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决胜斯大林格勒 | 作者 | 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 |
| 定价 | 26.00元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 ISBN | 9787113217105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真实再现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全过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无与伦比的空前大会战,其规模之宏大、战果之辉煌,超过了迄今为止历史上所有的会战。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不仅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性转折的主要标志,苏军从此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 |
| 作者简介 | |
| 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 |
| 目录 | |
| 章 希特勒打的如意算盘 在腊斯登堡附近的一片森林里,坐落着一座宽大、豪华的别墅,这是德国元首的战时大本营,代号“狼穴”。希特勒对在冰天雪地中的德军士兵下了“不准后撤”的死命令…… No.1?“狼穴”的气氛变得阴郁了 / 11 No.2?恐怖的冬天已经过去 / 14 No.3?“进攻是好的防御” / 16 第二章 拉启大战的序幕 1942年春夏之交,希特勒的愿望就是和斯大林在战场南翼决战,只要苏军敢打就行,正好一口把你吞了…… No.1?出师不利 / 22 No.2?拉开会战序幕 / 28 No.3?“俄国人全线崩溃了” / 32 No.4?第227号命令 / 41 第三章 燃烧的伏尔加河 希特勒高兴地说:“对,这是天赐良机。我要改变作战计划,把苏军主力歼灭在伏尔加河畔……” No.1?天赐良机 / 50 No.2?形式万分危急 / 55 No.3?丘吉尔的“火炬”计划 / 60 第四章 新一轮进攻计划 斯大林脸色忧郁,对匆匆赶来的朱可夫说:“情况很不好,德寇可能占领斯大林格勒,高加索的战局也不妙……” No.1?不能丢掉的城市 / 68 No.2?朱可夫大将 / 72 No.3?新任司令员崔可夫 / 76 第五章 浴血奋战 德军进到城来,乐得昏了头脑。个个都像醉汉似地从车上爬下来,狂呼怪叫,吹着口哨在人行道上蹦蹦跳跳…… No.1?德军进城了 / 84 No.2?同生死共患难 / 87 No.3?哈尔德被免除职务 / 95 第六章 破釜沉舟 这位狂妄的者太需要这一场胜利了,如果让第三帝国的旗帜插在这座以斯大林名字命名的城市,就等于向世人宣告他希特勒征服世界的计划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挡的…… No.1?燃烧的大火炉 / 100 No.2?度过危机 / 106 No.3?保卢斯心神不宁 / 112 第七章战役持续胶着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反攻,使德国将军们大吃一惊。他们感到这是一个不祥的预兆…… No.1?神秘的进攻计划 / 118 No.2?一封密信 / 123 No.3?决不离开伏尔加! / 127 第八章强弩之末 皮克尔特将军一走进指挥部就告诉曼施坦因元帅:“总司令官阁下,实不相瞒,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的情况,比您想像到的还要糟糕……” No.1?曼施坦因的顾虑 / 134 No.2?重返“狼穴” / 140 No.3?陷入包围圈 / 142 第九章难解重围 酝酿半个多月的“冬季风暴”作战终于打响了。连日来笼罩着“狼穴”的沮丧不安情绪一扫而空,大家纷纷赞扬元首英明决断…… No.1?推迟“土星”和“指环” / 150 No.2?“冬季风暴”作战 / 154 No.3?曼施坦因的末日 / 163 第十章元帅选择了投降 希特勒用一把德国军人梦寐以求的元帅节杖“”,用它来换取保卢斯的忠诚,因为历史上还没有一位德国陆军元帅投降过…… No.1 “指环”计划 / 172 No.2?负隅顽抗 / 177 No.3?大势已去 / 183 No.4?无意义的抵抗 / 188 |
| 编辑推荐 | |
| 狂妄自大的希特勒集中大量兵力让斯大林格勒整个城市硝烟弥漫,陷入一片火海,一度与莫斯科的联系中断,让苏联人民经历*可怕的战火考验。在这个被德军宣传为“命运之城”的争夺过程中,每天的胜负消息紧系着世界亿万人民的心。为什么强大的德军终究没有占领这座城市?面对德军优势兵力和强大陆空攻势的节节紧逼,经受了200多个日日夜夜战火洗礼的斯大林格勒,又是如何能骄傲地屹立在伏尔加河畔?······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对这类宏大叙事的历史作品总是抱有一种既期待又担忧的心态,期待的是能看到对复杂局面的深刻剖析,担忧的则是内容是否会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偏颇。然而,这本书在叙事上的节奏掌控力堪称一绝。它没有一上来就陷入繁琐的战役细节中,而是花费了相当的篇幅来铺陈战前双方的战略意图、高层决策的挣扎与权衡,以及普通士兵们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使得读者在理解后续激烈的巷战时,能够拥有一个坚实而多维度的背景认知。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剧作家,知道何时该拉近镜头聚焦于某个关键人物的眼神,何时又该拉远景展现整个战场上那种令人窒息的规模感。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军事分析变得引人入胜,每翻过一章,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幕会如何展开。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在处理历史人物群像时的那种克制与深入。它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塑造成脸谱化的善恶符号,而是试图去挖掘支撑他们做出那些决策的动机、恐惧与人性。比如对某些指挥官在极端压力下的心理描摹,那种既要服从命令又要顾及前线实际情况的矛盾心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进行资料收集时,绝不仅仅满足于官方战报,而是深入挖掘了大量的一手回忆录、私人信件,甚至是后世的访谈记录。这使得书中的人物不仅仅是历史名词,而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胜利或失败,都显得无比沉重和真实。这种对“人”的关注,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史研究,上升到了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探讨高度,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感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厚重而又不失历史感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年代。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清香,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我尤其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的选取恰到好处,行距也把握得非常到位,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书中的一些历史照片或者插图的选取,都显得非常精妙,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有些照片的冲击力简直让人屏息。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所下的苦功,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来说,太重要了。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从触感到视觉,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让人愿意一遍又一遍地去触摸和品味。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值得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这个电子阅读日益普及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考资料翔实程度令人赞叹。我特意查阅了它引用的脚注和末尾的参考文献列表,可以看出作者在构建其论点时,所下的功夫是何等深厚。它似乎融合了多国史料,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这一点对于研究如此重要的转折点战役来说至关重要。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引用这些复杂资料时,能够将其消化吸收,用一种清晰易懂的语言重新组织起来,而不是堆砌术语。即便是对于军事历史不太熟悉的普通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逻辑链条。这是一种高超的学术转化能力,使得这本书既能满足专业历史爱好者的求证需求,也能为初次接触该主题的读者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入门平台。可以说,它在可读性与严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价值,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冲突和历史进程的全新视角。它不仅仅是在复述一场战斗的经过,更像是在解剖一个巨大的历史“机器”是如何运转、如何因某个细微的故障而产生颠覆性的后果。它让我开始思考,在历史的某个关键节点上,如果某个决策者多了一分钟的犹豫,或者某个信使的速度慢了片刻,整个世界的走向可能会发生怎样微妙的偏离。这种对“偶然性”和“必然性”交织的哲学思考,贯穿于对战役细节的描绘之中。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大势所趋”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再宏伟的目标也需要无数个微小而精确的执行环节来支撑,而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懈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深沉的、令人敬畏的历史观照,让我对人类集体行动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