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空间信号组合理论与关键技术
定价:98.00元
作者:白琳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1153133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962kg
编辑推荐
信号组合技术是下一代无线通信领域非常重要但难度较高的一项技术。以下一代移动通信4G/B4G为应用背景,由浅入深、系统性地介绍了信号组合技术,包括发送端、接收端技术与资源管理技术。
内容提要
《空间信号组合理论与关键技术》从面向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出发,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如何利用*的空间信号组合方法来提升系统性能及频谱效率。《空间信号组合理论与关键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发送信号组合中的多天线协同波束成形技术、多用户正交发送波束成形技术以及中继发送波束成形技术;接收信号组合中的串行干扰消除技术、格基规约技术以及定MIMO信号检测技术。基于以上技术,《空间信号组合理论与关键技术》还重点讨论了空时频联合无线资源调度管理的模型与实现架构、多用户MIMO用户选择以及OFDMA功率分配技术。
《空间信号组合理论与关键技术》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是一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技术书籍,可作为移动通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适合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阅读与参考。
目录
章 绪论
1.1 无线移动通信概述
1.2 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
1.2.1 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1.2.2 代移动通信系统
1.2.3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1.2.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1.2.5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1.2.6 B4G无线移动通信系统
1.3 面向B4G的空间信号组合技术
1.4 小结
参考文献
部分 发送信号组合与波束成形
第2章 信号组合与发送技术概述
2.1 天线阵列
2.1.1 系统模型
2.1.2 阵列响应矢量
2.1.3 波束图
2.2 信号角度估计
2.3 阵列波束成形方法
2.4 均匀圆阵
2.5 多天线波束成形技术
2.6 分布式波束成形技术
2.7 多中继分布式波束成形技术
2.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多天线协同发送波束成形技术
3.1 多天线波束成形技术
3.1.1 单用户波束成形技术
3.1.2 多用户波束成形技术
3.2 协同波束成形技术
3.2.1 MISO协同发送波束成形系统模型
3.2.2 MIMO CTB系统模型
3.3 性能与评估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多用户正交发送波束成形技术
4.1 用户接入概述
4.2 基于正交波束成形技术的用户接入技术
4.2.1 系统模型
4.2.2 用户接入策略Q=
4.2.3 用户接入策略Q>
4.3 性能与评估
4.3.1 Beta分布
4.3.2 近似表达式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中继发送波束成形技术
5.1 中继系统与传输技术
5.1.1 中继的分类
5.1.2 中继的应用场景
5.1.3 中继系统的频率资源管理
5.2 有线中继系统的波束成形技术
5.3 无线中继系统的波束成形技术
5.4 多用户中继系统的波束成形技术
5.5 性能与评估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部分 接收信号组合与检测
第6章 信号组合与接收技术概述
6.1 接收信号组合基础
6.1.1 空间接收信号
6.1.2 已知信道的组合方式
6.1.3 未知信道的组合方式
6.2 信号检测基础
6.2.1 假设检验
6.2.2 二进制波形信号检测
6.2.3 M进制信号检测
6.2.4 空间向量信号检测
6.3 MIMO信号检测基础
6.3.1 MIMO系统基础
6.3.2 经典MIMO信号检测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串行干扰消除的信号组合与检测技术
7.1 串行干扰消除技术
7.1.1 QR分解
7.1.2 ZF-SIC检测
