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

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雷达对抗
  • 电子战
  • 干扰抑制
  • 信号处理
  • 雷达技术
  • 电磁兼容
  • 评估方法
  • 军事技术
  • 通信工程
  • 雷达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1893
商品编码:29733156800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
作者:崔炳福
定价:129.0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121331893
印次: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干扰效果评估方法。它既能说明干扰有效、无效,又能表明干扰有效、无效的程度。把干扰效果评估对象从雷达扩展到雷达对抗装备和反辐射武器,把评估内容从干扰对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的直接影响扩大到对它们控制的武器和武器系统作战能力的影响。给出了适合作战使用、外场试验和内场测试的遮盖性和欺骗性干扰效果的定量评估方法和模型。还建立了至今没有的压制系数和辐射源截获概率的数学模型。

  目录
目 录
第1章 概述1
1.1 前言1
1.1.1 一般概念1
1.1.2 干扰有效性的定义2
1.1.3 研究目的3
1.2 雷达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的基本计算方法概述4
1.2.1 根据装备参数等预测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4
1.2.2 根据试验或测试数据评估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6
1.2.3 复杂系统的干扰有效性计算方法7
1.3 研究内容和建模方法概述9
1.3.1 研究内容简介9
1.3.2 建模方法10
主要参考资料11
第2章 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的作战环境12
2.1 信号环境12
2.1.1 引言12
2.1.2 脉冲密度13
2.1.3 脉冲到达时间的概率分布15
2.1.4 雷达信号结构和参数变化情况17
2.2 电波传播媒介19
2.2.1 引言19
2.2.2 大气对电波的衰减系数20
2.2.3 气象现象对电波的衰减23
2.2.4 考虑电波传播衰减后雷达等装备的作用距离估算方法24
2.3 环境杂波和雷达杂波25
2.3.1 引言25
2.3.2 杂波特性26
2.3.3 反射系数29
2.4 雷达目标33
2.4.1 雷达目标的特性及目标分类33
2.4.2 目标特性对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性能的影响38
主要参考资料40
第3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1—雷达41
3.1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的类型41
3.2 搜索雷达43
3.2.1 搜索雷达的组成和工作原理44
3.2.2 搜索雷达的性能49
3.3 单目标跟踪雷达57
3.3.1 跟踪雷达的组成57
3.3.2 自动目标跟踪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58
3.3.3 跟踪器的种类和特点60
3.3.4 误差鉴别器及其工作原理62
3.3.5 跟踪雷达的性能66
3.4 多目标跟踪雷达75
3.4.1 多目标跟踪原理75
3.4.2 航迹处理的概念和过程76
3.5 多部雷达构成的系统78
3.5.1 基本构成模型78
3.5.2 雷达网的数据融合方法及性能80
3.5.3 雷达网的四抗能力83
3.6 雷达的抗干扰措施85
3.6.1 引言85
3.6.2 相参旁瓣对消(SLC)的抗干扰得益86
3.6.3 旁瓣匿隐(SLB)的抗干扰得益89
3.6.4 宽─限─窄抗干扰电路(WLN)91
3.6.5 脉冲前沿跟踪技术94
3.6.6 抗箔条干扰的技术98
3.7 天线及其对雷达侦察干扰的影响101
3.7.1 描述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天线的性能参数101
3.7.2 干扰方向失配损失106
3.7.3 电波的极化和极化系数108
主要参考资料111
第4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2——雷达对抗装备112
4.1 雷达对抗装备的任务和组成112
4.1.1 雷达支援侦察113
4.1.2 雷达干扰116
4.1.3 功率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121
4.1.4 雷达对抗装备的电磁兼容措施124
4.2 雷达支援侦察装备的作战能力及其评估方法126
4.2.1 引言126
4.2.2 信号分选原理和方法127
4.2.3 脉冲截获概率和虚警概率129
4.2.4 雷达支援侦察的辐射源检测方法和检测概率136
4.2.5 识别概率150
4.2.6 引导概率153
4.2.7 参数测量精度或参数测量误差155
4.3 雷达对抗装备的干扰能力160
4.3.1 瞄准误差和瞄准概率160
4.3.2 干扰信号的功率利用率163
4.4 雷达对抗装备的综合作战能力165
4.5 雷达对抗装备的可干扰环节和干扰样式166
4.5.1 可干扰环节和干扰难度166
