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 |
| 作者: | 崔炳福 |
| 定价: | 129.0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ISBN: | 9787121331893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干扰效果评估方法。它既能说明干扰有效、无效,又能表明干扰有效、无效的程度。把干扰效果评估对象从雷达扩展到雷达对抗装备和反辐射武器,把评估内容从干扰对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的直接影响扩大到对它们控制的武器和武器系统作战能力的影响。给出了适合作战使用、外场试验和内场测试的遮盖性和欺骗性干扰效果的定量评估方法和模型。还建立了至今没有的压制系数和辐射源截获概率的数学模型。 |
| 目录 | |
| 目 录 第1章 概述1 1.1 前言1 1.1.1 一般概念1 1.1.2 干扰有效性的定义2 1.1.3 研究目的3 1.2 雷达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的基本计算方法概述4 1.2.1 根据装备参数等预测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4 1.2.2 根据试验或测试数据评估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6 1.2.3 复杂系统的干扰有效性计算方法7 1.3 研究内容和建模方法概述9 1.3.1 研究内容简介9 1.3.2 建模方法10 主要参考资料11 第2章 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的作战环境12 2.1 信号环境12 2.1.1 引言12 2.1.2 脉冲密度13 2.1.3 脉冲到达时间的概率分布15 2.1.4 雷达信号结构和参数变化情况17 2.2 电波传播媒介19 2.2.1 引言19 2.2.2 大气对电波的衰减系数20 2.2.3 气象现象对电波的衰减23 2.2.4 考虑电波传播衰减后雷达等装备的作用距离估算方法24 2.3 环境杂波和雷达杂波25 2.3.1 引言25 2.3.2 杂波特性26 2.3.3 反射系数29 2.4 雷达目标33 2.4.1 雷达目标的特性及目标分类33 2.4.2 目标特性对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性能的影响38 主要参考资料40 第3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1—雷达41 3.1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的类型41 3.2 搜索雷达43 3.2.1 搜索雷达的组成和工作原理44 3.2.2 搜索雷达的性能49 3.3 单目标跟踪雷达57 3.3.1 跟踪雷达的组成57 3.3.2 自动目标跟踪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58 3.3.3 跟踪器的种类和特点60 3.3.4 误差鉴别器及其工作原理62 3.3.5 跟踪雷达的性能66 3.4 多目标跟踪雷达75 3.4.1 多目标跟踪原理75 3.4.2 航迹处理的概念和过程76 3.5 多部雷达构成的系统78 3.5.1 基本构成模型78 3.5.2 雷达网的数据融合方法及性能80 3.5.3 雷达网的四抗能力83 3.6 雷达的抗干扰措施85 3.6.1 引言85 3.6.2 相参旁瓣对消(SLC)的抗干扰得益86 3.6.3 旁瓣匿隐(SLB)的抗干扰得益89 3.6.4 宽─限─窄抗干扰电路(WLN)91 3.6.5 脉冲前沿跟踪技术94 3.6.6 抗箔条干扰的技术98 3.7 天线及其对雷达侦察干扰的影响101 3.7.1 描述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天线的性能参数101 3.7.2 干扰方向失配损失106 3.7.3 电波的极化和极化系数108 主要参考资料111 第4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2——雷达对抗装备112 4.1 雷达对抗装备的任务和组成112 4.1.1 雷达支援侦察113 4.1.2 雷达干扰116 4.1.3 功率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121 4.1.4 雷达对抗装备的电磁兼容措施124 4.2 雷达支援侦察装备的作战能力及其评估方法126 4.2.1 引言126 4.2.2 信号分选原理和方法127 4.2.3 脉冲截获概率和虚警概率129 4.2.4 雷达支援侦察的辐射源检测方法和检测概率136 4.2.5 识别概率150 4.2.6 引导概率153 4.2.7 参数测量精度或参数测量误差155 4.3 雷达对抗装备的干扰能力160 4.3.1 瞄准误差和瞄准概率160 4.3.2 干扰信号的功率利用率163 4.4 雷达对抗装备的综合作战能力165 4.5 雷达对抗装备的可干扰环节和干扰样式166 4.5.1 可干扰环节和干扰难度166 4.5.2 可用的干扰样式或干扰技术168 主要参考资料169 第5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3—武器和武器系统170 |
| 编辑 | |