7.1.3 MMSE-SIC检测
7.1.4 排序与检测
7.1.5 性能分析
7.1.6 仿真结果
7.2 基于串行干扰消除的列表检测方法
7.2.1 列表检测
7.2.2 排序与检测
7.2.3 子检测
7.2.4 性能分析
7.2.5 仿真结果
7.3 部分大后验概率列表检测方法
7.3.1 大后验概率检测
7.3.2 部分大后验概率检测
7.3.3 基于部分大后验概率的列表检测方法
7.3.4 仿真结果
7.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基于格基规约的信号组合与检测技术
8.1 基于格基的天线阵信号组合概述
8.2 基于格基规约的MIMO系统检测
8.2.1 基于格基规约的线性检测
8.2.2 基于格基规约的SIC检测
8.2.3 两基底系统的格基规约方式
8.2.4 两基底系统的高斯格基规约
8.2.5 LLL算法和CLLL算法
8.2.6 性能评价
8.2.7 仿真结果
8.3 格基法列表检测
8.3.1 格基法列表检测
8.3.2 基于错误概率的列重排准则
8.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定MIMO系统检测
9.1 定MIMO系统的联合检测
9.1.1 系统模型
9.1.2 已有方法
9.1.3 基于PV干扰消除的MIMO检测
9.2 针对不同子信号检测器的PreV选取
9.2.1 线性检测器的选择准则
9.2.2 基于LR的检测器和SIC检测器的选择准则
9.3 性能分析
9.3.1 分集分析
9.3.2 复杂度分析
9.4 仿真结果与讨论
9.4.1 仿真结果
9.4.2 讨论
9.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部分 空时频无线资源调度与管理
0章 空时频联合无线资源调度与管理技术概述
10.1 无线资源管理架构
10.1.1 联合无线资源管理模式
10.1.2 公共无线资源管理模型
10.2 多用户MIMO系统
10.2.1 信号检测方法
10.2.2 单用户选择
10.2.3 多用户选择
10.3 OFDMA系统
10.3.1 OFDM原理
10.3.2 单播与多播OFDMA系统
10.4 小结
参考文献
1章 空时频联合无线资源管理架构
11.1 基于双层认知环路的无线资源管理模型
11.1.1 需求分析
11.1.2 双层认知环路模型
11.1.3 智能无线资源管理模型
11.2 面向服务的无线资源管理实现架构
11.2.1 SOA简介
11.2.2 SORA概述
11.2.3 SORA在智能无线资源管理系统模型中的应用
11.3 MIMO-OFDM系统的无线资源调度
11.3.1 基于空间复用的OFDM技术
11.3.2 基于空时编码/空频编码/空时频编码的OFDM技术
11.3.3 基于波束成形的OFDM技术
11.3.4 基于天线选择的OFDM技术
11.3.5 多用户MIMO-OFDM技术
11.4 小结
参考文献
2章 多用户MIMO系统用户选择
12.1 单用户选择
12.1.1 系统模型
12.1.2 用户选择策略
12.1.3 仿真结果
12.2 多用户选择策略
12.2.1 系统模型
12.2.2 穷举选择策略
12.2.3 贪婪选择策略
12.2.4 性能分析
12.3 小结
参考文献
3章 OFDMA系统的资源分配技术
13.1 OFDMA系统资源分配理论
13.1.1 优化理论
13.1.2 优解算法
13.1.3 次优解算法
13.2 多播OFDMA系统资源分配技术
13.3 保证平均误比特率的资源分配
13.3.1 系统模型
13.3.2 优解算法
13.3.3 次优解算法
13.4 保证小可靠通信速率的资源分配
13.4.1 系统模型
13.4.2 优解算法
13.4.3 次优解算法
13.5 性能与评估
13.6 小结
参考文献
4章 不完全CSI条件下的OFDMA系统资源分配技术
14.1 不完全CSI下真实CSI的统计特性
14.1.1 CSI噪声和检测误差
14.1.2 CSI延迟和噪声
14.1.3 反馈速率受限
14.2 保证中断概率的OFDMA系统资源分配
14.2.1 问题描述
14.2.2 优解算法
14.2.3 次优解算法
14.3 保证遍历加权和速率大的资源分配
14.3.1 问题描述
14.3.2 优解算法
14.3.3 次优解算法
14.4 保证大非中断加权和速率大的资源分配
14.4.1 问题描述
14.4.2 优解上界的求解
14.4.3 次优解算法
14.5 性能与评估
14.5.1 CSI延迟和噪声误差时算法性能
14.5.2 反馈速率受限下的算法性能
14.6 小结
参考文献
结束语
中英对照表
通用符号表
名词索引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这本书最主要的遗憾在于,它似乎错失了将“空间”这一核心概念与“组合理论”进行深度耦合的绝佳机会。空间信号的独特性在于其三维的、广域的、时变性极强的几何结构,这应当是组合理论得以施展拳脚的最佳试验场。然而,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无论是在理论建模还是技术应用上,都可以轻易地被替换为地面蜂窝网络中的类似概念,这使得“空间”二字仿佛只是一个装饰性的前缀,而非驱动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非欧几里得几何在空间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或者针对轨道动力学约束下的资源动态调度优化模型,这些才是真正能体现“空间信号组合”独特性的地方。遗憾的是,这些高阶的、跨学科的融合点在书中几乎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使得整本书的价值更接近于一个综合性的技术汇编,而非一本具有前瞻视野的理论专著。