4.5.2 可用的干扰样式或干扰技术168
主要参考资料169
第5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3—武器和武器系统170

  编辑
本书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雷达对抗作战环境;雷达对抗作战对象;雷达对抗效果评估准则;遮盖性和欺骗性对抗效果及干扰有效性评估方法和数学建模;干扰有效、无效或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和建模。 



《信号海洋中的隐形斗士:雷达对抗与干扰效能分析》 一、 引言:战场上的耳目与反耳目 在现代战场,信息就是生命线,而雷达系统则是战场上至关重要的“眼睛”和“耳朵”。它能够穿透黑暗、迷雾甚至电子干扰,为指挥官提供目标的位置、速度、数量等关键情报。然而,一旦雷达的“眼睛”被蒙蔽,“耳朵”被杂音淹没,其价值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掌握雷达对抗与干扰的效能,成为军事技术领域一项永恒的课题。 本书并非直接探讨“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这一特定评估方法的细节,而是将视角放宽,从一个更宏观、更基础的层面,深入剖析雷达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面临的挑战,以及对抗与干扰技术发展的脉络与原理。我们将一起探索,在无形的电磁波谱中,双方如何进行着一场场无声的博弈。从早期简单的压制性干扰,到如今高度智能化的欺骗与反侦察技术,雷达对抗的战场从未停止演进。同时,我们也看到,为了对抗这些威胁,雷达系统自身也在不断进化,从单站、单波段走向多站、宽带、低截获概率,变得更加“聪明”和“坚韧”。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雷达对抗与干扰的全面认知框架。我们将从雷达基本原理出发,解释其工作机制,进而分析各种干扰形式的物理基础和实现方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各类对抗措施的原理、技术发展以及它们对雷达效能的影响。我们并非直接计算“评估指标”的数值,而是着重于理解这些指标背后的物理意义、技术逻辑以及它们在实战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对这些关键要素的梳理和分析,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雷达系统在对抗环境下的脆弱性,以及对抗技术所能达到的能力边界,从而为更深层次的评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雷达系统的基石:探测、识别与追踪的艺术 雷达,即无线电探测和测距(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简称,其核心在于利用电磁波的发射与回波来感知周围环境。理解雷达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理解其对抗与干扰的基础。 发射与接收: 雷达系统通过天线发射电磁波脉冲,这些脉冲在空间传播,一旦遇到目标(如飞机、舰船、导弹等),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波信号。天线随后接收这些微弱的回波。 距离测量: 通过测量发射脉冲到接收到回波之间的时间差,并结合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光速),雷达便能精确计算出目标的距离。 方向测量: 通过天线的指向性,雷达可以确定目标的方位角(Azimuth)和俯仰角(Elevation),从而获取目标的二维或三维空间位置信息。 速度测量: 利用多普勒效应,即回波信号频率相对于发射信号频率的偏移,雷达能够测量目标的径向速度(相对于雷达的相对速度)。 目标参数提取: 除了位置和速度,先进的雷达系统还能通过分析回波信号的特征(如幅度、相位、极化等),推断目标的尺寸、形状、材料特性甚至目标类型。 然而,雷达并非无懈可击。它依赖于微弱的回波信号,而这些信号很容易被各种“噪音”所掩盖或干扰。战场环境本身就充斥着各种无线电信号,其中既有友方的通信、导航信号,也有敌方的电子战设备发出的信号。理解雷达的这些基本工作模式,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何干扰能够奏效,以及如何设计出有效的对抗措施。 三、 战场迷雾的制造者:干扰的种类与原理 干扰,是雷达对抗的核心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降低雷达系统的探测能力,使其失效或提供错误信息。干扰并非单一的概念,而是多种技术和手段的总称。 压制性干扰(Jamming): 饱和干扰(Barrage Jamming): 干扰源向雷达发射宽带、大功率的干扰信号,试图淹没雷达的接收能力,使其无法分辨真实回波。这就像在一个寂静的房间里突然发出巨大的噪音,让任何细微的声音都无法被听到。 点状干扰(Spot Jamming): 针对雷达工作的特定频率或窄频段,发射高功率干扰信号,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干扰效果。这是一种更具针对性的干扰方式,如同用高音喇叭对着某个特定频率的麦克风喊叫。 复合干扰(Composite Jamming): 结合多种压制性干扰技术,提高干扰的复杂性和对抗性。 欺骗性干扰(Deception Jamming): 虚假目标生成(False Target Generation): 干扰设备接收到雷达信号后,经过处理再转发出去,模拟出不存在的虚假目标。