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避災自救手冊:環境汙染
定價:8.00元
售價:5.6元,便宜2.4元,摺扣70
作者:國傢減災委員會辦公室
齣版社:中國社會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50870986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由國傢減災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編寫的《避災自救手冊》係列叢書於2005年9月正式齣版。該叢書詳細介紹瞭在麵對水災、火災、風災、地震、滑坡與泥石流等常見的自然災害時,如何迅速脫離險境以及如何開展自救互救等防災避災基本常識和技能技巧,針對人們可能麵臨的主要災害危險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法指導。目前,該係列叢書已被正式列入“國傢十一五重點圖書工程”。《環境汙染》一書進一步豐富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知識。
一、居住環境汙染的防治方法
1.人體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
2.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是什麼
3.大氣汙染的來源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4.大氣汙染的防治
5.水汙染的來源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6.水汙染的防治
7.生物汙染的來源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8.生物汙染的防治
9.物理汙染的來源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0.物理汙染的防治
11.固體廢物的來源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2.固體廢物汙染的防治
13.危險廢物的來源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4.危險廢物汙染的防治
15.城市生活垃圾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6.城市生活垃圾汙染的防治
17.撥打手機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8.噪聲的汙染及防治
19.城市居住區域環境噪聲標準
二、居室環境汙染的防治方法
1.室內環境的有害因素
2.室外環境的有害因素對室內環境的影響及防治
3.鄰裏之間相互影響的有害因素及防治
4.人為帶入室內的有害物質及防治
5.裝飾材料中的有害物質及防治
6.傢用電器中的有害物質及防治
7.廚房中有害氣體與物質的防治
8.塵蟎對健康的影響
三、公共場所環境汙染的防治方法
1.集會環境中有害物質的防治
2.歌舞廳、商場環境中有害物質的防治
3.醫院、診所環境中有害物質的防治
4.美容美發廳環境中有害物質的防治
5.公共浴室環境中有害物質的防治
6.遊泳池環境中有害物質的防治
7.海水浴場環境中有害物質的防治
8.道路上有害物質的防治
9.菜市場有害物質的防治
四、對公眾關心問題的解答
1.建築物光汙染的防治方法
2.白色汙染的防治方法
3.發生危險化學品事故後怎麼辦
4.海洋汙染的途徑與防治措施
5.惡臭氣味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6.企業噪聲擾民時,能否讓環保部門限製其作業
7.發生環境汙染事故後應該怎麼辦
8.旅遊區環境汙染因素與防治
9.綠化對環境的保護作用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於它所探討的主題的現實意義。環境汙染,早已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它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我們呼吸的空氣,到我們飲用的水,再到我們食用的食物,都可能受到影響。而“避災自救”,則是一種對這種現實的迴應,一種自我保護和尋求生存的本能。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環境汙染的根源,以及它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夠給我提供一套實用的工具箱,讓我能夠在麵對這些挑戰時,不再感到無助和迷茫。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教會我,如何在汙染的環境中做齣更明智的選擇,如何減少自身受到的傷害,甚至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為改善環境做齣貢獻。這種“自救”不僅是物理上的,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提升,一種對生活方式的重新審視。
評分讀完前言,我感覺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非常具有洞察力的人。他/她並沒有迴避環境汙染帶來的嚴峻挑戰,反而用一種極其誠懇的態度,將問題的嚴重性擺在瞭讀者的麵前。語言風格非常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字裏行間卻充滿瞭力量。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將環境汙染簡單地歸咎於某一個群體或某一個原因,而是試圖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剖析,包括工業發展、消費模式、甚至是個人生活習慣的多重影響。這讓我意識到,解決環境汙染問題,需要的是係統性的思考和多方麵的努力。雖然內容還沒有深入到具體的“避災自救”層麵,但僅憑前言,我就已經被深深地吸引住瞭。我希望接下來的章節能夠延續這種深入淺齣的風格,用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案例,來闡述如何在這個被汙染的環境中找到生存之道。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避災”與“自救”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巧妙地融閤在一起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非常直觀地傳達瞭它的核心價值——“避災自救”。然而,當它與“環境汙染”這個詞聯係在一起時,我立刻産生瞭一種復雜的情感。一方麵,我感到一種緊迫感,因為環境汙染已經是擺在我們麵前的嚴峻現實,而“避災自救”則意味著我們需要為可能發生的危機做好準備。另一方麵,我內心深處也在問,我們真的能夠“自救”嗎?麵對如此龐大而復雜的係統性問題,個人的力量似乎微不足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我期待看到一些具體的行動指南,能夠幫助我在日常生活中做齣更環保的選擇,或者在麵對突發環境事件時,能夠保持冷靜並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平衡“避災”的緊迫感和“自救”的希望感的。它是否會過於悲觀,讓人感到絕望?還是會提供足夠的積極能量,激勵我們去行動?這對我來說至關重要。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一下子就聯想到瞭那些關於如何在惡劣環境中生存的紀錄片。然而,當“環境汙染”和“避災自救”這兩個詞組閤在一起時,我感受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緊迫感。這不僅僅是關於在自然災害中求生,更是關於如何在一個被人類活動深刻改變的環境中,維持生存和健康。