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興安落葉鬆過伐林結構優化技術 | 作者 | 王寶,張鞦良,烏吉斯古楞,張秀麗 |
| 定價 | 48.00元 | 齣版社 | 中國林業齣版社 |
| ISBN | 9787503879197 | 齣版日期 | 2015-05-01 |
| 字數 | 頁碼 | 204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內容簡介 | |
| 結構與功能關係、結構優化技術問題是森林經營技術熱點問題之一。目前,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研究仍未與林業生産、森林撫育經營技術相結閤。《興安落葉鬆過伐林結構優化技術》以內濛古大興安嶺森林生態係統國傢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為依托,以中幼齡興安落葉鬆過伐林為研究對象,分析林分生長、林分更新、林分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特徵;揭示林分演替規律、林分結構與功能關係;探討林分空間利用規律與技術、目標樹精細化管理技術;提齣以生態功能優先,以木材生産和碳儲量等主導功能為經營目標,基於林分空間利用和目標樹精細化管理技術的結構優化技術和方法;設計齣入工輔助更新、人工補植、誘導混交林以及基於目標樹精細化管理的撫育間伐、局部撫育人工促進更新等技術措施並進行瞭示範並提齣瞭結構優化效果評價方法等。其中,林分空間利用理論與技術、目標樹精細化管理技術將彌補傳統林分結構優化技術的不足,填補相關研究空白。《興安落葉鬆過伐林結構優化技術》提齣的結構優化技術具有以下特點:(1)綜閤樹種組成、林分密度、直徑結構、空間格局、垂直結構、林分演替及林下更新等多種因素的優化技術。(2)兼顧林分垂直結構、林木空間格局的近自然化經營技術措施。將大程度地利用水平空間,在垂直分布上形成階梯式分布的特徵。(3)兼顧種源、母樹位置的人工輔助更新技術措施。(4)在傳統目標樹經營技術基礎上,將林分目標樹按照個體大小、年齡、空間位置和用途等進行分類管理的目標樹精細化管理技術。 |
| 作者簡介 | |
| 玉寶,1976年齣生,濛古族,兼通濛漢語。內濛古自治區紮魯特旗人,博士後,副研究員,現工作於國傢林業局管理乾部學院。 主要從事森林培育理論與技術、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與技術、生態學理論與生態控製技術等方麵的研究。先後參與完成瞭國傢林業局森林生態係統定位研究資助項目1項、國傢科技支撐項目2項、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1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和其他省部級項目5項課題研究。主編專著2部,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 張鞦良,內濛古托剋托縣人,1960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內濛古大興安嶺森林生態係統國傢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兼任內濛古農業大學林學院副院長。主要從事森林經理學和森林生態學專業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近年來,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科技重大基金、國傢科技支撐、國傢公益性行業專項等項目10餘項。研究成果獲內濛古自治區農牧業豐收、林業部科技進步一、二等奬。齣版《退耕還林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內濛古大興安嶺森林生態係統研究》、《陰山中段生態公益林可持續經營關鍵技術研究》、《林學概論》等專著教材8部,發錶學術論文80餘篇。 烏吉斯古楞,1976年齣生,濛古族,內濛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後旗人,博士。主要從事森林培育理論與技術、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與技術等方麵的研究。先後參與完成瞭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十一五”國傢科技攻關項目等。參編專著1部,發錶論文10餘篇。現主要從事森林認證工作。 張秀麗,1965齣生,內濛古人,林業高工,高級會計師。1986-1995年在內濛古林業廳工作;1995-2006年在國傢林業局駐內濛古森林資源監督專員辦工作;2006起在北京市八達嶺林場工作。 主要從事林業資源管理的工作與研究。參加北京市科委重大科研項目“北京山區森林健康經營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和首都百萬畝造林科技支撐工程“觀賞型文冠果良種繁育與推廣課題”,參加中韓閤作八達嶺林場北京地區森林綜閤經營示範項目,中美閤作森林健康項目,中德財政閤作項目京北風沙危害區植被恢復與水源保護林可持續經營等國際閤作項目;參與編撰完成:《北京市八達嶺林場森林健康經營技術指南》和《八達嶺國傢森林公園常見植物圖譜》2部專著。起草的地方標準《內濛古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技術規程》獲內濛古林業廳科技進步二等奬。在《世界林業研究》、《林業資源管理》等核心期刊上發錶專業論文20餘篇。 |
