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35] 日本史

[A335] 日本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明德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史
  • 历史
  • 东亚历史
  • 日本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 学术
  • 传记
  • 纪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三民
ISBN:9789571442587
商品编码:29732565333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6-06-30
页数:302
正文语种:中文繁體

具体描述

  • 一般人以為日本並無文化,充其量也只是中國文化的旁支,甚至惑於「同文同種」之說,而忽視日本的歷史文化。其實,中日兩國既不「同文」,亦不「同種」,民族性迥異。兩千年來,日本一直在模仿中國典章制度,直到明治維新,才脫離中國文化圈,轉而模仿西方文化。日本吸取中國文化,並非照單全收。它雖模仿唐朝的典章制度,但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會禮俗,卻不學纏足。武士道精神,尤為一種特殊的思想信仰與實踐準則。
    近代日本軍國主義者躊躇滿志,發動「太平洋戰爭」,終於一敗塗地。但戰後卻很快從廢墟中奇蹟似的復興,一躍而為「經濟大國」。要瞭解日本的特殊文化,或其近代化成功的因素,勢非對日本歷史有一全盤性的探討不可,本書內容即以之作為敘述的鵠的,俾能瞭解日本歷史文化的全貌。

  • 林明德
    學歷/日本東京大學東洋史碩士、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史地系畢業
    經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主任
       東海大學、日本筑波大學兼任教授
    現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 修訂二版序

    多年以來,日本學人研究中國史的著作特豐,而臺灣學者之研究日本者特少。國人一向忽略最與我興亡有關的日俄,因此,大學歷史的課程,總是偏重英美法德,而忽略日俄。為了增進兩國間的瞭解,促進雙方的友好關係,唯有加強研究日本。

    過去之所以忽視日本研究,原因大抵有二:一是惑於「同文同種」之說,一是蔑視「蕞爾小邦」日本,斷定其並無文化而加以抹煞。

    其實,中日兩國既不「同文」,亦不「同種」,此由本書的敘述即可瞭然。但日本於明治時代即已有「同文同種」之論,其目的乃在推展其大陸政策,建立亞洲同盟,甚至夢想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而中國之倡言「同文同種」,則有藉此涵蓋日本文化,甚至期待中日合作,共同對抗歐美列強侵略的意向。

    至於否定日本文化的說法,亦屬偏頗之見。因此,研究日本歷史必須祛除這種先入為主的似是而非的觀念,始能客觀而公正。本書雖不抹煞日本所受中國文化影響之深,但卻著重日本歷史文化發展的主體性,俾能深入瞭解日本歷史的獨特發展模式及其文化特徵。

    日本的歷史文化特性有三:

    (1)連綿性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演進過程中,日本沒有種族的大融合,卻有文化的融合。日本也沒有劇烈的革命,影響社會的大變革,因此,在社會上、文化上,自古到今,其發展始終持續而未嘗間斷,此由「萬世一系」的天皇制即可窺見一斑。再就神道信仰,或政治、社會制度加以考察,在在反映其傳承固有的傳統,甚至今日最足以表現日本文化特徵的茶道、插花、「物語」、「大和繪」等,以及民間習俗,亦皆傳自室町時代,且受中古時代的間接影響。凡此均顯示其歷史文化的連綿性。

    (2)模仿性 日本有吸收外來文化的功能,易言之,日本文化是以先進文化為典範而形成的。西元一世紀以後,日本的部落酋長以及大和朝廷無不汲汲於吸收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大化革新是隋唐文化的模仿。日本於中古時代吸收中國文化,與日本固有文化相融和,遂產生了「和魂漢才」的「國風文化」。直到明治時期,乃轉而吸收西歐文化,「全盤西化」,推行現代化,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政治體制及社會各方面, 歐美的自由民主主義思想更深入於各階層。

    (3)融和性 日本的文化是混合融化而成的。日本自始即吸收外來文化,但這種外來文化一旦輸入之後,便與日本的固有文化渾然融和而形成新的日本文化。大化革新雖取範隋唐的文物制度,但亦有不少仍然沿襲日本固有的習慣。抑有甚者,在吸收隋唐文化之後,經過一段時期,卻又完全被日本固有文化傳統所吸收融和,而產生了日本特有的政治、社會制度、文學、藝術以及別具風格的佛教文化。再就明治維新言,雖其物質文明取範於歐美,但形而上則仍貫徹東方古來的道德以及日本固有的精神。

