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鹰击不列颠 | 作者 | 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 |
| 定价 | 26.00元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 ISBN | 9787113216818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1940年7月至10月,英国和德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在空中进行的战役——不列颠之战。这场人类大规模空袭与防空作战,印证了社黑的“制空权”理论。而雷达技术、电子对抗技术和密码破译技术等新技术的大量运用,为这次战役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本书通过恢弘壮阔的场面描写,细腻深刻的内心独白,独特鲜活的人物个性,还原了冷酷的战争真相,揭露了人物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
| 作者简介 | |
| 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 |
| 目录 | |
| 章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欧洲西部大陆像往常一样充满明媚欢乐的春意,到处是葱郁的草地和盛开的鲜花。突然,一场可怕的暴风雨猛烈侵袭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大地,猝不及防的灾难打碎了西欧人民宁静的生活…… “镰割”计划 / 11 NO.2闪电战 / 13 NO.3跨越“马奇诺” / 16 NO.4逃离敦刻尔克 / 18 第二章 不列颠拒绝和谈 当德军完成了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及卢森堡的进攻作战以后,德军总参谋部并没有直接进攻英国的通盘计划…… “不要行动” / 24 NO.2挥舞橄榄枝 / 30 NO.3 “不,决不” / 32 NO.4 “海狮”计划 / 34 第三章 英伦三岛积极备战 对于英国来说,1940年的夏天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夏天,在整个炎热的夏季,誓死抵抗、保卫家园的战斗气氛,笼罩着这个近1,000年未遭侵略的古老帝国…… 英伦三岛总动员 / 42 NO.2整军备战 / 47 NO.3“弩炮”计划 / 50 第四章 利剑争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双方的架式拉开,一场生死决斗即将开始时,双方的兵器优劣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终的结果…… 英德军力对比 / 54 NO.2雷达系统 / 60 NO.3顽强的英国人 / 62 第五章 七月海峡志未酬 事实上,德国在6月初就以一小部分兵力开始了对英国的试探性轰炸……但英国空军的顽强抵抗使“海狮”计划尚未付诸实施即遭到挫折…… “轻松战斗” / 66 NO.2空中格斗 / 73 NO.3交手后的反思 / 77 第六章 鹰袭失败瞒戈林 希特勒命令德国空军“尽可能快地消灭敌人的空军”。并建议可以在8月5日开始行动,具体日期让戈林和他的将军们根据情况自行决定。后确定为8月13日上午开始行动…… “鹰袭”计划 / 86 NO.2奇袭雷达站 / 88 NO.3 “鹰日”行动 / 94 第七章 黑色星期四 8月15日,英吉利海峡天气晴朗温和,海面上撒布着一层薄雾,北海上空碧空如洗。这是夏日里难得的一个好天气,也是空军出动的好时机…… “黑色星期四” / 100 NO.2英国人的胆艺 / 106 NO.3夜袭利物浦 / 110 第八章 伦敦空战陷阱 9月初,柏林的空军部颁布了夺取英格兰南部空中优势的后阶段计划…… 误打误撞袭伦敦 / 114 NO.2轰炸柏林 / 120 NO.3伦敦空袭 / 122 NO.4 “黑潭战线” / 130 第九章 历史铭记的一天 在英国,每年的9月15日都是作为“不列颠战役日”来进行庆祝的…… “一场大的战斗”/ 183 NO.2气馁的行动 / 140 NO.3德国的忧虑 / 149 NO.4 “月光奏鸣曲” / 151 第十章技术优势真英雄 在1940年不列颠之战打响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否认它是人类战争史上科技含量高的一次战役…… “超级机密” / 156 NO.2不倒的伦敦人 / 163 NO.3后的轰炸 / 168 NO.4原始电子战 / 177 第十一章 制空权决定一切 不列颠空战廓清了战前空军理论的许多问题,夺取制空权就是胜利,意大利军官杜黑曾经预言:“制空权决定一切”…… 德军的失败 / 182 No.2英军的胜利 / 186 |
| 编辑推荐 | |
| 1940年夏天,横扫西欧、志得意满的希特勒,妄图对放弃和谈的英伦三岛发动打击。面对德军的咄咄逼人之势,刚刚经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军疲惫之师,将如何抵挡德国人的进攻?而两个月内一举战胜六七个国家的,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德国空军,又将采取怎样的攻势?雷达技术、电子对抗技术以及密码破译技术,又是怎样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 |
| 文摘 | |
| |
| 序言 | |
