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避灾自救手册:环境污染
定价:8.00元
售价:5.6元,便宜2.4元,折扣70
作者: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5087098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由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的《避灾自救手册》系列丛书于2005年9月正式出版。该丛书详细介绍了在面对水灾、火灾、风灾、地震、滑坡与泥石流等常见的自然灾害时,如何迅速脱离险境以及如何开展自救互救等防灾避灾基本常识和技能技巧,针对人们可能面临的主要灾害危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指导。目前,该系列丛书已被正式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工程”。《环境污染》一书进一步丰富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知识。
一、居住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
1.人体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3.大气污染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大气污染的防治
5.水污染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6.水污染的防治
7.生物污染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8.生物污染的防治
9.物理污染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0.物理污染的防治
11.固体废物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2.固体废物污染的防治
13.危险废物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4.危险废物污染的防治
15.城市生活垃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6.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的防治
17.拨打手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8.噪声的污染及防治
19.城市居住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二、居室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
1.室内环境的有害因素
2.室外环境的有害因素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及防治
3.邻里之间相互影响的有害因素及防治
4.人为带入室内的有害物质及防治
5.装饰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及防治
6.家用电器中的有害物质及防治
7.厨房中有害气体与物质的防治
8.尘螨对健康的影响
三、公共场所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
1.集会环境中有害物质的防治
2.歌舞厅、商场环境中有害物质的防治
3.医院、诊所环境中有害物质的防治
4.美容美发厅环境中有害物质的防治
5.公共浴室环境中有害物质的防治
6.游泳池环境中有害物质的防治
7.海水浴场环境中有害物质的防治
8.道路上有害物质的防治
9.菜市场有害物质的防治
四、对公众关心问题的解答
1.建筑物光污染的防治方法
2.白色污染的防治方法
3.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后怎么办
4.海洋污染的途径与防治措施
5.恶臭气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6.企业噪声扰民时,能否让环保部门限制其作业
7.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应该怎么办
8.旅游区环境污染因素与防治
9.绿化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用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向我传达了它的主题。那种暗沉的色彩和模糊的图像,仿佛是在预示着一个不容忽视的未来。我一直对环境问题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而“避灾自救手册”这个名称,则让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发展到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避灾”和“自救”的阶段。“环境污染”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的未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更多关于环境污染的真相,并且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让我能够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中,更好地保护自己。我期待它能够解答我的疑虑,给我信心,让我知道,即使面对严峻的环境挑战,我们依然有能力去应对,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它独特的名字立刻吸引了我。“避灾自救手册”这几个字,让我联想到那些关于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实用指南,而“环境污染”这个副标题,则将这种生存的维度,拉近到了我们每天都可能面对的现实。我常常在思考,在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究竟承受了多少压力?而“避灾自救”,是否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积极应对环境风险的时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的深刻见解,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给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让我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救”。
评分我之所以会拿起这本书,完全是因为书名中“避灾自救”这几个字,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担忧。我常常在新闻中看到关于雾霾、水源污染、以及各种生态破坏的报道,这些信息无疑在提醒着我,我们所处的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环境污染”这个词,则让我更加具体地感受到这种变化的根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应对这种现实的一种“工具”,它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知道在面对潜在的环境风险时,我应该如何去准备,如何去行动。我期望它能够像一本指南一样,在我感到迷茫和无助的时候,给予我清晰的方向和坚实的指导。我希望它能够教会我,如何识别风险,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甚至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改善环境尽一份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非常直观地传达了它的核心价值——“避灾自救”。然而,当它与“环境污染”这个词联系在一起时,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感到一种紧迫感,因为环境污染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现实,而“避灾自救”则意味着我们需要为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我内心深处也在问,我们真的能够“自救”吗?面对如此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个人的力量似乎微不足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期待看到一些具体的行动指南,能够帮助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环保的选择,或者在面对突发环境事件时,能够保持冷静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平衡“避灾”的紧迫感和“自救”的希望感的。它是否会过于悲观,让人感到绝望?还是会提供足够的积极能量,激励我们去行动?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探讨的主题的现实意义。环境污染,早已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到我们饮用的水,再到我们食用的食物,都可能受到影响。而“避灾自救”,则是一种对这种现实的回应,一种自我保护和寻求生存的本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环境污染的根源,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够给我提供一套实用的工具箱,让我能够在面对这些挑战时,不再感到无助和迷茫。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在污染的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如何减少自身受到的伤害,甚至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为改善环境做出贡献。这种“自救”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提升,一种对生活方式的重新审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是一种深邃、略带压抑的蓝色,上面勾勒出一些抽象的、象征性的图形,比如变形的树叶、扭曲的水流,以及模糊不清的城市轮廓。这种设计语言,恰恰契合了“环境污染”这个主题,在视觉上就传达了一种警示和沉重感。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容易泛黄的纸,而是略带纹理的环保再生纸,这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对环境的尊重。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内容,但单凭这封面和纸张,我就已经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列举污染的种类和危害,而是能够引导我思考,如何从个人层面去做出改变,或者至少,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能够拥有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心态。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避灾自救”这个概念融入到“环境污染”这个宏大的议题中的。难道是关于如何在污染环境中保护自己?还是关于如何参与到环境治理中,从而“自救”?这种结合,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也让我对这本书的独特性充满了好奇。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那些关于如何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纪录片。然而,当“环境污染”和“避灾自救”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这不仅仅是关于在自然灾害中求生,更是关于如何在一个被人类活动深刻改变的环境中,维持生存和健康。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界定“避灾”的范围?是仅仅局限于短期内发生的污染事件,还是包含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健康影响?而“自救”,又意味着怎样的行动?是个人层面的防护措施,还是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观点,能够帮助我理解,如何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的生活之路。
评分读完前言,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非常具有洞察力的人。他/她并没有回避环境污染带来的严峻挑战,反而用一种极其诚恳的态度,将问题的严重性摆在了读者的面前。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力量。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环境污染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群体或某一个原因,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剖析,包括工业发展、消费模式、甚至是个人生活习惯的多重影响。这让我意识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的是系统性的思考和多方面的努力。虽然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具体的“避灾自救”层面,但仅凭前言,我就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希望接下来的章节能够延续这种深入浅出的风格,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来阐述如何在这个被污染的环境中找到生存之道。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避灾”与“自救”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避灾自救手册:环境污染”,就像是在我心中敲响了一记警钟。我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但也深知这一切背后,可能隐藏着对环境的巨大代价。看到“避灾自救”这几个字,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关于空气质量恶劣、水源污染、甚至极端天气事件的新闻报道。这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虑,但也正是这种焦虑,促使我想要去了解更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的疑惑,让我明白,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是需要囤积物资,还是需要学习特殊的生存技能?亦或是,它提供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如何改变生活方式的指导?我希望它能够给我一种掌控感,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变化,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应对,去保护自己和家人。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厚重的纸张和精美的印刷所吸引。封面设计虽然简洁,但却充满了力量,那种深邃的蓝色和抽象的图形,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地球的危机故事。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环境污染”这个话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我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焦点。我时常在想,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究竟还能承受多少?而“避灾自救”,则是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一个指引,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各个方面,并且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保护自己,也保护我所爱的人。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潜在风险,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有益于环境的选择的建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