    總而言之,兩千多年來的日本歷史文化的演進,無非都是融合、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去腐更新、截長補短,而形成合乎日本國情及時代潮流的特有文化。

    在日本現代化的歷程中,雖其民主化和精神層面並不徹底,但其經濟成長等外在的現代化發展,無疑是成功的。1960年代,美國學者有意識的比較日本現代化的成功和中國現代化的失敗,來說明日本傳統社會的優點,此一問題迄仍爭論不已。1980年代哈佛大學伏格爾教授(Prof. Ezra F. Vogel)《日本第一》(Japan as No. 1)問世,更引起世界各國研究日本的熱潮。

    無論如何,瞭解近代日本的傳統淵源,實為解開中日近代化優劣比較的先決條件。

    本書的內容以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演變與發展為主,由原始社會起,直至現代為止,在時代的區分上,分為原始古代、中世、近世、近現代四個時期,在敘述上略古而詳今,尤其著重於近現代的發展。

    本書承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之鼓舞,在此誌謝。本書自1986年付梓以來,已將近二十年,茲再修訂,並補充現代部分。雖非倉卒成書,但謬誤遺漏之處難免,尚祈博學先進不吝教正。

    林明德

    2005年3月

    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B012] 西方文明的兴衰:从古典时代到数字前夜 图书信息: 书名: [B012] 西方文明的兴衰:从古典时代到数字前夜 作者: 著名历史学家 艾略特·温特斯 (Elliot Winters) 页数: 980页(精装典藏版) 定价: 188.00 元 首次出版年份: 2019年 --- 导言:追溯西方叙事的基石 《[B012] 西方文明的兴衰:从古典时代到数字前夜》并非一部简单的年代编年史,而是一次深刻的、跨越三千年的思想、制度与艺术的地理考察。本书旨在剖析西方文明如何从地中海沿岸的城邦中孕育出独特的理性精神、法律结构和个人主义观念,并最终形塑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全球格局。 本书的叙事主线聚焦于“张力”与“演变”:雅典民主与斯巴达寡头的对立、基督教神学与世俗哲学的碰撞、封建割据与民族国家的诞生,以及科学革命对传统世界观的颠覆。我们不预设西方文明的“优越性”,而是致力于探究其内在的驱动力、自我修正的能力,以及在面对内部危机和外部冲击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 温特斯教授精心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时间框架,从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城邦起源开始,一直延伸至20世纪末信息技术革命的前夕,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何以为西方的”核心要素的全面蓝图。 --- 第一部:源头与奠基(公元前800年 – 公元476年) 第一章:爱琴海的遗产:希腊的理性之光 本章深入探讨了古希腊文明如何打破前现代社会的宿命论,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探究自然法则”的理念。重点分析了雅典民主的实践及其内在的局限性,对比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政治学和形而上学领域奠定的思想支柱。作者强调,希腊人对“逻各斯”(Logos)的追求,成为后来欧洲一切学术探索的起点。同时,也细致考察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如何将希腊文化播撒至地中海东岸,孕育出希腊化时代的多元文化。 第二章:罗马的铁与法:秩序的构建者 罗马的贡献在于其实用主义和制度构建能力。本章详细阐述了罗马共和国的权力制衡机制,以及罗马法(Corpus Juris Civilis)如何成为日后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通过对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到帝国晚期衰落的分析,本书揭示了庞大帝国在军事扩张、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持续摇摆的内在矛盾。基督教的兴起及其最终被定为国教的过程,被视为罗马帝国为自身衰亡寻找精神替代品的关键一步。 --- 第二部:信仰与重塑(公元476年 – 1450年) 第三章:黑暗时代的迷雾与修道院的灯火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进入了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本章着重描写了日耳曼部落的迁徙、查理曼帝国的短暂统一,以及封建制度的形成。作者将视角投向了中世纪早期的修道院,强调了它们在保存古典文献、发展农业技术和维护基层教育方面的核心作用。这一时期,教会不仅是精神的权威,更是政治和文化的粘合剂。 第四章:经院哲学与大教堂的崛起 中世纪盛期(11至13世纪),欧洲经历了显著的经济复苏和人口增长。本章探讨了大学的诞生——博洛尼亚、巴黎和牛津——如何标志着世俗知识分子阶层的出现。重点分析了托马斯·阿奎那如何尝试调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神学,建立起庞大的经院哲学体系。此外,对十字军东征的文化冲击和技术交流,以及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被视为中世纪集体信仰和工程能力的最伟大体现。 第五章:危机的年代:黑死病与民族国家的萌芽 14世纪的欧洲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黑死病导致了人口锐减和社会结构的大松动。本书认为,这场危机间接削弱了封建贵族的权力,并促使中央集权君主制开始抬头。本章也分析了百年战争、教皇权威的衰落(阿维尼翁之囚),以及但丁、乔叟等文学先驱对世俗语言和现实主义的关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文艺复兴。 --- 第三部:转型与爆发(1450年 – 1815年) 第六章:文艺复兴:人的发现与古典的再现 文艺复兴被视为西方文明“向内看”的时代。本章聚焦于意大利城邦中人文主义的兴起,探讨了彼特拉克、马基雅维利等人如何将焦点从彼岸世界转向现世的个体能力和政治现实。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被视为一场信息革命,极大地加速了知识的传播,为宗教改革准备了土壤。 第七章:宗教改革与信仰的破碎 马丁·路德的“唯独因信称义”原则,不仅是神学上的突破,更是对既有权力结构的颠覆。本章详细分析了路德宗、加尔文宗的传播,以及英国圣公会的建立,阐述了宗教冲突如何推动了民族国家主权观念的形成(如《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同时,作者也论述了加尔文主义对早期资本主义精神的塑造作用。 