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普通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规划教材)

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普通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洪泊著 著
图书标签:
  • 物联网
  • 射频识别
  • RFID
  • 技术
  • 教材
  • 物联网工程
  • 无线通信
  • 传感器
  • 智能设备
  • 嵌入式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19832
商品编码:2973017445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普通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规划教材)

定价:23.00元

作者:王洪泊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3023198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普通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规划教材: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系统地介绍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理论、应用及发展趋势,全书共9章,内容包括RFID概述、RFID标准体系、RFID理论基础、RFID系统设计、RFID防碰撞算法分析、RFID安全相关协议分析、RFID中间件,后两章给出一个完整的RFID应用实例——自动不停车收费ETC仿真系统的研发及运行测试的技术细节。
  《普通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规划教材: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采用研究探索式教学理念,以物联网射频识别高级编程的主流技术为主线,以提升学习者开发兴趣为首要任务,围绕基本原理和技术细节,力求反映*研究进展,并将典型应用项目融入教学。《普通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规划教材: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概念准确、论述严谨、内容新颖、图文并茂,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等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从事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人员参考。

目录


章绪论
1.1射频识别技术发展史
1.2射频识别技术的特点
1.3射频识别的分类
1.3.1按电子标签的供电形式分类
1.3.2按电子标签的可读性分类
1.3.3按工作频率分类
1.4射频识别的基本技术参数
1.4.1数据传输速率
1.4.2安全要求
1.4.3存储容量
1.4.4RFID系统的连通性
1.4.5多电子标签同时识读性
1.4.6电子标签的封装形式
1.5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1.5.1RFID与无线传感器技术融合
1.5.2RFSIM卡
1.5.3RFID与3G技术融合
本章知识体系小结
扩展阅读
思考与练习

第2章射频识别标准体系
2.1ISO/IEC的射频识别标准体系
2.1.1ISO/IECRFID技术标准
2.1.2ISO/IECRFID数据内容标准
2.1.3ISO/IECRFID性能标准
2.1.4ISO/IEC应用技术标准
2.2EPCglobal标准体系
2.2.1EPCglobalRFID标准体系框架
2.2.2EPCglobalRFID标准
2.2.3EPCglobal与ISO/IECRFID标准之间的关系
2.3UbiquitousID标准体系
2.3.1泛在识别中心标准体系
2.3.2UID编码体系
2.3.3Ucode标签分级
2.4RFID不同应用环节中的标准体系
2.4.1技术标准
2.4.2数据内容与编码标准
2.4.3性能与一致性标准
2.4.4应用行业(领域)标准
2.5我国RFID标准化工作
2.5.1基本原则
2.5.2相关机构和业务领域
2.5.3未来工作重点
本章知识体系小结
扩展阅读
思考与练习

第3章射频识别理论基础
3.1相关电磁场知识
3.1.1天线近场与远场
3.1.2耦合类型
3.1.3能量传递
3.1.4数据传输原理
3.2RFID系统传播信道
3.2.1RFID系统近场通信机制
3.2.2电磁波的传播机制
3.2.3小尺度多径传播对RFID系统的影响
3.3编码与调制
3.3.1RFID常用编码方式
3.3.2RFID常用调制方式
3.4数据完整性
3.4.1奇偶校验法
3.4.2纵向冗余校验法
3.4.3循环冗余校验法
本章知识体系小结
扩展阅读
思考与练习