这使得雷达将假目标误判为真实目标,浪费宝贵的探测资源,并可能导致误判敌情。 目标参数欺骗(Parameter Deception): 干扰信号被设计成能够修改雷达对目标距离、速度、角度等关键参数的测量结果,使雷达报告错误的信息。例如,让雷达认为一个目标正在向它飞来,而实际上它正在远离。 电子对抗诱饵(Decoys): 投放能够反射雷达信号的箔条、烟幕或专门设计的诱饵装置,吸引雷达的注意力,使其偏离真正的目标。 反辐射干扰(Anti-Radiation Jamming / Anti-Radar Missile): 并非直接干扰雷达的接收,而是通过探测雷达的发射信号,引导反辐射导弹(或称为“自寻的导弹”)直接攻击雷达天线或站址。这是一种“釜底抽薪”式的对抗方式。 地形和环境因素: 虽然并非人为的电子干扰,但复杂的地形(如山丘、建筑物)或恶劣的天气(如大雨、大雾)也可能对雷达信号产生阻挡、散射或衰减,影响其探测效能。 理解这些干扰的原理,我们就能认识到,对抗它们并非易事。每一个干扰手段的出现,都伴随着对雷达工作机制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电子信号传播规律的巧妙运用。 四、 雷达的“盾”与“矛”:对抗与反干扰技术 面对纷繁复杂的干扰,雷达系统本身也发展出了一系列先进的对抗与反干扰技术,以确保其在严峻的电磁环境下依然能够履行职责。 信号处理技术: 脉冲压缩(Pulse Compression): 将宽而长的发射脉冲编码,在接收端通过匹配滤波等技术进行解压缩,从而获得窄脉冲的距离分辨率,同时保留大能量,有效提高信噪比,抵抗部分压制性干扰。 杂波抑制(Clutter Suppression): 利用多普勒效应,区分静止或缓慢移动的目标(如地面杂波)与快速移动的目标(如飞机),过滤掉不必要的回波信号。 自适应滤波(Adaptive Filtering): 根据接收到的信号特性,动态调整滤波器的参数,以最大限度地抑制未知或变化的干扰信号。 空时自适应处理(Space-Time Adaptive Processing, STAP): 结合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信号处理,能够同时抑制方向上和速度上与真实目标不同的干扰。 信号体制与波形设计: 低截获概率(Low Probability of Intercept, LPI)雷达: 通过采用低功率、窄脉冲、频率捷变、扩频等技术,使得雷达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不易被敌方电子侦察设备发现和识别。 多波段、多极化工作: 在不同频率或极化状态下工作,迫使干扰设备需要同时覆盖多个频段和极化,增加了干扰的难度和成本。 先进的波形设计: 设计具有特定数学结构的信号波形,使其能够抵抗特定的干扰类型,或在强干扰环境下仍然能够提取有效信息。 系统抗干扰设计: 频率捷变(Frequency Agility): 雷达在连续发射的脉冲中随机改变工作频率,使干扰设备难以锁定和跟踪。 脉冲重复频率(PRF)捷变: 改变脉冲重复频率,干扰攻击的节奏,使欺骗性干扰的生成更加困难。 雷达网络与分布式探测: 多个雷达站协同工作,共享信息,即使部分雷达被干扰,其他雷达仍能维持探测能力,并通过信息融合提供更可靠的战场态势。 隐身设计: 降低雷达天线等部件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使其不易被敌方雷达探测。 电子对抗措施: 电子侦察与识别(ESM): 侦察敌方雷达的工作参数,为干扰和反辐射打击提供情报。 电子干扰(ECM): 主动发出干扰信号,压制或欺骗敌方雷达。 反辐射武器(ARMs): 直接攻击敌方雷达源。 这些对抗与反干扰技术的发展,构成了雷达技术与电子战技术之间持续的“猫鼠游戏”。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都会促使对方寻找新的应对之道,从而推动整个领域的螺旋式进步。 五、 结论:动态博弈中的智能决策 雷达对抗与干扰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战场,它不仅涉及精密的物理学和电子工程,更考验着战略家和战术家的智慧。我们探讨了雷达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干扰的多种形式及其工作机制,并详细阐述了雷达系统为应对干扰所发展的各类技术。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评估模型”或“量化指标”,而是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雷达对抗与干扰的宏观视角和技术基础。通过掌握这些原理,读者能够: 理解雷达在电磁对抗环境下的局限性。 辨析不同干扰手段的有效性与适用场景。 认识各种反干扰技术的原理与优势。 为更深入的定量评估做好知识储备。 在信息时代,电磁频谱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维战场”。雷达及其对抗技术的发展,是决定这场战场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书的目的是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这场无声的战争,认识到其技术深度与战略重要性。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引入,雷达对抗与干扰将变得更加智能化、自主化,这场博弈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理解当下,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深邃的哑光黑,搭配着银灰色的烫印字体,显得既专业又沉稳。