第第八章:科学革命与新的宇宙观 17世纪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激进的变革期之一。本书系统梳理了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强调了实验方法和数学语言如何取代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牛顿的《原理》构建了一个机械的、可预测的宇宙模型,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第九章:启蒙运动:理性至上与社会契约 启蒙思想家们(洛克、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将科学的理性精神应用于社会和政治领域。本章重点剖析了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核心概念的形成,以及它们如何直接点燃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火焰。革命的暴力与理想的冲突,标志着西方政治实验进入了新的、更具动荡性的阶段。 --- 第四部:工业、帝国与现代性的困境(1815年 – 2000年) 第十章:工业革命:机器时代的双刃剑 19世纪的蒸汽机和工厂制度彻底重塑了人类的生产关系和居住形态。本章探讨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化问题、阶级对立和工人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对工业资本主义矛盾的深刻回应。 第十一章:帝国主义的高峰与意识形态的竞争 在工业革命提供的技术优势下,欧洲列强展开了全球范围的殖民扩张。本章考察了民族主义和种族理论如何成为帝国主义扩张的意识形态支撑。同时,达尔文主义的社会应用(社会达尔文主义)加剧了对非西方世界的傲慢与干预。 第十二章:两次世界大战与现代性的自我毁灭 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明陷入了自我毁灭的深渊。本章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如何摧毁了人们对进步的乐观信念。战后,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苏联模式的挑战,使得西方自由民主制度面临严峻考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冷战格局,是西方文明在技术、道德和地缘政治上的全面对峙。 第十三章:战后重建与文化转向:从布雷顿森林到数字前夜 战后,西方世界在马歇尔计划的支持下实现了经济复苏,建立了以福利国家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本章探讨了民权运动、反主流文化(Counterculture)的兴起,以及对权力结构的持续质疑。最后,本书以20世纪末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初步普及为节点收尾,指出技术正在孕育着一场可能超越工业革命的新型社会变革,为西方文明的未来留下了悬念。 --- 结语:永恒的对话 《西方文明的兴衰》的最终目标,是激发读者参与到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中。温特斯教授总结道:西方文明并非一个静止的实体,而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不断自我批判并寻求超越的动态过程。理解其历史,就是理解我们今日所面对的自由、责任、技术伦理与社会公正等核心议题的深远根源。本书为历史学家、政治学者以及所有渴望理解现代世界结构的人士,提供了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宏大叙事的必读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套探讨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艺术赞助体系的学术专著。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全绕开了传统艺术史中对“天才画家”的过度神化,而是将焦点完全放在了美第奇家族、教廷以及其他富商大贾如何通过委托艺术作品来构建和巩固其社会政治合法性的复杂网络上。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档案记录和私人信件进行交叉印证,揭示了艺术品在当时社会流通中的经济价值和意识形态功能。比如,书中对波提切利《春》的解读,就不仅仅停留在神话寓意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它在洛伦佐·美第奇宫廷中的政治隐喻和哲学思潮。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因为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史和社会学背景知识,但一旦跟上作者的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文化黄金时代”背后的运作机制,认识到艺术的繁荣从来都离不开金钱和权力。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对于想深入了解文艺复兴社会结构的读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最近在读一本关于冷战时期太空竞赛的非虚构作品,它的叙事手法极其高超,完全像在读一部谍战惊悚小说。作者的笔触非常锐利,尤其擅长描绘肯尼迪政府和赫鲁晓夫阵营内部的决策过程,充满了高风险的赌博和误判。书中对阿波罗计划与“东方一号”背后的技术竞争、资源倾斜以及政治压力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戈林奖章获得者谢尔盖·科罗廖夫这个人物的侧写,他如何在斯大林时期的清洗中幸存,又如何背负着国家荣耀,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推动苏联的航天事业,那种天才与体制的博弈,简直令人心悸。书中的每一章都以一个关键事件——比如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对卫星情报的依赖,或者某次火箭发射失败引发的政治风暴——作为引爆点,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它不仅仅是科技史,更是一部关于意识形态对抗下,人类探索欲望如何被异化和驱动的史诗。读完后,你会对“冷战”这个词汇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具立体感的理解。