第4章射频识别系统设计
4.1RFID系统总体结构
……
第5章射频识别防碰撞算法分析
第6章射频识别安全相关协议分析
第7章射频识别中间件技术
第8章自动不停车收费ETC仿真系统设计
第9章自动不停车收费ETC仿真系统模拟运行测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智能感知:物联网核心技术与应用实践》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物联网(IoT)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着重于构建高效、可靠的智能感知系统。我们从物联网的宏观架构出发,逐步聚焦于支撑其运行的各项关键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安全保障等。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物联网知识体系,并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引导读者掌握如何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挑战。 第一部分:物联网的基石——智能感知 本部分将首先阐述物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关键要素以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深入探讨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并重点介绍感知层——也就是智能感知——在整个物联网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章:物联网概述与智能感知的重要性 物联网的定义、发展趋势与关键特征。 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智能感知作为物联网“触角”的独特价值,包括信息采集、环境交互、实时监测等功能。 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智能感知技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第二章:传感器网络技术详解 传感器原理与分类: 物理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热电偶)、湿度传感器(电容式、电阻式)、压力传感器(压阻式、电容式)、光传感器(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声音传感器(麦克风)等。详细介绍其工作原理、技术参数(灵敏度、精度、响应时间、测量范围)、选择与应用要点。 化学传感器: 气体传感器(催化燃烧式、电化学式)、离子传感器、pH传感器等。阐述其检测原理、选择依据以及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 酶传感器、抗体传感器、DNA传感器等。介绍其检测机制、优势以及在医疗诊断、生物工程中的潜力。 位置与运动传感器: GPS模块、惯性测量单元(IMU,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磁力计)、超声波传感器、激光雷达(LiDAR)等。深入讲解其工作原理、精度影响因素、以及在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中的作用。 传感器网络架构: 节点(Node)设计: 微控制器(MCU)的选择与配置(如ARM Cortex-M系列、ESP32等)、低功耗设计技术、传感器接口与驱动开发。 通信方式: 有线通信(Ethernet、RS-485)与无线通信(Zigbee、LoRa、NB-IoT、Wi-Fi、Bluetooth)的对比分析,包括功耗、传输距离、带宽、成本等。 网络拓扑: 星型、总线型、环型、网状(Mesh)拓扑的优缺点及其适用场景。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采样率、量化、滤波(均值滤波、中值滤波、卡尔曼滤波)、信号放大与调理。 第二部分:连接万物——物联网通信与网络 感知层收集到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到后端平台进行处理和分析。本部分将详细介绍支撑物联网数据传输的各种通信技术和网络协议。 第三章:物联网通信协议 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 LoRa/LoRaWAN: 原理、优势(长距离、低功耗)、网络架构、通信模式(Class A, B, C)及其应用场景(智慧农业、环境监测、资产追踪)。 NB-IoT/LTE-M: 标准、特点(覆盖广、连接数多、低功耗)、与LoRa的对比、在智能抄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短距离通信技术: Zigbee: 标准(IEEE 802.15.4)、网络协议栈(ZCL、ZLL)、拓扑结构(PAN、Coordinator、Router、End Device)、优势(低功耗、自组网、低成本)及其在智能家居、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Bluetooth/Bluetooth Low Energy (BLE): 协议栈、工作模式(Advertising, Scanning, Connection)、Profile(GATT, GAP)、在可穿戴设备、室内定位中的应用。 Wi-Fi: 标准(IEEE 802.11家族)、工作模式、在需要较高带宽和低延迟场景中的应用(如智能家电、监控视频)。 消息队列遥测传输(MQTT): 发布/订阅模型: Broker、Client、Topic、Message。 QoS等级: Level 0, 1, 2 及其含义。 心跳机制与遗嘱消息(Will Message)。 在物联网通信中的重要性与实际应用。 其他协议: CoAP、HTTP/HTTPS、DDS等,并根据应用场景进行选择与说明。 第四章:物联网网络架构与接入 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 概念与必要性: 降低延迟、减少带宽消耗、提高数据隐私性。 边缘节点与计算能力: 嵌入式设备、网关设备。 边缘智能: 在边缘端进行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简单模型推理。 云平台(Cloud Platform)与物联网平台: 云平台的作用: 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设备管理、应用开发。 主流物联网平台(如AWS IoT, Azure IoT Hub, Google Cloud IoT, 阿里云IoT): 功能模块、服务内容、架构特点。 设备接入与管理: 设备注册与认证: 身份标识、密钥管理。 固件升级(OTA): 安全更新、功能迭代。 远程监控与控制: 状态查询、指令下发。 