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3D视频通信
定价:39.00元
作者:(美)斯切尔 ,戴琼海,曹汛,尔桂花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3022279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立体视频方面的一本专著,全面地介绍了与立体视频相关的各个方面。全书共分四部分,部分介绍几个立体视频通信的应用系统,包括沉浸感视频会议,立体电视广播,三维内容制作与处理以及自由视点视频系统;第二部分论述三维数据的表述与处理方法,这是立体视频研究的基础,包括多视点几何基础,立体匹配,三维模型重构,视图渲染方法,三维音视频信息采集与分析、编码与标准等;第三部分讨论有关三维重现的内容,包括立体显示的人类视觉特性,三维显示技术,混合虚拟现实,三维音视频内容渲染等;第四部分介绍三维数据采集的有关内容,如基于传感器的深度采集,虚拟现实中的跟踪与用户接口等。
  本书适合于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参考,也可供从事立体视频相关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教科书那样只关注技术实现,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用户体验(UX)和感知质量(PQ)在3D视频通信中的核心地位。其中关于视觉辐辏调节冲突(Vergence-Accommodation Conflict, VAC)的讨论,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现有渲染管线中对自然视觉的模拟程度。作者强调,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生理学上的不适,再高的分辨率和帧率也只是空中楼阁。书中展示的主观评估模型,特别是结合了运动模糊和深度失真的综合评分体系,为我们评估下一代VR/AR会议系统提供了科学的标尺。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伦理与隐私方面的关注,在传输包含用户精确三维模型的通信数据时,如何确保空间数据不被滥用,这在当前数据安全日益重要的背景下,显得格外有远见。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技术与温暖的人文关怀结合了起来。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最初拿起这本书时,内心是带着一丝怀疑的:这么前沿的技术,纸质书能跟得上技术迭代的速度吗?但《3D视频通信》用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案例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成熟,它没有一股脑地堆砌公式,而是采用了“问题—挑战—解决方案”的结构来展开论述。例如,在讨论延迟与抖动控制时,它不仅分析了传统2D视频流的QoS指标,更深入探讨了3D数据流中运动补偿和几何一致性对用户感知流畅度的影响。书中提到的一种基于预测编码和迭代优化的反馈机制,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展示了如何在有限的网络资源下,优先保证关键几何特征的准确性,而非整体画面的完美。对于项目经理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框架,去评估和规划一个3D通信系统的可行性与风险点。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行业内的深度访谈录,充满了实战智慧。
评分读完这本厚重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系统集成思维模式。它不再将3D视频看作是简单的“视频+深度图”的叠加,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高度耦合的、实时的多模态信息系统。书中对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在3D视频流处理中的应用分析,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观点——将部分复杂的几何处理和渲染任务下沉到更靠近用户的网络边缘,以降低云端服务器的压力并改善端到端延迟。这种对整个通信链路的宏观把控,是很多专注于单一算法的书籍所不具备的深度。它不仅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在未来网络架构下,这样做是否最优”。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高价值的投资,它为任何想要在未来沉浸式交互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和战略视野。
评分这本《3D视频通信》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沉浸式体验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宝典”!我原本对3D技术在视频传输中的应用还停留在一些模糊的概念阶段,读完之后,简直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底层物理学,而是非常清晰地梳理了从深度感知数据的采集、高效编码,到最终在终端的真实感渲染和同步播放的全流程。特别是关于视点合成(View Synthesis)那一章,作者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如何利用多视角信息重建出缺失的视角,这对于理解未来的全景交互式会议至关重要。书中对点云(Point Cloud)数据结构的优化策略分析得尤为透彻,考虑到大规模点云数据在实时传输中的带宽瓶颈,它提出的基于稀疏化和特征提取的压缩算法,简直是工程上的大手笔。读到最后,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离真正意义上的“全息通话”又近了一大步,这本书无疑是站在前沿的导航仪,为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指明了下一阶段攻克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简直是业界良心,这一点我必须大加赞赏!很多涉及到复杂的多视角几何变换和光场重建的章节,如果没有那些清晰、详细的流程图和剖面示意图,我恐怕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去消化。特别是对于压缩算法中变换域的分析部分,书中的2D和3D对比图,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编码基函数(比如球谐函数与平面波函数)在信息熵上的差异。这对于我们优化自己的渲染和传输模块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计算资源的分配。此外,作者在每章末尾提供的“进一步阅读推荐”列表也非常精准和前沿,避免了我们走弯路去阅读那些已经过时的文献。总体而言,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让复杂的数学模型变得可操作、可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