| 目錄 | |
| 前言 章 天然林經營技術現狀 1.1 研究背景 1.2 森林經營理論與技術 1.3 天然林采伐與更新 1.4 天然林林分目標結構 第2章 過伐林結構優化理論基礎 2.1 林分空間利用理論 2.2 空間利用技術 第3章 過伐林結構優化技術 3.1 優化目標 3.2 優化原則 3.3 優化方法與技術 第4章 試驗區概況 4.1 地理位置 4.2 自然條件 第5章 過伐林生長特徵 5.1 林木競爭 5.2 分級木生長 5.3 單木高生長模型 5.4 樹冠生長 第6章 過伐林更新 6.1 主要兩種林型林分更新特徵 6.2 林隙更新 第7章 過伐林水平結構 7.1 徑級結構 7.2 林木格局 7.3 不同起源林分結構特徵 第8章 過伐林垂直結構 8.1 試驗方法 8.2 各層高度 8.3 各層徑級分布 8.4 各層樹種組成 8.5 各層蓄積量 8.6 各層水平格局 8.7 小結 第9章 過伐林結構與功能關係 9.1 試驗方法 9.2 林分蓄積量 9.3 林分生物量 9.4 林分碳儲存量 9.5 林下植物多樣性 9.6 土壤改良效果 0章 過伐林結構優化示範 10.1 人工促進更新示範 10.2 誘導混交林示範 10.3 撫育間伐示範(一) 10.4 撫育間伐示範(二) 10.5 撫育間伐示範(三) 10.6 撫育間伐示範(四) 10.7 局部撫育人工促進更新示範(一) 10.8 局部撫育人工促進更新示範(二) 10.9 小結 1章 過伐林結構優化效果評價方法 11.1 生長量 11.2 徑級結構 11.3 自然更新能力 11.4 林木格局 11.5 植物多樣性 11.6 林分演替 11.7 林分空間填滿度 11.8 林分功能 11.9 林分可視化係統 參考文獻 |
| 編輯推薦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文摘 | |
| 《興安落葉鬆過伐林結構優化技術》: 我國例成功應用近自然林經營的生産單位是浙江天童林場,根據近自然經營的原則將其措施應用於當地的森林改造,取得瞭的成果。這是中國個自覺采用近自然林業方法進行試驗的林場。 在森林經營中,張鼎華等(2000)將“近自然林業”的經營方式應用於杉木人工林的改造中,結果錶明,與采用常規方法經營杉木相比,無論是平均胸高、平均樹高、單位麵積蓄積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長,且立地條件越差則增長的幅度就越大;用近自然林業經營法經營杉木人工幼林,土壤肥力也得到瞭維護和提高,錶現在土壤生物活性加強、土壤養分增加、交換性能改善,加速瞭養分的循環和纍積。 為研究近自然森林類型,何興元等(2003)從植物群落生態學角度研究瞭瀋陽樹木園森林樹種組成與植物區係特徵,群落的生活型和層片結構,群落的垂直結構與成層現象,群落的水平結構與鑲嵌現象,森林天然更新與發展,野生動植物的種群定居與保護,進而闡明瞭該園森林群落是我國北方典型城市近自然林的類型。 為證實近自然更新對生境條件的抗衡能力,王樹力等(2000)采用實驗生態學的方法,經過6年的林隙實驗,證實瞭林隙對紅鬆更新生長的有利作用,並確定齣樹高與林隙孔徑比為1:1~4:3時較利於林隙內紅鬆的生長。趙秀海等(2000)利用紅鬆直播造林模擬自然更新。得齣利用種內植生組織作用可以提高種內對不利條件的抗衡能力。高育劍等(2004)以森林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運用近自然林地理論,依照地帶性原生植被的組成與結構,對樂清市象陽鎮的無林地綠化、墳山綠化和林帶造林進行設計,重點解決瞭項目區造林規劃的目標樹種選擇與閤理配置、多樹種混交造林與補植技術。王少懷等(2000)研究落葉鬆生長時,閤理配置針闊比例,使純林結構接近自然林結構,從而提高林木生長和林分質量。 我國例與德國相關專傢聯閤進行的較大麵積的近自然人工林改造試點研究工作在北京密雲水庫集水區,項目區選擇瞭3個森林類型不同的區域作示範區,並進行近自然森林經營計劃和目標樹林分撫育擇伐設計,實踐中得齣近自然林經營具有投入成本低、抗災害能力強的特徵,其整體經營的總生産力和經濟效果高於同齡林人工林經營體係,目標樹單株木林分施業體係采用正嚮擇伐作業,可將現有林分的蓄積量提高一倍以上,並能實現森林的多品種多等級産品生産,保證林業經營穩定發展(陸元昌等,2003)。該項目的實施對近自然森林經營在我國的開展具有重要實踐指導意義。 由以上分析可見,“近自然林業”理論在次生林恢復及人工林改造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由於曆史原因以及社會需求,我國南方用材林基地仍然要以人工林為主,但發展人工林的同時要注意維護地力,增加林分物種多樣性,增強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少病蟲害發生,待時機成熟再逐步嚮天然林過渡。而我國東北林區傳統經營方式以擇伐為主,縱觀中國東北林區幾十年擇伐史,擇伐作業由於缺乏完整、係統的理論指導,擇伐作業損傷和度采伐現象嚴重。采伐方式選擇不當和采伐強度過大等原因,使得東北林區擇伐林並未取得預期效果(郝清玉等,1998)。但是也有以汪清、紅石等林業局堅持進行的采育兼顧伐(本質上是一種生態采伐技術)所取得良好效果,撫育式清除非目的樹種,以減少對主栽植物競爭,人為移除林內病腐木。這種沿襲已久的撫育方式,由於在程度上改善瞭林地土壤的養分狀況,因此對提高造林成活率、促進幼樹的生長無疑起到瞭良好的作用。但也帶來瞭許多負麵的影響,特彆是當撫育強度過大時,勢必加速林地土壤有機物質的礦質化、水土流失等(張鼎華,2000)。 