第三部分:智能决策——数据处理与分析 收集到的海量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和分析才能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实现智能决策。本部分将聚焦于物联网数据的处理、存储、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 第五章:物联网数据处理与存储 数据清洗与标准化: 去除噪声、填补缺失值、统一数据格式。 数据融合: 整合来自不同传感器和数据源的信息,提升数据质量和丰富度。 实时数据流处理: 流式处理引擎(如Apache Kafka, Apache Flink, Apache Spark Streaming): 构建实时数据管道,处理高吞吐量、低延迟的数据。 事件驱动架构(EDA): 基于事件的响应与处理。 大数据存储技术: 时序数据库(Time-Series Databases): InfluxDB, TimescaleDB等,用于高效存储和查询时间序列数据。 NoSQL数据库: MongoDB, Cassandra等,适用于存储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 关系型数据库: PostgreSQL, MySQL等,在结构化数据场景下的应用。 数据仓库与数据湖: 构建统一的数据存储与管理体系。 第六章:物联网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 统计分析: 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在物联网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监督学习: 回归(线性回归、多项式回归)、分类(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 SVM、决策树、随机森林、神经网络)、异常检测。 无监督学习: 聚类(K-Means、DBSCAN)、降维(PCA)。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卷积神经网络(CNN)用于图像识别(如物体检测、场景识别)、循环神经网络(RNN)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用于序列数据分析(如时间序列预测、自然语言处理)。 人工智能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案例: 预测性维护: 利用传感器数据预测设备故障,实现提前维修。 智能推荐: 基于用户行为和环境数据提供个性化服务。 自动驾驶: 传感器数据融合与AI算法实现车辆自主导航。 智能安防: 视频分析、行为识别、入侵检测。 智慧医疗: 远程健康监测、疾病诊断辅助。 数据可视化: Grafana, Tableau等工具,将分析结果以直观图表形式呈现,辅助决策。 第四部分:安全与应用——保障与实践 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伴随着安全风险。本部分将深入探讨物联网的安全防护策略,并结合多个行业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帮助读者理解物联网技术的落地与价值实现。 第七章: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 物联网安全威胁与风险: 设备被入侵、数据泄露、DDoS攻击、物理攻击。 安全防护策略: 设备安全: 安全启动、固件加密、访问控制、安全更新。 通信安全: TLS/SSL加密、IPsec、数据签名。 平台安全: 身份认证、权限管理、安全审计。 数据安全与隐私: 数据加密、匿名化、差分隐私。 区块链在物联网安全中的应用: 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身份认证、数据溯源。 隐私保护法规与合规性。 第八章:物联网典型应用场景深度解析 智慧城市: 智能交通(车联网、交通流量监测)、智能照明、环境监测(空气质量、噪音)、智能垃圾管理、公共安全监控。 智慧家居: 智能家电(空调、冰箱、照明)、安防系统(智能门锁、摄像头)、能源管理、家庭健康监测。 工业物联网(IIoT): 智能制造(设备监控、预测性维护、生产优化)、供应链管理、资产追踪、仓储自动化。 智慧农业: 精准灌溉、土壤监测、环境控制、病虫害预警、无人机巡检。 智慧医疗: 远程病人监护、可穿戴健康设备、药物管理、医院资产管理。 第九章:物联网项目开发与实践指南 物联网项目生命周期: 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原型开发、测试部署、维护升级。 开发工具与平台: Arduino, Raspberry Pi, MicroPython, Docker, Kubernetes。 云服务与API集成: 利用云服务加速开发进程。 案例研究与实践指导: 引导读者从零开始构建一个简单的物联网应用,例如一个基于传感器的环境监测系统或一个智能灯控系统。 未来展望: 5G、AI、边缘计算等技术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以及对物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本书特色: 系统性与前沿性相结合: 覆盖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并融入最新的发展动态。 理论与实践并重: 详细讲解技术原理,并辅以丰富的实际应用案例和操作指导。 内容详实,逻辑清晰: 各章节内容衔接紧密,循序渐进,易于理解。 面向工程实践: 旨在培养读者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物联网的本质,掌握其关键技术,并能够独立地设计、开发和部署物联网解决方案,为未来的物联网创新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技术深度上的平衡把握。对于一个规划教材而言,要做到既要覆盖广度,又要保证重点内容的深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这本教材似乎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在涉及底层协议栈和通信机制时,它没有满足于表面描述,而是深入到了报文结构、冲突避免算法(如ALOHA变种)的具体细节,这对于希望未来从事底层研发工作的读者来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偏向系统集成和应用开发的读者,它也提供了足够多的高级接口和软件层面的介绍,比如如何利用主流的中间件平台进行数据解析和业务逻辑构建。我发现,无论是对半导体物理有兴趣的读者,还是对云计算平台集成感兴趣的读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足够让他们深挖下去的知识点,它像是一个高配的工具箱,满足了不同技术背景读者的需求,而不是只服务于某一个特定的细分领域。

