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
定价:30.00元
作者:吴学宏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655193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三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 共收录了96篇论文、简报和摘要。涉及植物病原菌物、病毒、原核生物、线虫及其所知病害, 包括病原鉴定和检测、病原-寄主植物互作、病害流行及预测、抗病性与抗病育种、生物防治等方面。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翻阅这本植物病理学研究的集结之作,仿佛置身于一个生机勃勃却又危机四伏的植物世界,而这本书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们揭示了这个世界运作的内在规律。作者在回顾植物病理学经典理论时,着重强调了科学研究的迭代性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例如,对于一些曾经被广泛接受的致病机理假说,书中会通过引入新的实验证据和研究方法,来展现这些理论是如何被修正、完善乃至被颠覆的。这种对学术发展过程的真实呈现,对于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非常有益。书中对不同病原菌(如细菌、真菌、病毒)侵染植物的具体方式和由此引发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从微观的细胞结构破坏,到宏观的生长发育异常,都描绘得十分生动。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土壤质量等,对植物病害发生和流行规律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植物病理学研究并非孤立于自然环境之外,而是与整个生态系统息息相关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为专业研究者提供前沿信息,也能为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大众,提供一个深入理解植物健康挑战的窗口,并思考我们作为人类,如何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保障植物的健康,从而保障我们的生存。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业科学发展的业余爱好者,我最近读到了一本关于植物病理学研究的著作,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理论与生动的植物生命活动相结合,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对植物抗病性遗传机制的阐述,尤其吸引了我。作者不仅仅介绍了抗病基因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剖析了这些基因是如何在植物体内发挥作用的,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病原体所“攻克”的,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军备竞赛”。书中还探讨了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来筛选和培育高抗病性品种的策略,这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能够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此外,书中关于植物病害流行规律的研究,也让我对病害的传播方式、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书中对于病原菌孢子传播的机制,以及环境条件如何影响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都有详细的介绍。这种对宏观规律的把握,对于农业生产中的病害预防和管理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植物健康世界的大门,让我认识到植物病理学研究的严谨性、重要性,以及它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让我看到了科学家们如何以严谨的态度,探索植物生命的奥秘,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最近读完一本关于植物病理学领域的学术专著,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也激发了我不少思考。这本书在宏观层面描绘了整个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图景,从基础理论的演进到前沿技术应用的探讨,都展现了扎实的研究功底和深刻的洞察力。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代表性理论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后世研究的深远影响。例如,关于病原菌致病机理的早期研究,虽然在技术手段上相对简陋,但其提出的概念和假说,至今仍是理解更复杂病原菌-植物互作关系的基础。书中对现代分子病理学在揭示基因层面互作、信号转导途径等方面的贡献,更是给予了详尽的阐述,让人能清晰地看到学科发展的逻辑和力量。我个人一直对植物免疫的分子基础很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既有对经典研究的总结,也有对最新研究进展的介绍,特别是关于抗病基因的功能解析和育种应用,让我对如何利用基因技术来提高作物抗病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整本书的结构安排合理,逻辑清晰,语言严谨而不失可读性,对于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读物,它能帮助我们快速建立起对整个学科领域的认知框架,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指引。
评分近期有机会拜读了一本关于植物病理学领域前沿动态的著作,其专业性和深度令人印象深刻。书中对于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复杂互作关系的解析,提供了非常系统化的视角。作者不仅仅列举了各种病害现象,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探究了这些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生物学机制。例如,在描述植物如何感知病原体时,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学证据,详细介绍了植物体内各种模式识别受体(PRRs)和效应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激活的信号转导通路。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清晰地理解,植物并非被动地遭受攻击,而是能够主动识别、防御,甚至诱导自身产生更强的抗性。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病原体的致病策略,如细菌分泌的效应因子如何干扰植物细胞功能,真菌如何穿透植物组织,病毒如何利用植物细胞的复制机制等,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种对病原体“策略”的剖析,也反之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制定防治措施。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植物免疫系统,以及植物如何应对病原体挑战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它不仅涵盖了基础理论,也触及了应用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决植物病害问题的坚实基础。
评分作为一名对农业科技发展抱有高度关注的普通读者,我最近有幸接触到一本深入探讨植物病理学研究的著作,其内容之丰富、视角之广阔,着实令人赞叹。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当前植物病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更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的预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科学问题时,能够将其化繁为简,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实际的案例来解释抽象的概念,这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植物病理学研究的魅力。例如,书中对于植物如何识别病原体,以及启动免疫反应的机制的描述,就非常精彩,它将植物这个看似被动的生命体,描绘成了一个拥有精妙防御系统、时刻警惕入侵者的“战士”。此外,书中对新兴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植物病害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如何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新的可能。作者还特别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指出植物病理学与其他学科,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甚至人工智能的融合,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农业科技的无限遐想,以及对科学家们默默耕耘、守护粮食安全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