拿到手里,能明显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那种略带粗粝却又不失细腻的触感,很适合长时间阅读。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留得恰到好处,即使是技术性很强的公式和图表,也呈现得井井有条,使得阅读过程中的疲劳感大大降低。尤其是那些复杂的系统结构图和流程图,线条清晰,逻辑明确,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也能大致把握其脉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图例注释上花费的心思,每一个符号的含义都解释得非常到位,这对于深度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从整体的视觉体验来看,这本书的出品质量绝对是上乘,体现了出版方对专业书籍应有态度的尊重,让人在学习之余,也获得了一种审美上的愉悦感,这种注重细节的打磨,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对实际工程问题的深入洞察力。作者似乎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推演,而是将大量的精力倾注在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评估流程”这一核心环节上。书中列举的案例分析,虽然都是抽象化的场景,但其背后所映射出的真实世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工况,都展现出极高的现实针对性。比如,在描述不同干扰源的协同作用时,作者提出的多因素耦合分析方法,其思路之巧妙,让人拍案叫绝。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只关注理想情况,而是充分考虑了环境噪声、平台运动以及接收机非线性特性等诸多“捣乱”因素对评估结果的修正作用。这种将“理想模型”与“非理想现实”进行有效桥接的尝试,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能够立刻思考如何将这些评估工具应用于自己的实际项目中。

评分

我必须赞扬这本书在参考文献和术语标准化方面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在每一章的末尾,作者都列出了详尽的参考书目,这些引用不仅涵盖了该领域的经典文献,也包含了近年来最新的研究进展,这为有志于继续深耕此领域的读者搭建了一条清晰的学术进阶路径。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于专业术语的定义和使用,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和规范性,这在跨学科交流频繁的工程领域尤为重要。例如,对于“有效性”这个核心概念的界定,作者在全书范围内都严格遵循了一套既定的量化标准,避免了不同章节之间因定义模糊而产生的歧义。这种对标准化的执着,是衡量一本专业技术著作是否可靠的重要标志,它保障了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是稳固且可迁移的。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基础的铺陈上,采取了一种极其严谨和自洽的逻辑体系。它没有急于抛出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模型,而是从最基本的电磁波传播原理和信号处理基础知识开始,一步步构建起整个评估框架的理论基石。作者对经典理论的引用和阐述,既保持了学术的准确性,又巧妙地避免了过度晦涩难懂的表达。我感觉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循序渐进”的教学精髓,每引入一个新的概念,都会配上相应的数学推导,并清晰地解释其物理意义,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原本看起来高不可攀的理论体系变得触手可及。对于那些希望打下坚实基础的工程师或研究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定海神针”,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地基,而不是空中楼阁式的空中楼阁。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变化多样,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读者的体贴。在前期的理论讲解部分,语言显得非常学术化、规范化,句式结构严谨,力求表达的精确无误,这满足了我们对权威参考资料的期待。然而,在讨论到某些评估指标的局限性或未来发展趋势时,作者的笔触又明显变得更加流畅和富于启发性,偶尔会穿插一些富有个人见解的评论,使得原本严肃的文本多了一丝人情味和思考的深度。这种在严谨与启发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易产生枯燥感。特别是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得非常自然,仿佛作者在带着读者进行一场精心规划的知识漫步,每走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让人既能沉浸其中,又始终保持着对全局的掌控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