评分

从我个人的学习体验来看,这本书在辅助学习工具方面的设计,体现了一种对现代教学模式的深刻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通常会用醒目的颜色或边框进行高亮提示,确保读者不会遗漏任何核心信息点。此外,每章末尾设置的“自检与思考题”质量非常高,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点复述,很多题目都设计成了需要综合运用前面多章知识才能解答的开放性问题,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还注意到,教材在引用最新的技术标准和行业动态方面做得非常及时,不像有些旧教材,内容已经落后于实际发展。这种紧跟时代步伐的特点,让读者在使用这本书学习的同时,也能对当前物联网射频识别领域的前沿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为未来工程师量身打造的精品教材,它成功地将枯燥的技术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学习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实战应用导向性,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偏理论的教材,但翻开后面的章节,特别是关于不同应用场景的案例分析时,我才意识到它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而是非常深入地剖析了工业制造、智慧物流乃至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的实际部署挑战。例如,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工作频段(低频、高频、超高频)在实际环境中的穿透性、读取距离和抗干扰能力的差异,并且提供了详尽的选型建议。更棒的是,它还穿插了一些项目实施中的“陷阱”和“最佳实践”,这些经验之谈是很多纯理论书籍中无法获取的。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章节,它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结合了具体的加密算法和中间件的安全配置来讲解,这对于培养我们未来工程师的风险意识至关重要。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教材的实用价值。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这个领域的初学者,我最看重的是教材的逻辑性和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而这本教材在这方面做得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深奥晦涩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协议栈,而是从最基础的“什么是射频识别”以及“为什么需要物联网”这种宏观概念入手,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深入。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基础物理原理时所采用的类比和比喻,那种将电磁波的传播、标签的能量采集等抽象过程,通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现象来解释的方法,极大地降低了我的理解门槛。当我读到关于天线设计的那一章时,我发现作者竟然巧妙地结合了建筑学的空间概念来解释波束的指向性,这种跨学科的思维碰撞,让我感到既新颖又豁然开朗。书中的每一个章节之间过渡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线将所有知识点紧密地串联起来,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一个精心构建的知识迷宫中,按部就班地找到了出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封面那富有科技感的蓝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就很不错,厚实又不失细腻,翻起来很舒服,明显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材料。内页的排版设计也做得非常用心,字体的选择清晰易读,关键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系统架构图,竟然能够排布得如此井井有条,条理分明。我记得我以前看的很多技术书籍,图文混排的地方总是显得非常混乱,不是图太大把文字挤压得不成样子,就是关键标注找不到北。但这本教材在这方面处理得相当专业,每一张图下面都有详尽的文字解释作为支撑,图文之间的关联性非常强,这对于我这种需要通过视觉辅助来理解抽象概念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本的开本适中,无论是放在书桌上精读,还是随身携带在路上翻阅,都感到很方便,体现了编者对读者使用体验的细致考量。整体来看,这本书从外到内散发着一种严谨而又现代的气息,让人对里面的内容质量也抱有了极高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