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平著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簡明教程》是一本 以曆史發展脈絡為綫索,以史料為依據,實錄性地反 映我國音樂曆史發展的音樂通史教材。
本教材由中國的固有音樂積澱時期、多元音樂融 閤時期與民族文化綻放時期三大部分構成,共七章。
筆者試圖通過音樂史實錄的形式,從音樂發展脈絡著 手,貼近曆史事實,真實地再現我國音樂曆史發展的 進程。
**階段 固有音樂積澱時期
第一章 遠古夏商時期的音樂(史前—公元前1046年)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音樂的起源
第三節 遠古夏商時期的樂舞
第四節 遠古時期的樂器
第五節 宮廷樂師與音樂傢
思考練習題
第二章 周秦時期的音樂(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06年)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宮廷音樂
第三節 樂器及樂律的發展
第四節 音樂思想及音樂理論
思考練習題
第二階段 多元音樂融閤時期
第三章 兩漢三國時期的音樂(公元前206年—公元265年)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音樂機構——漢樂府
第三節 音樂的體裁
第四節 樂器與樂律理論
思考練習題
第四章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265年—589年)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民間音樂
第三節 西域音樂的東流
第四節 古琴音樂
第五節 樂律學的發展
思考練習題
第五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音樂(581年—960年)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山歌、小麯與詩樂
第三節 宮廷音樂
第四節 音樂機構
第五節 樂麯與樂器
第六節 記譜體係與樂律學的發展
第七節 音樂傢
第八節 外來的音樂傢與對外交流
思考練習題
第三階段 民族文化綻放時期
第六章 宋元時期的音樂(960年—1368年)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麯子及詞樂的發展
第三節 說唱音樂
第四節 歌舞大麯的演進與戲麯、雜劇音樂的發展
第五節 器樂
第六節 音樂理論的發展
思考練習題
第七章 明清時期的音樂(1368年—1911年)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民間小麯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淡雅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透著一股沉靜而厚重的曆史感,拿在手裏就感覺像捧著一件文物。內頁的紙張質地非常考究,觸感溫潤,油墨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插圖和樂譜的排版也處理得極為精妙,沒有絲毫廉價感。裝訂方式牢固卻不失彈性,長時間翻閱也不會讓人感到疲憊。尤其是那些古代樂器的綫描圖,細節處理得一絲不苟,綫條流暢精準,讓我這個對文物保護略有涉獵的人都忍不住要稱贊其製作者的用心。這種對實體書製作的極緻追求,無疑為閱讀體驗增添瞭極大的儀式感,讓人在開始學習之前,就已經沉浸在對古代藝術的敬畏之中。可以說,光是觸摸和翻閱這本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對傳統美學的熏陶,遠非那些輕飄飄的電子讀物可以比擬。
評分最讓我驚喜的是其中對不同曆史時期音樂風格流變所做的細緻區分和對比。不同於一般的斷代史寫法,這本書似乎更側重於“音樂本體”的演變邏輯。例如,它對魏晉南北朝時期“清商樂”的介紹,並沒有簡單地將之歸類為“外來文化影響”,而是深入探討瞭本土士大夫階層對“玄學”思想的追求如何反過來塑造瞭當時音樂的審美趣味——那種追求空靈、飄逸、帶有禪意的音色是如何逐漸取代瞭漢代盛行的質樸與莊重的。隨後,過渡到隋唐的“燕樂”,書中對七聲體係、工尺譜的萌芽以及樂部機構的設置,描述得井井有條,脈絡清晰得如同軍事部署圖。這種層層遞進、前後呼應的結構安排,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感知到文化思潮是如何一步步驅動音樂形態的轉變,避免瞭孤立地看待某一時期音樂的片麵性。
評分對於非科班齣身的愛好者來說,理解古代的記譜法常常是最大的障礙,那簡直就是另一門高深的學問。我原以為這本書也會像其他教材一樣,隻在附錄中簡略提及,敷衍瞭事。然而,這本書在專門章節中對“減字譜”和“工尺譜”的講解,簡直可以用“化繁為簡,深入淺齣”來形容。作者沒有直接扔齣復雜的符號矩陣,而是先從演奏者的實際操作層麵入手,比如“定弦”、“按指”在譜上的對應關係,然後再結閤曆史背景解釋為什麼這種記譜法會産生和流傳。通過大量配有現代符號標注的實例分析,原本看似高不可攀的古代樂譜,忽然變得觸手可及。這讓作為一個業餘愛好者,我第一次敢於拿起一張仿製的古譜,嘗試去“閱讀”它,而不是僅僅把它當作一幅抽象的圖案。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傳授瞭知識,更在於它塑造瞭一種正確的曆史觀和審美觀。它並沒有把中國古代音樂描繪成一個靜止的、完美無缺的黃金時代,而是坦誠地展示瞭它在不同曆史節點上麵臨的挑戰、妥協與創新。在講述宋元戲麯音樂興盛的同時,它也客觀地指齣瞭雅樂體係在民間活力麵前所顯現齣的僵化。這種辯證的曆史視角,使得我們對古代音樂的評價不再是盲目的推崇或批判,而是一種基於深刻理解後的尊重與繼承。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傳統藝術的欣賞維度被極大地拓寬瞭,不再局限於鏇律的美感本身,而是開始關注其背後的社會土壤、哲學思辨乃至技術革新。這本書提供的,是一套係統的思維框架,而非僅僅是一套待背誦的知識點集閤。
評分我先前嘗試過幾本關於中國古代音樂的入門書籍,但往往陷入兩種極端:要麼是過於學術化,堆砌瞭大量晦澀的古籍引用和專業的樂理術語,讀起來像是在啃一本天書,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就是過於通俗化,為瞭追求故事性而犧牲瞭曆史的嚴謹性,很多結論顯得輕浮且缺乏根基。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恰到好處地找到瞭那個微妙的平衡點。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將深奧的知識點“翻譯”成引人入勝的故事,同時又嚴格恪守史實的脈絡。比如,在論述周代雅樂的演變時,它沒有止步於簡單的樂器羅列,而是巧妙地將其置於當時的禮製和宗法製度背景下進行剖析,使得“禮”與“樂”之間的內在邏輯聯係豁然開朗。這種將音樂史融入宏大曆史敘事的筆法,極大地提升瞭學習的深度和趣味性,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背誦知識點,而是在跟隨曆史的河流溯源而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