| 本书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雷达对抗作战环境;雷达对抗作战对象;雷达对抗效果评估准则;遮盖性和欺骗性对抗效果及干扰有效性评估方法和数学建模;干扰有效、无效或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和建模。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深邃的哑光黑,搭配着银灰色的烫印字体,显得既专业又沉稳。拿到手里,能明显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那种略带粗粝却又不失细腻的触感,很适合长时间阅读。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留得恰到好处,即使是技术性很强的公式和图表,也呈现得井井有条,使得阅读过程中的疲劳感大大降低。尤其是那些复杂的系统结构图和流程图,线条清晰,逻辑明确,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也能大致把握其脉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图例注释上花费的心思,每一个符号的含义都解释得非常到位,这对于深度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从整体的视觉体验来看,这本书的出品质量绝对是上乘,体现了出版方对专业书籍应有态度的尊重,让人在学习之余,也获得了一种审美上的愉悦感,这种注重细节的打磨,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对实际工程问题的深入洞察力。作者似乎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推演,而是将大量的精力倾注在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评估流程”这一核心环节上。书中列举的案例分析,虽然都是抽象化的场景,但其背后所映射出的真实世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工况,都展现出极高的现实针对性。比如,在描述不同干扰源的协同作用时,作者提出的多因素耦合分析方法,其思路之巧妙,让人拍案叫绝。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只关注理想情况,而是充分考虑了环境噪声、平台运动以及接收机非线性特性等诸多“捣乱”因素对评估结果的修正作用。这种将“理想模型”与“非理想现实”进行有效桥接的尝试,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能够立刻思考如何将这些评估工具应用于自己的实际项目中。
评分我必须赞扬这本书在参考文献和术语标准化方面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在每一章的末尾,作者都列出了详尽的参考书目,这些引用不仅涵盖了该领域的经典文献,也包含了近年来最新的研究进展,这为有志于继续深耕此领域的读者搭建了一条清晰的学术进阶路径。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于专业术语的定义和使用,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和规范性,这在跨学科交流频繁的工程领域尤为重要。例如,对于“有效性”这个核心概念的界定,作者在全书范围内都严格遵循了一套既定的量化标准,避免了不同章节之间因定义模糊而产生的歧义。这种对标准化的执着,是衡量一本专业技术著作是否可靠的重要标志,它保障了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是稳固且可迁移的。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基础的铺陈上,采取了一种极其严谨和自洽的逻辑体系。它没有急于抛出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模型,而是从最基本的电磁波传播原理和信号处理基础知识开始,一步步构建起整个评估框架的理论基石。作者对经典理论的引用和阐述,既保持了学术的准确性,又巧妙地避免了过度晦涩难懂的表达。我感觉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循序渐进”的教学精髓,每引入一个新的概念,都会配上相应的数学推导,并清晰地解释其物理意义,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原本看起来高不可攀的理论体系变得触手可及。对于那些希望打下坚实基础的工程师或研究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定海神针”,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地基,而不是空中楼阁式的空中楼阁。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变化多样,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读者的体贴。在前期的理论讲解部分,语言显得非常学术化、规范化,句式结构严谨,力求表达的精确无误,这满足了我们对权威参考资料的期待。然而,在讨论到某些评估指标的局限性或未来发展趋势时,作者的笔触又明显变得更加流畅和富于启发性,偶尔会穿插一些富有个人见解的评论,使得原本严肃的文本多了一丝人情味和思考的深度。这种在严谨与启发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易产生枯燥感。特别是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得非常自然,仿佛作者在带着读者进行一场精心规划的知识漫步,每走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让人既能沉浸其中,又始终保持着对全局的掌控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