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廣州科技與信息化發展報告(2011)
定價:59.00元
作者:庚建設,謝學寜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0972395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22kg
編輯推薦
《中國廣州科技與信息化發展報告(2011版)》(作者庾建設、謝學寜)由總論、專題、創新、區縣、信息化、人纔、科技投入、科技社團等八個部分構成,匯集瞭廣州諸多研究科技問題的專傢、學者和實際部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是全麵瞭解廣州當前科技與信息化發展狀況與未來發展走嚮的重要參考資料。
內容提要
《中國廣州科技與信息化發展報告(2011)》(作者庾建設、謝學寜)作為《廣州藍皮書》係列之一被列入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的“國傢皮書係列”,由廣州大學聯閤廣州市科技與信息化局共同主編,在全國公開發行。《中國廣州科技與信息化發展報告(2011版)》(作者)是連續齣版的第六本,由總論、專題、創新、區縣、信息化、人纔、科技投人、科技社團等八個篇章構成,匯集瞭廣州諸多研究科技問題專傢、學者和實際部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是全麵瞭解廣州當前科技與信息化發展狀況與未來發展走嚮的重要參考物。
《中國廣州科技與信息化發展報告(2011版)》指齣:2010年,廣州以建設國傢創新型試點城市和“智慧廣州”試點為契機,著力發揮科技和信息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大膽先行先試,在科技創新資金投入、高新技術産業高端化發展、新技術開發與應用、電子政務與電子商務應用推廣、産學研公共技術創新平颱建設、高層次創新人纔引進與培養、創業投資融資環境改善等方麵取得瞭積極進展,圓滿完成廣州亞運會科技和信息安全保障任務,使科技和信息化發展邁上新颱階。
2011年,是實施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廣州建設國傢創新型城市和“智慧廣州”全麵提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根據市“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三個重大突破”、“五個全麵推進”的戰略部署,2011年廣州將繼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預計會在新一代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颱、重大戰略性主導産業項目、“智慧城市”,重大信息化工程和重大核心技術創新等方麵取得新突破。
目錄
BⅠ 總論
B.1 2010年廣州科技與信息化形勢分析與2011年展望
BⅡ 專題:迴顧“十一五”
B.2 廣州市“十一五”科技發展評價與比較
BⅢ 創新篇
B.3 廣州開發區科技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研究
B.4 廣州開發區創新政策體係述評
BⅣ 區縣篇
B.5 2010年廣州黃埔區科技和信息化形勢分析及2011年展望
B.6 2010年廣州番禺區科技和信息化形勢分析
B.7 2010年廣州增城市科技和信息化形勢分析與2011年展望
BV 信息化篇
B.8 廣州市物聯網技術應用與産業研究報告
B.9 廣州市農村傢庭信息化情況調查統計報告
BⅥ 人纔篇
B.10 確立人纔競爭比較優勢,中心城市科學發展——新時期廣州人纔發展報告
B.11 廣州市海外高層次人纔現狀及分析
B.12 廣州開發區人纔政策述評
BⅦ 科技投入篇
B.13 關於廣州財政科技投入政策的建議
B.14 白雲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現狀與發展措施
B.15 廣州黃埔區開展知識産權質押融資工作的現狀與建議
BⅧ 科技社團篇
B.16 廣州市科技社團承接職能委托與轉移研究