评分

这套关于古罗马帝国兴衰的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仿佛能带你穿越时空,亲临图拉真广场上人声鼎沸的集市,或是感受君士坦丁堡城墙上守卫的凛冽寒风。他对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过程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却又充满了叙事的力量。我特别佩服他对细节的把控,比如对罗马法系如何影响后世欧洲大陆法系的演变,他不是简单罗列条文,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和人物的命运来阐释其深层逻辑。读到屋大维如何巧妙地架空元老院权力,建立元首制时,那种权谋的精妙让人拍案叫绝。整本书的结构宏大而清晰,从早期意大利半岛的城邦崛起,到地中海霸权的确立,再到“五贤帝”时代的鼎盛,直至晚期基督教的兴起与西罗马的衰亡,每一个阶段的叙述都层次分明,论证有力。而且,书中配的地图和插图质量极高,对于理解领土扩张和军事部署至关重要。这本书绝对是历史爱好者案头必备的珍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场关于权力、文明和人性的深刻对话。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工业革命文献有点望而却步,觉得会很枯燥,但这本关注“煤灰与工人阶级日常生活”的口述史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在场感”。作者深入挖掘了大量蒸汽机操作员、纺织女工甚至童工的访谈记录,这些鲜活的、充满地方口音和粗粝情感的第一手资料,将冰冷的统计数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苦难与挣扎。我读到那些关于“肺病”的描述时,那种窒息感仿佛穿透了纸面直达心底,而工人阶级在极端恶劣条件下如何通过酒吧、工会和教堂发展出独特的社群文化,又展现出惊人的生命韧性。全书的语调不是控诉式的,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冷静的记录,正是这种克制,反而让历史的重量感更甚。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经济变革,还原成了无数个家庭在烟雾缭绕的工厂和狭小棚屋中的日常抉择。这是一本让人读完后,很难再用“进步”二字轻易概括工业化进程的书。

评分

我入手了一本关于中世纪欧洲修道院经济模式的比较研究。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关注神学争论,而是聚焦于修道院在土地管理、农业技术推广以及手抄本制作和流通中的实际经济行为。作者细致地梳理了本笃会、熙笃会等不同修会如何根据地域差异和自身会规,发展出截然不同的农耕和手工业模式,展示了它们在重塑地方经济版图中的核心作用。例如,熙笃会在沼泽地和贫瘠山地的开发,如何间接促进了欧洲某些区域的人口迁移和农业革新。书中对修道院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中心的描述也极具启发性,它并非仅仅是宗教知识的保管所,更是当时最有效的“信息交换中心”。这本书的论证极其扎实,充斥着对各种中世纪拉丁文文献的翻译和引用,但行文却保持了一种学者的审慎和清晰,使得即使是复杂的经济模型也能被外行人理解。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与世隔绝的宗教机构,实际上是推动中世纪社会缓慢前行的重要引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