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上下册)
定价:149.80元
作者: 戴维M.格兰茨, 乔纳森M.豪斯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68139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全方位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历史记述。
内容提要
德国人进攻斯大林格勒,*初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军侧翼,但面对斯大林“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这场进攻戏剧性地陷入停滞。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顽强防御引发了一场巷战,德军对此毫无准备,结果丧失了他们特有的机动性、压倒性炮火和空中支援,并导致了*终的崩溃。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一书延续了戴维?格兰茨、乔纳森?豪斯对东线这场*代表性的战役和希特勒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部叙述的是德国军队进抵斯大林格勒城下,而本部的重点则是导致这座城市沦为废墟的激烈战斗。
过去对这场战役的叙述依靠的是苏联方面的军事回忆录,由于相关错误和保密原因,这些著作不甚准确。而格兰茨和豪斯研究了过去从未有人使用过的资料,包括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的档案和苏联第62集团军、德国第6集团军的记录,从而为这场殊死战役提供了前所未见的细节和全新诠释。这些资料使两位作者得以重现逐时、逐街甚至逐楼的战斗,揭示出苏联守军如何在整座城市里设立起歼敌区并反复伏击德军先头部队。
两位作者还将对这些战斗的描述与希特勒、斯大林、双方的*统帅部和战地将领所做的决定以及东线较大的战事加以结合。他们在书中表明,德军的实力远较想象的为弱,消耗战造成的损失迫使德国人投入更少、更缺乏经验的士兵,以弥补先前的损失,并在一条不断延伸的后勤补给线上实施作战。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以一部宏大战争著作的叙事力写就,取代了先前所有相关著作,与重点描述红军反攻行动的第三部一同构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核心。
目录
作者介绍
戴维·M. 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 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 豪斯
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但正是在这种挑战中,我找到了巨大的满足感。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专注度和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不然那些密集的军事术语和复杂的战役部署,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然而,一旦你适应了作者的节奏,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分析就会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参战方观点时的那种平衡感和克制,他们似乎努力想站在一个更宏观、更客观的上帝视角去审视这场人类的浩劫。书中那些对战略决策的剖析,简直就是一堂生动的军事哲学课。每一次重大的转折点,都伴随着详尽的推演和对各种可能性后果的评估,让人不得不佩服历史研究者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它让你明白,历史的走向往往并非偶然,而是无数理性与非理性选择交织的结果。
评分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纸张和装帧的重量,更是历史的厚重感。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令人叹服,他们似乎有着一种魔力,能将那些遥远而宏大的战争场景,描绘得如同就发生在眼前一般。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那个时代独有的硝烟和肃杀之气。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拉回到那个严酷的战场,感受着士兵们在极度恶劣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挣扎。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无论是部队的调动、后勤的补给,还是普通士兵的内心波动,都被描摹得丝丝入扣。它不像某些历史书那样干巴巴地堆砌事实,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戏剧张力。读完一部分,总需要停下来,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肺里的“战场空气”排出,然后才能继续沉浸下去。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份历史资料,它更像是一次对人类意志极限的深度探访。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对我来说,是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奇妙结合。它的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即使面对极其复杂的军事部署,也能用相对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阐述,避免了冗长拖沓。然而,在描述关键性的时刻,比如决定性的突击或者惨烈的巷战时,作者的笔触又会变得极富画面感和冲击力,充满了史诗般的张力。我感觉自己像是坐在一个历史学家兼一流小说家的合作小组旁边,听他们讲述这个关于生存和毁灭的宏大故事。特别是在对指挥官们心理侧写的描绘上,我感到尤为震撼。那些高位者的压力、怀疑、以及偶尔闪现的果决,都被捕捉得入木三分。这本书读起来,绝不是轻松的消遣,它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需要全神贯注参与的智力探险。
评分如果说历史是镜子,那么这本书就是一面经过高度精炼和打磨的、足以映照出人类本性的镜子。我读到许多关于普通士兵的轶事和记录,这些片段虽然篇幅不大,却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宏大叙事背后的个体悲欢。饥饿、寒冷、对家人的思念,这些最基本的人性需求,在战争的碾压下显得如此脆弱又如此顽强。书中对后勤崩溃的描述,让我对现代战争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炮火固然可怕,但没有面包和弹药支撑的军队,其瓦解速度远超想象。作者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面,但他们处理残酷的方式是冷静的、审视的,而非煽情的。这种克制带来的震撼,比任何夸张的渲染都要来得深刻和持久,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会久久回味那种深入骨髓的冰冷与挣扎。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排版和资料呈现方式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那些穿插在文字中的地图和照片,不仅仅是装饰,它们是理解战局的必备钥匙。每一次提到某个地名或者某个战术机动,你只需要抬眼看一眼旁边的示意图,整个局势便豁然开朗。这种图文并茂的处理,对于理解空间战争至关重要,避免了纯文字描述可能带来的空间迷失感。看得出编辑团队也下了大功夫,确保了这些辅助材料的准确性和清晰度。这种严谨的制作态度,使得整本书的专业度得到了极大的保证。它不仅仅是一本可以“读”的书,更是一本可以“研究”和“参考”的工具书,对于任何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它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