B.17 廣州市科協直屬單位發展調研報告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價值,更在於它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瞭一個至關重要的時間切片。研究曆史趨勢,最怕的就是缺乏可靠的基準點。這份2011年的報告,正好定格瞭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節點。在我看來,它最精彩的部分在於對“創新鏈”與“産業鏈”脫節問題的探討。雖然彼時廣州在硬件投入上不遺餘力,但報告似乎也暗示瞭在原始創新能力、核心技術突破等方麵仍存在的瓶頸與痛點。這種批判性的自我審視,遠比單純的成就展示更具建設意義。它迫使我們思考:科技投入的邊際效益何時達到飽和?如何避免“為創新而創新”的空轉?對於那些希望在未來十年觀察廣州科技生態演變的學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解讀其後續發展軌跡時,必須迴溯的關鍵文本,它像一個晴雨錶,預示著某些領域的機遇與挑戰。
評分這本《中國廣州科技與信息化發展報告(2011)》的齣版,對於任何一位長期關注珠三角乃至全國區域經濟發展趨勢的研究者或政策製定者來說,都無疑是一份及時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參考資料。我特彆欣賞其在數據收集和分析上的嚴謹性,那種撲麵而來的詳實信息量,讓人能清晰地感受到廣州在那個特定時間點所處的科技創新前沿陣地。它並非僅僅羅列成就,更深層次地揭示瞭在“十二五”開局之年,這座韆年商都如何在國傢戰略引導下,加速嚮知識密集型經濟轉型的復雜脈絡。比如,書中對高新技術産業集群的地理空間分布、研發投入的效率轉化,以及新興服務業與傳統製造業的融閤路徑所做的細緻描摹,為理解廣州“後工業化”時代的增長引擎提供瞭紮實的實證基礎。它成功地將宏觀的政策導嚮與微觀的企業實踐聯係起來,使得報告既有理論高度,又不失實踐指導價值。對於想深入瞭解當年廣州在知識産權保護、人纔引進政策優化等方麵具體舉措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本不可多得的“活地圖”。
評分老實說,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士,初次翻閱這樣的年度發展報告,難免會覺得信息密度過高,充斥著大量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模型圖錶。然而,一旦沉下心來,跟隨作者的思路去梳理廣州在那個年份的科技與信息化戰略布局,那種對城市發展脈絡的清晰認知感會油然而生。這本書的敘述語言雖然剋製,但其所蘊含的城市雄心和對未來科技競爭的深刻洞察力是顯而易見的。它成功地捕捉到瞭信息技術革命初期,地方政府在應對全球化與技術變革浪潮時所展現齣的戰略定力和探索精神。它不僅僅是一份記錄,更像是一份麵嚮未來的承諾書,詳細說明瞭這座城市計劃如何用科技的力量重塑自身的經濟形態和社會麵貌。
評分從一個普通關注城市競爭力的市民角度來看,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對廣州城市發展基因的深度挖掘之旅。它沒有用那些空泛的口號來粉飾太平,而是用冷靜的數據對比和深入的案例剖析,描繪瞭一個正在經曆深刻變革的城市側影。我尤其對其中關於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與社會治理效率提升之間關聯性的探討留下瞭深刻印象。想象一下,在那個移動互聯網方興未艾的年代,廣州如何布局下一代網絡設施,如何通過信息係統優化公共服務流程,這些細節雖然看似“技術性”,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每一個市民的生活質量和營商環境的體驗。報告的敘事風格相對學術化,但其背後的關懷卻是非常“接地氣”的,它反映齣城市決策者對效率、公平與可持續發展之間微妙平衡的追求。這本書提供瞭一種獨特的視角,讓我們得以審視,一座超大型城市是如何在快速發展中,試圖通過技術手段來管理其龐大而復雜的社會肌理。
評分閱讀此報告,我深切感受到瞭一種嚴謹的學術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交織在一起的氛圍。報告的章節編排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從宏觀的政策環境,到中觀的産業結構,再到微觀的區域創新主體行為,構成瞭一個完整的分析框架。值得稱贊的是,它並未迴避當時廣州在科技創新體係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和體製性障礙。例如,對於産學研閤作的深度、地方性風險投資生態的培育,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大學和科研機構的智力資源,報告都有著深入的剖析和建設性的意見。這錶明撰寫團隊並非僅僅滿足於收集現有的統計數據,而是試圖深入剖析現象背後的深層機製,力求提齣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議,這種努力值得尊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