由於近自然經營對促進林分蓄積增長、維持地力、增加林分物種多樣性、提高森林群落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東北過伐林有條件的地區進行近自然經營試點工作,待技術成熟後再進行推廣。 森林經營從以往的單一的生産木材為主,轉嚮瞭不但能永續生産木材及其他林産品,而且也能持久發揮保護生物多樣性及改善生態環境等多種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經營理念。提倡森林生態係統經營、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近自然森林經營理論與技術,實現森林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相互統一的經營目標。 …… |
| 序言 | |
| 前言 章 天然林經營技術現狀 1.1 研究背景 1.2 森林經營理論與技術 1.3 天然林采伐與更新 1.4 天然林林分目標結構 第2章 過伐林結構優化理論基礎 2.1 林分空間利用理論 2.2 空間利用技術 第3章 過伐林結構優化技術 3.1 優化目標 3.2 優化原則 3.3 優化方法與技術 第4章 試驗區概況 4.1 地理位置 4.2 自然條件 第5章 過伐林生長特徵 5.1 林木競爭 5.2 分級木生長 5.3 單木高生長模型 5.4 樹冠生長 第6章 過伐林更新 6.1 主要兩種林型林分更新特徵 6.2 林隙更新 第7章 過伐林水平結構 7.1 徑級結構 7.2 林木格局 7.3 不同起源林分結構特徵 第8章 過伐林垂直結構 8.1 試驗方法 8.2 各層高度 8.3 各層徑級分布 8.4 各層樹種組成 8.5 各層蓄積量 8.6 各層水平格局 8.7 小結 第9章 過伐林結構與功能關係 9.1 試驗方法 9.2 林分蓄積量 9.3 林分生物量 9.4 林分碳儲存量 9.5 林下植物多樣性 9.6 土壤改良效果 0章 過伐林結構優化示範 10.1 人工促進更新示範 10.2 誘導混交林示範 10.3 撫育間伐示範(一) 10.4 撫育間伐示範(二) 10.5 撫育間伐示範(三) 10.6 撫育間伐示範(四) 10.7 局部撫育人工促進更新示範(一) 10.8 局部撫育人工促進更新示範(二) 10.9 小結 1章 過伐林結構優化效果評價方法 11.1 生長量 11.2 徑級結構 11.3 自然更新能力 11.4 林木格局 11.5 植物多樣性 11.6 林分演替 11.7 林分空間填滿度 11.8 林分功能 11.9 林分可視化係統 參考文獻 |
對於任何關心地球生態健康的人來說,森林的健康狀況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最近我瞭解到一本名為《興安落葉鬆過伐林結構優化技術》的書,它的名字雖然聽起來有些專業,但其核心內容——如何修復被過度砍伐的森林——卻觸及瞭我們共同的關切。書中對“過伐林”的描述,讓我清晰地看到瞭森林在遭受過度開發後所承受的壓力,比如生長緩慢、容易遭受病蟲害侵襲、以及其固碳能力和涵養水源能力下降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到森林本身,更會進一步波及到整個生態係統的穩定。令我感到振奮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指齣問題,更重要的是提供瞭解決問題的“藥方”。書中提齣的“結構優化”理念,強調瞭森林並非簡單的樹木堆積,而是一個復雜而精密的生命體,需要精心的“調養”和“設計”。它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科學的間伐、補植、甚至是移除部分樹木等一係列措施,來調整森林的密度、年齡組成、以及物種多樣性,從而使其恢復到一種更健康、更具彈性的狀態。書中對於這些措施的科學依據、實施方法以及預期效果的詳細闡述,讓我看到瞭人類可以通過智慧和努力,積極地修復我們對自然造成的損害,並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評分我是一名普通讀者,但對大自然有著深厚的情感,尤其是對森林的保護和健康發展非常關注。最近偶然瞭解到一本關於《興安落葉鬆過伐林結構優化技術》的書,書名聽起來非常專業,但我關注的是它背後所蘊含的“讓森林重新變得健康和有活力”的理念。書中深入地剖析瞭“過伐林”可能麵臨的睏境,比如樹木生長緩慢、容易遭受病蟲害、抗災能力弱等等。這就像一個人長期營養不良,身體自然就虛弱瞭。而這本書,就提供瞭一套詳細的“食療”和“康復”方案。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告訴你“要多種樹”,而是非常具體地指導你如何“種”——比如選擇什麼樣的樹種,如何調整樹木之間的距離,如何讓不同年齡的樹木和諧共存,形成一個有層次、有活力的森林結構。書中提到的“結構優化”讓我聯想到很多領域,比如城市規劃,一個好的城市需要閤理的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纔能讓居民生活得更舒適,城市運行更有效率。我想,森林也是一樣的道理。通過科學的優化,讓森林的“筋骨”更強健,“血脈”更通暢,纔能更好地發揮其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作用。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科學管理森林的巨大潛力,也讓我對“修復”和“再生”充滿瞭希望。
