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稻屬植物分蘖控製基因同源區比較研究
定價:68.0元
售價:47.6元,便宜20.4元,摺扣70
作者:張勝利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030454645
字數:200000
頁碼:
版次:31
裝幀:平裝
開本:B5
商品重量:0.4kg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序言
這本《稻屬植物分蘖控製基因同源區比較研究》的封麵設計簡潔而富有科技感,書名本身就透露齣一種深入探索生物奧秘的決心。作為一名長期關注農業科技前沿的讀者,我對其研究方嚮感到由衷的好奇。分蘖,作為水稻等重要作物産量形成的關鍵環節,其調控機製的精細化一直是育種科學傢們追求的目標。而“基因同源區比較研究”則暗示瞭本書將從基因層麵入手,通過跨物種的比對,揭示分蘖控製的普遍性和特異性。我設想,書中會詳細闡述不同稻屬植物在分蘖調控基因上的相似與差異,可能涉及哪些關鍵的基因傢族,它們在分子水平上是如何相互作用,又是如何受到環境信號的影響。這種比較研究的方法,無疑能夠為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植物生長發育的分子基礎提供堅實依據,並且有望為定嚮改良作物産量和抗逆性提供新的思路和靶點。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嚴謹的科學推理過程,以及基於實驗數據的紮實論證,讓我能從中學到前沿的基因組學和分子生物學知識,體會到科學傢們在解開生命密碼過程中的智慧與努力。
評分對於任何對植物科學,特彆是對作物遺傳育種領域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稻屬植物分蘖控製基因同源區比較研究》無疑是一本極具吸引力的讀物。書名本身就點齣瞭其研究的核心——聚焦於稻屬植物,深入挖掘分蘖控製基因的同源區域,並進行比較分析。這背後所蘊含的工作量和技術難度不言而喻,它需要研究者具備深厚的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知識。我個人非常關注這類研究,因為分蘖數量直接關係到水稻的産量,而理解其背後的遺傳機製,是實現高産穩産育種的關鍵。我期望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稻屬植物中已知或推測的分蘖調控基因,並重點關注這些基因在不同物種間的同源性及變異情況。通過比較基因序列、錶達模式以及調控元件的差異,本書有望揭示分蘖控製進化的規律,甚至可能發現一些新的、未被充分認識的關鍵基因或調控網絡。
評分當我第一次看到《稻屬植物分蘖控製基因同源區比較研究》這個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關於作物育種和基因科學的想象。分蘖,這個看似簡單卻決定産量的重要生物學過程,背後一定隱藏著極其復雜而精妙的遺傳調控機製。而本書將目光投嚮整個稻屬,並進行“同源區比較研究”,這無疑是一種高瞻遠矚的研究視角。我猜想,這本書將帶領我們深入探索,不同稻屬物種是如何通過演化來調控分蘖的數量和模式的。或許書中會詳細介紹一些在分蘖形成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基因傢族,例如與激素響應、細胞分裂周期、環境信號感知相關的基因。通過對比分析這些基因在不同稻屬成員中的同源區域,研究者們或許能夠發現一些保守的調控元件,也可能揭示齣導緻分蘖性狀差異的突變位點。這種跨物種的比較研究,不僅能夠增進我們對植物生長發育基本規律的理解,更可能為新一代高産、抗逆作物的分子設計育種提供寶貴的基因資源和理論指導。
評分《稻屬植物分蘖控製基因同源區比較研究》這個書名,一下就勾起瞭我對植物分子遺傳學領域最新進展的強烈好奇。分蘖,作為水稻等重要糧食作物産量形成的關鍵生物學性狀,其背後的遺傳調控機製一直是科研工作者們關注的焦點。而本書以“同源區比較研究”為切入點,將研究範圍定位在整個稻屬,這種宏觀而又微觀的研究策略,無疑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潛在的應用前景。我個人十分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對相關基因傢族的全麵梳理,例如那些在分蘖啓動、抑製以及形態建成過程中發揮核心作用的基因。通過對不同稻屬物種間這些基因同源區域進行細緻的比對分析,本書有望揭示分蘖調控基因的演化曆史,發現那些在不同物種中保守的、關鍵的調控元件,以及那些導緻分蘖性狀差異的關鍵突變。這種深入的比較研究,不僅能深化我們對植物生長發育分子機製的理解,也為未來的分子育種,特彆是旨在提高作物産量和適應性的育種策略,提供瞭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基因靶點。
評分這是一本令人眼前一亮的學術著作,它以一種宏大而精微的視角,聚焦於稻屬植物中一個至關重要卻又常常被忽略的生理現象——分蘖的控製。書名《稻屬植物分蘖控製基因同源區比較研究》聽起來就充滿瞭挑戰性,因為它不僅要求對某一物種進行深入研究,更要將目光投嚮整個稻屬,進行跨物種的比較分析。這需要研究者擁有紮實的遺傳學、分子生物學以及生物信息學功底,纔能夠駕馭如此龐大而復雜的課題。我猜測,書中一定詳細介紹瞭分蘖形成過程中涉及到的各種信號通路和關鍵基因,並通過比較不同稻屬成員(例如水稻、野生稻等)的基因組信息,找齣那些在分蘖調控中扮演核心角色的同源基因。這種研究方法不僅能夠揭示分蘖控製的演化規律,也可能發現一些保守的調控元件,為育種提供新的潛力基因。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精彩的基因傢族進化分析,以及不同物種在基因結構、錶達調控上的微妙差異,從而解釋為何它們的分蘖模式會有所不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