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將如何界定“避災”的範圍?是僅僅局限於短期內發生的汙染事件,還是包含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健康影響?而“自救”,又意味著怎樣的行動?是個人層麵的防護措施,還是更廣泛的社會參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有建設性的觀點,能夠幫助我理解,如何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中,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可持續的生活之路。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一開始就抓住瞭我的眼球。那是一種深邃、略帶壓抑的藍色,上麵勾勒齣一些抽象的、象徵性的圖形,比如變形的樹葉、扭麯的水流,以及模糊不清的城市輪廓。這種設計語言,恰恰契閤瞭“環境汙染”這個主題,在視覺上就傳達瞭一種警示和沉重感。翻開書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不是那種廉價的、容易泛黃的紙,而是略帶紋理的環保再生紙,這本身就傳遞齣一種對環境的尊重。雖然我尚未深入閱讀內容,但單憑這封麵和紙張,我就已經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列舉汙染的種類和危害,而是能夠引導我思考,如何從個人層麵去做齣改變,或者至少,在麵對這些問題時,能夠擁有一種更積極、更主動的心態。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將“避災自救”這個概念融入到“環境汙染”這個宏大的議題中的。難道是關於如何在汙染環境中保護自己?還是關於如何參與到環境治理中,從而“自救”?這種結閤,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也讓我對這本書的獨特性充滿瞭好奇。
評分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時,它獨特的名字立刻吸引瞭我。“避災自救手冊”這幾個字,讓我聯想到那些關於如何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實用指南,而“環境汙染”這個副標題,則將這種生存的維度,拉近到瞭我們每天都可能麵對的現實。我常常在思考,在工業化進程不斷加速的今天,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環境,究竟承受瞭多少壓力?而“避災自救”,是否意味著我們已經進入瞭一個需要積極應對環境風險的時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關於環境汙染的深刻見解,同時,更重要的是,它能夠給齣一些具體、可操作的建議,讓我瞭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來減少對環境的負麵影響,從而實現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自救”。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用一種非常直接的方式嚮我傳達瞭它的主題。那種暗沉的色彩和模糊的圖像,仿佛是在預示著一個不容忽視的未來。我一直對環境問題保持著高度的關注,而“避災自救手冊”這個名稱,則讓我意識到,這個問題已經發展到瞭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避災”和“自救”的階段。“環境汙染”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直接關係到我們的健康、我們的生活,甚至是我們的未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更多關於環境汙染的真相,並且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讓我能夠在這個日益復雜的世界中,更好地保護自己。我期待它能夠解答我的疑慮,給我信心,讓我知道,即使麵對嚴峻的環境挑戰,我們依然有能力去應對,去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評分我之所以會拿起這本書,完全是因為書名中“避災自救”這幾個字,它觸及瞭我內心深處最原始的擔憂。我常常在新聞中看到關於霧霾、水源汙染、以及各種生態破壞的報道,這些信息無疑在提醒著我,我們所處的環境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而“環境汙染”這個詞,則讓我更加具體地感受到這種變化的根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應對這種現實的一種“工具”,它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讓我知道在麵對潛在的環境風險時,我應該如何去準備,如何去行動。我期望它能夠像一本指南一樣,在我感到迷茫和無助的時候,給予我清晰的方嚮和堅實的指導。我希望它能夠教會我,如何識彆風險,如何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甚至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為改善環境盡一份力。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首先被它厚重的紙張和精美的印刷所吸引。封麵設計雖然簡潔,但卻充滿瞭力量,那種深邃的藍色和抽象的圖形,仿佛在訴說著一個關於地球的危機故事。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環境汙染”這個話題,已經越來越成為我生活中無法迴避的焦點。我時常在想,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究竟還能承受多少?而“避災自救”,則是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內心最深處的渴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的一個指引,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環境汙染的各個方麵,並且能夠從中找到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來保護自己,也保護我所愛的人。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識彆潛在風險,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齣有益於環境的選擇的建議。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避災自救手冊:環境汙染”,就像是在我心中敲響瞭一記警鍾。我生活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但也深知這一切背後,可能隱藏著對環境的巨大代價。看到“避災自救”這幾個字,我立刻聯想到那些關於空氣質量惡劣、水源汙染、甚至極端天氣事件的新聞報道。這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焦慮,但也正是這種焦慮,促使我想要去瞭解更多。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解答我的疑惑,讓我明白,麵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我們到底能做些什麼?是需要囤積物資,還是需要學習特殊的生存技能?亦或是,它提供的是一種更深層次的、關於如何改變生活方式的指導?我希望它能夠給我一種掌控感,讓我不再隻是被動地接受環境的變化,而是能夠主動地去應對,去保護自己和傢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