評分作為一名對林業技術發展動態有所關注的愛好者,我一直對不同地區、不同樹種的森林經營技術抱有濃厚的興趣。近期我瞭解到一本關於《興安落葉鬆過伐林結構優化技術》的書籍,雖然我對興安落葉鬆本身並不十分熟悉,但書中關於“過伐林結構優化”這一核心議題,以及作者們所提齣的係統性解決方案,卻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求知欲。書中對過伐林所錶現齣的生理和生態上的弱點進行瞭詳盡的描述,從林分密度失調到地力衰退,從物種單一到生態功能退化,這些問題都是普遍存在的,隻是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樹種上錶現形式可能有所差異。令我尤為贊賞的是,書中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深入到具體的實踐操作層麵。它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科學的采伐計劃來調整林分結構,如何通過科學的撫育措施來促進幼林生長,以及如何通過混交林建設來提高林分的多樣性和穩定性。書中對不同優化方案的效果評估,以及其長期效益的預測,都體現瞭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對未來森林發展的深刻洞察。我從中看到的不僅僅是針對某種特定樹種的經營技術,更是一種普適性的森林經營理念——即如何通過精細化、科學化的管理,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發展,並在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評分作為一名林業從業者,我一直對森林經營和結構優化技術非常感興趣。最近我閱讀瞭一本名為《興安落葉鬆過伐林結構優化技術》的書,雖然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針對性,聚焦於興安落葉鬆,但它所探討的優化思路和技術方法,對於我所在的地區,雖然主要樹種不同,但在森林經營管理上仍舊具有很強的藉鑒意義。這本書深入剖析瞭過伐林(也就是過度采伐後形成的森林)在結構上的諸多問題,比如林分密度過大或過小、年齡結構不閤理、物種組成單一等,這些問題都會直接影響森林的生長、健康以及生態功能。作者們提齣的優化技術,我認為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其係統性和實踐性。他們不僅僅是提齣瞭理論上的概念,而是給齣瞭具體的措施,例如如何通過科學的間伐來調整林分密度,如何通過補植適宜的樹種來改善林分結構,甚至是如何利用先進的測繪和監測技術來評估森林健康狀況,並據此製定個性化的經營方案。書中對不同經營強度下的效果進行瞭詳細的比較和分析,這對於決策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參考信息。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討論,認為森林經營不僅僅是為瞭提高木材産量,更是為瞭維護生態平衡,提供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並最終服務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本書提供瞭一種科學、前瞻性的視角,讓我對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和經營森林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我是一名對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領域充滿熱情的普通讀者。最近接觸到一本《興安落葉鬆過伐林結構優化技術》,雖然書名聽起來非常專業,但它所傳達的核心理念——“如何讓一片被過度利用過的森林重新煥發生機”——卻引起瞭我極大的興趣。書中詳細地描述瞭過伐林可能麵臨的各種睏境,例如土壤侵蝕加劇、生物多樣性下降、以及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等。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沒有停留在問題的羅列,而是積極地提齣瞭一係列解決之道。它就像一本“森林康復指南”,一步步地引導讀者瞭解如何通過精細化的管理,讓森林恢復其原有的健康和活力。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結構優化”的闡述,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種植樹木,而是涉及到樹種的選擇、林分密度、不同年齡層樹木的搭配,以及如何模擬自然森林的復雜結構。這種精細化的管理思路,讓我聯想到城市規劃和社區建設,都離不開對“結構”的精心設計和調整。書中關於如何平衡經濟效益和生態保護的討論,也讓我看到瞭科學管理背後的人文關懷和長遠眼光。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即使是被破壞的生態係統,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持續的努力,也能夠走嚮復蘇,這對於我們應對全球性的環境挑戰,無疑是充滿瞭啓示意義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