评分从排版和语言风格来看,这本书带有明显的学术报告风格,文字严谨,但缺乏必要的引导性和启发性。大量的图表,虽然信息丰富,但缺乏清晰的脉络梳理,读者在试图理解不同组合策略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图表之间来回比对,才能勉强拼凑出全貌。尤其是在介绍新的信号处理流程时,往往是平铺直叙地描述算法步骤,而对于为何选择这条路径而非其他更优路径的考量,则鲜有提及。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削弱了读者建立直觉和迁移能力的机会。如果将这本书定位为高级研究生的参考读物,那么它在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远不如那些侧重于问题定义和数学建模的经典著作。它更像是一份标准作业的优秀范本,而非激发灵感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新近出版的《空间信号组合理论与关键技术》显然在试图构建一个宏大且体系化的框架,但初读之下,感觉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技术文档式的综述,而非一本真正面向深入理解和应用创新的教材或专著。书中对理论基础的铺陈,例如对经典通信系统模型的复述,占据了大量的篇幅,这些内容在其他领域的基础书籍中已是耳熟能详,显得有些冗余和缺乏新意。真正令人期待的“空间组合”部分,其理论深度似乎停留在对现有算法的罗列和性能指标的展示上,比如在多址接入、干扰抑制这些老生常谈的议题上,虽然覆盖面广,但缺乏对底层数学原理的独到洞察和创新性推导。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关于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在复杂空间场景下的优化框架,或者针对高动态、大时延链路的鲁棒性理论突破,然而,书中的讨论更多地停留在仿真结果的展示,鲜有对理论极限的探讨。总体而言,它更适合作为快速查阅特定算法实现细节的工具书,而非能引领读者进行理论思考和前沿探索的阶梯。
评分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面下足了功夫,参考文献的数量令人印象深刻,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献积累。然而,这种广度的堆砌,却牺牲了必要的深度和批判性分析。书中对于“空间信号组合”在实际工程落地时所面临的非线性、不确定性、以及实时性约束的讨论,几乎是蜻蜓点水。例如,当讨论到多卫星网络中的异构性处理时,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似乎完全基于理想信道模型,缺乏对实际空间环境(如大气湍流、星间链路的跳频切换等)带来的复杂耦合效应的有效建模。一个优秀的专著应当敢于直面工程难题,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可验证的解决方案框架。但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编排的教科书摘录,将已知知识点进行巧妙地重组,却没有提供多少原创性的思想火花或解决复杂矛盾的“妙招”。对于追求突破的研发人员来说,这本书的启发性可能非常有限。
评分阅读此书的体验,犹如置身于一个信息量巨大但逻辑流散的知识海洋。作者在描述各个技术分支时,似乎总是在追求“包罗万象”,结果导致了对核心概念的阐释常常被一些边缘性的、甚至有些过时的技术细节所稀释。比如,在谈及波束赋形(Beamforming)技术时,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去回顾传统的Capon或MVDR方法,这在当前的超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和智能反射面(RIS)背景下,显得力不从心。更让人感到困惑的是,理论推导部分常常在关键的步骤上戛然而止,留下大量的数学黑箱,读者需要自行填补大量的中间步骤才能理解最终结论,这对于需要快速掌握这些技术的工程人员来说,无疑增加了巨大的学习成本。特别是,书中对“关键技术”的筛选标准令人费解,一些明显已被更先进技术取代的方案被赋予了与前沿技术同等的篇幅,这使得整本书的知识结构显得陈旧且不平衡,难以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与时俱进的技术认知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