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科技工作者三维绩效的系统激励机制研究
定价:49.00元
售价:33.3元,便宜15.7元,折扣67
作者:张廷君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141254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在科技人才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中,工作绩效及其激励问题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学术界公开发表了不少相关主题的著作和论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实务领域和研究领域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尽管有不少学者对这些变化进行了探索,但对其的解答还刚刚开始,有待于更深入的发掘。张廷君博士的专著《科技工作者三维绩效的系统激励机制研究》,是对科技人才绩效激励与管理问题的纵深和扩展,回应了学术界和实务界所提出的理论难点,显示了她作为青年学者观察社会、研究问题的敏锐度和判断力。作者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工作者“态度—行为—结果”三维绩效的概念,并详细讨论了三者间的关系。
张廷君,女,福建福州人。20lO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兼任福建省人力资源管理师协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层次人才人力资源开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绩效与管理创新,职业发展性别平等与促进等。曾在《中国行政管理》、《经济学家》、《中国科技论坛》、《妇女研究论丛》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福建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等4项课题。
阅读过程中,我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和参照的文献来源上表现出了令人赞叹的广度和前沿性。这不仅仅是引用了几本管理学经典,而是明显跨越了多个学科边界进行深度整合。我看到了一些在管理学界尚属小众,但在信息科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已经引起广泛讨论的前沿理论被引入到激励机制的构建中。这种跨学科的引用,使得书中的许多论断都带有一种“超前性”的洞察力,仿佛作者已经预见到未来几年组织管理可能面临的新挑战。对于渴望走在行业前沿,不满足于既有理论框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连接点”,能够激发新的研究方向和实践探索的火花。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基础理论研究与未来实践的需求。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系统性”的强调,这绝非是一个口号式的修饰词,而是贯穿始终的方法论。作者没有将绩效、激励、文化、技术创新等要素视为孤立的变量进行研究,而是着力描绘它们之间复杂的反馈回路和相互制约关系。例如,在探讨激励机制的“动态适应性”时,作者引入了控制论的视角,将组织比作一个不断自我修正的复杂系统,而非一个简单的线性输入-输出机器。这种宏大的系统观,使得书中提出的任何具体建议,都必须置于组织整体的兼容性中进行考量,避免了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解决方案。对于那些致力于组织架构优化和长期战略规划的高层管理者而言,这种跳出局部看全局的分析方法,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决策参考框架。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展现了一种极强的逻辑自洽性,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闭环。开篇之处,对现有激励体系的批判性回顾,奠定了问题的重要性基石,这部分内容简洁有力,直击痛点,没有丝毫拖泥带水。随后进入核心章节,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三维绩效”的具体模型,而是先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定义“科技工作者”这个群体的独特性——其工作成果的滞后性、知识产权的复杂性以及内在动机的主导性。这种“先定语境,后塑主体”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后续模型提出的说服力。当“三维激励”模型最终呈现时,读者已经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其构建的合理性,而不是生硬地接受一个空中楼阁般的理论框架。这种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编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材质的选择到字体排版的考究,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下的功夫。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质感的特种纸,触感温润细腻,与书名“科技工作者三维绩效的系统激励机制研究”所蕴含的专业性形成了巧妙的平衡,既不失学术的严谨,又不显得过于刻板。内页的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特别是章节之间的过渡页,采用了不同深浅的冷色调作为背景,既起到了视觉分隔的作用,又在无形中强化了主题的层次感。可以看得出,设计者对于如何通过视觉语言来传达复杂的管理学概念有着独到的理解。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研究报告,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案头之作。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仪式感和书籍收藏价值的读者来说,光是翻阅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思辨性,它没有落入一般管理学著作那种教科书式的干瘪和说教,反而融入了大量对现实情境的深刻洞察。作者在阐述理论模型时,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者,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措辞,剖析了当前科研机构中存在的激励困境。特别是在讨论“非物质激励”与“产出导向”之间的张力时,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多个跨学科的理论视角,比如行为经济学中的“参照点依赖”和组织社会学中的“角色期望漂移”,使得分析层次异常丰富。这种行文的节奏感很强,时而娓娓道来,细致入微地描述一个具体案例的症结,时而笔锋一转,用高度概括的公式或框架将复杂现象提炼出来,迫使读者停下来反复咀嚼其深层含义。对于希望深入理解激励理论与实践脱节原因的专业人士,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论述方式,无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