作为一名军事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其专业性和对战术细节的还原度。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是顶级的,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战术机动、武器系统的性能对比,甚至连不同型号飞机的气动特性都有所涉及。但最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让这些硬核内容压垮叙事,他成功地将技术性描述融入到情节推进中,使得即便是对军事术语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大致领会到战略层面的博弈。比如,对侦察、情报分析和指挥决策链条的剖析,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让人仿佛置身于作战指挥室,亲历决策的艰难。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是如何做到的”的深度解读。读完后,我对现代战争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实践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自己上了一堂高强度的专业课程,但过程却充满了阅读的乐趣。
评分这本厚重的史书,甫一翻开,便扑面而来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仿佛能透过泛黄的纸页,触摸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的脉搏。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命运的交织,拿捏得恰到好处。我尤其欣赏他对战场上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的捕捉,那些紧张到令人窒息的对峙,那些英雄主义与人性挣扎的交锋,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在脑海中重构那些历史场景,那份沉浸感是许多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事件,更像是在引领读者进行一场身临其境的时光旅行,去感受那份深植于民族精神中的坚韧与不屈。那些详实的背景资料和对各国战略意图的深度剖析,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对那个时期的国际格局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这绝非一本可以走马观花阅读的书,它需要专注,也值得反复咀嚼,每一次重读,或许都能从中咂摸出新的滋味。
评分这本书的文风变化多端,这一点非常吸引我。有时候,它的笔调庄重肃穆,如同古典悲剧的序幕,带着对逝去生命的敬畏;而有时候,它又变得极其生动和富有画面感,充满了行动的张力。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阶段的叙事时,会刻意调整自己的用词和句子结构,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避免了长篇历史著作常见的单调乏味。比如,在描述后方民众的坚守时,语言会变得更加抒情和富有诗意,充满了对家园和信念的赞美;但在描述关键的攻防战时,语言则变得简短、有力,充满了军事术语的精准性。这种风格上的灵活切换,确保了即使是长达数十万字的篇幅,读者的注意力也能被牢牢抓住,让人欲罢不能地想要知道下一个转折点会带来怎样的描写和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远超一般的历史读物,它更像是一部关于“韧性”的人性史诗。我本以为会读到很多教科书式的陈词滥调,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非常擅长挖掘那些“沉默的大多数”的声音。那些普通士兵、后方工厂里的工人、乃至在轰炸中挣扎求生的平民,他们的视角被巧妙地穿插在宏大的军事部署之间。这种平视的视角,让历史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血与汗的味道。我常常被那些细小的、充满人情味的片段所打动——比如一封写给家人的未寄出的信,或者某个午后短暂的宁静。这些侧面描写,极大地丰富了主题的层次感,使得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得以并存。它让人在为英雄的壮举喝彩的同时,也为那些无声的牺牲而默哀,这种情感上的共振,是阅读体验中最宝贵的部分。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像极了一部精心剪辑的战争电影,高潮迭起,张弛有度。开头部分略显学术化,堆砌了大量的地理和社会背景信息,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有些许不耐烦,觉得铺垫过长。然而,一旦进入到核心冲突地带,那种磅礴的气势便瞬间爆发了。作者似乎有着一种魔力,能将冰冷的军事数据转化为富有情感张力的画面。比如,他对某次关键空战的描述,那种对飞行员心理状态的刻画,那种对技术细节的精准把握,读起来酣畅淋漓。它让我开始思考,在极端压力下,人类的潜能究竟能被激发到何种程度。虽然篇幅巨大,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线叙事结构,让故事线索清晰不乱,即使涉及多国、多战场的复杂局面,也能让人清晰地把握住事件的主干。我甚至能感觉到,作者对史料的考证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每一个细节似乎都有据可查,这无疑为全书增添了无可辩驳的权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