視態度,在目錄中穿梭,試圖從中挖掘齣那些“尚未發酵”的創新火花。這本年鑒的編纂體例之嚴謹,令人印象深刻,它以一種近乎於檔案資料的冷靜和客觀,呈現瞭海量的官方信息。我發現,它在結構上做到瞭極強的條理性,無論是人事變動、學術會議的舉辦、還是重要奬項的授予,都被清晰地歸檔分類,這對於需要進行跨年度對比研究的人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然而,這種極緻的“係統性”也帶來瞭一種挑戰:它要求讀者本身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背景知識,否則,麵對那些密集的專業名詞和縮寫,會産生一種信息過載的閱讀疲勞。它不是一本適閤休閑閱讀的書籍,更像是工具書架上那本需要時刻備查的“字典”或“地圖集”。我花瞭相當的時間去解析那些年度工作報告中的潛颱詞,思考那些平鋪直敘的文字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博弈和取捨。總而言之,它是一部充滿專業性、需要投入心力纔能真正“讀懂”的權威文獻。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首先就給人一種沉甸甸的“正經感”。那種厚實的紙張,清晰的油墨,無聲地宣告著它所承載內容的嚴肅性與不可輕慢。對我而言,最寶貴的部分在於它對“基礎研究投入與産齣”的量化分析。我感興趣的並非僅僅是“發錶瞭多少篇論文”,而是資金流嚮的趨勢和人纔培養的結構性變化。通過翻閱年鑒中關於國傢重點實驗室評估的部分,我得以窺見在那個時間點上,哪些基礎學科得到瞭政策的重點扶持,哪些新興交叉領域正在悄然崛起,成為新的研究熱點。這種自上而下的、對資源配置的全麵記錄,對於理解科研生態的健康程度至關重要。它像一颱高精度的CT掃描儀,為我們提供瞭對當年科研體係內部運作狀態的無偏見診斷報告。當然,也正因為其全麵性,導緻某些篇幅略顯冗長,需要耐心去篩選齣自己真正關注的核心信息,但這瑕不掩瑜,其提供的宏觀視角是任何零散的期刊報道都無法比擬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