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颠覆与重整:手机人的群落与游牧
定价:49.00元
售价:33.3元,便宜15.7元,折扣67
作者:刘德寰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1114279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真实数据解读2012年~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独到研究方法解析手机人族群的发展与变革。关注移动互联网,关注手机行业的你不容错过!
手机已经超过电脑成为中国人接入互联网的终端,手机所带来的新型商业模式与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书延续了“手机人”系列以数据说话并坚持深度建模的理念,对移动互联网发声。从行业角度,以用户为核心,对移动互联网大趋势进行点评,发现手机人的新族群,并在此基础上与数十位移动互联网App开发者深度对话,对社会化媒体与App的使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当下移动互联网正处于颠覆与重整的时期。
自序章 手机人2012肖像素描1.2 手机人的市场选择2.1 手机再无2.3 游牧(集团迁徙)时代来临2.5 手机购物冲击实体店,实体店变成体验店2.7 三微发力,前景各异3.1 社会化媒体概览3.3 社交属性——社会化媒体中的社会交往第4章 移动App变局4.2 App使用趋势4.4 下载App渠道第5章 移动互联网先声——App开发者访谈5.2 市场5.4 站在人文与科技的交叉点上6.1 族群的扩张与衰落(2012年与2011年族群6.2 2012年新增族群7.1 手机人常使用的十大手机品牌7.3 手机人常使用的十大手机功能/业务7.5 手机人选择App的十大关注因素7.7 手机人安装率高的十大手机7.9 手机人使用多的十大即时通讯工具结语参考文献
刘德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市场研究与媒介分析、互联网与手机媒体研究,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多年来一直从事一线教学、科研以及市场研究的相关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从事各种科研项目30多个,市场研究项目70多个,处理各种类型数据120多种。
这本书在处理信息密度上做得非常巧妙,它没有用大量的统计数据或理论模型来压倒读者,而是通过对“行为剧场”的细致描摹,让读者自己去建构意义。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被邀请到某个隐秘集会上的旁观者,目睹着这些“手机人”如何通过非正式的渠道建立起信任、分配资源和维护秩序。这种“自下而上”的生态学描述,比那些自上而下的结构分析更具生命力。它的叙事声音非常独特且具有侵入性,仿佛作者就站在我们身边,低声耳语着那些我们日常容易忽略的互动细节。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震撼感和现场感,让我对“社群”这个老旧词汇有了全新的感知。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方式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更像是在带领我们进行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田野调查。那种对“群落”与“游牧”的文本呈现,让我联想到了现代社会中各种新兴的、松散的社群形态。它没有用那种宏大叙事去定义这些群体,而是细致入微地捕捉了他们在空间流动中所展现出的复杂性与适应性。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我们所理解的“稳定”和“归属”是否在被一种更灵活、更具去中心化特质的生存模式所挑战。特别是对“手机人”这一概念的挖掘,它不仅仅是对某个群体的标签化,更像是一种行为模式的隐喻,暗示着当代生活在信息和物理层面的碎片化与重组。这种叙事上的克制,反而让读者留下了巨大的解读空间,迫使我们跳出既有的框架去重新审视日常的连接与分离。
评分从社会观察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敏锐的切片。它似乎抓住了某种时代脉搏中的微小震动,并将这些震动放大成了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我发现自己开始反思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社会契约和组织形式是否已经开始松动。作者对“游牧”状态的描绘,并非是浪漫化的,而是带着一种审慎的、近乎宿命论的色彩,暗示着这种流动性可能伴随着某种深层次的不安全感。书中的案例(如果可以称之为案例的话)都极其具体和陌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如何安顿”的宏大追问。这种写作手法很“野”,不遵循任何预设的学术路径,反而更接近于一种直觉式的洞察的记录,非常抓人。
评分抛开内容不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符号表达。那种疏离感和疏密有致的留白,似乎在模拟信息洪流中个体寻求喘息空间的努力。作者在文本中对“效率”和“在场”的探讨,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社会现象描述,上升到了存在论的层面。它似乎在挑战我们对“工作”、“家园”和“连接”这些核心概念的传统定义。阅读时,我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阅读节奏,时而快进,时而停顿,这本身就是对书中“非线性生活”的一种身体力行的模仿。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化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一种近乎批判性的、但又充满好奇心的姿态去与之共舞。
评分那种语言的张力在这本书里被运用到了极致。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力求避免使用陈旧的社会学或人类学术语,而是创造出了一种更贴近当下经验的、略带实验性的表达方式。很多句子读起来,如同快速闪过的街景,充满了动感和跳跃性,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节奏感。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学术论述,更像是一部充满意象和隐喻的散文诗,但其背后蕴含的观察深度却不容小觑。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处理“边界”这个主题——群落的边界在哪里?游牧的终点又在哪里?这些模糊的处理,恰恰反映了当下社会结构正在经历的“去边界化”的过程。读完之后,脑海里留下的不是清晰的知识点,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关于“在路上”的哲学沉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