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铁血文库:012:012 | 作者 | 宋毅 |
| 定价 | 39.80元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38754629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三十年战争是近代早期的一场重大战争,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1618年,发生在捷克(旧称“波希米亚”)的“掷出窗外事件”标志着这场大战的正式爆发。传统上,人们把捷克阶段视为三十年战争的*阶段。《布拉格之冬——三十年战争前期的捷克战场》一文将与读者一起回顾这一阶段的风云动荡,用原始材料还原错综复杂的历史情境,剖析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公元659年(唐高宗显庆四年),大唐西部边陲烽烟四起,已近古稀之年的唐朝名将苏定方披挂上阵,于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翻越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两大世界屋脊,在青海孟达天池和中亚伊塞克湖先后击败吐蕃和葱岭诸国军队,征程直线距离超过6500公里。欲知详情,请观《征途一万三千里——苏定方在公元659年》。 *次世界大战时期,哈布斯堡王朝麾下的大洋利剑——奥匈帝国海军的战列舰编队,驰骋大洋、浴血疆场,为获得战争的*后胜利做出了的贡献。从成长到强大,从奋战到投降,奥匈战列舰的传奇经历,可谓动人心魄。这些曾经称霸一时的海上巨无霸,其巨舰、大炮的雄姿吸引了无数世人的眼球。若想深入了解一战时期这些大洋先锋的具体性能及其四处征战的铁血生涯,还请阅读和细品《哈布斯堡的大洋利剑——一战时奥匈帝国的海军战列舰》一文,以重温奥匈帝国海军战列舰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三十年战争是近代早期的一场重大战争,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1618年,发生在捷克(旧称“波希米亚”)的“掷出窗外事件”标志着这场大战的正式爆发。传统上,人们把捷克阶段视为三十年战争的*阶段。《布拉格之冬——三十年战争前期的捷克战场》一文将与读者一起回顾这一阶段的风云动荡,用原始材料还原错综复杂的历史情境,剖析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公元659年(唐高宗显庆四年),大唐西部边陲烽烟四起,已近古稀之年的唐朝名将苏定方披挂上阵,于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翻越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两大世界屋脊,在青海孟达天池和中亚伊塞克湖先后击败吐蕃和葱岭诸国军队,征程直线距离超过6500公里。欲知详情,请观《征途一万三千里——苏定方在公元659年》。 *次世界大战时期,哈布斯堡王朝麾下的大洋利剑——奥匈帝国海军的战列舰编队,驰骋大洋、浴血疆场,为获得战争的*后胜利做出了的贡献。从成长到强大,从奋战到投降,奥匈战列舰的传奇经历,可谓动人心魄。这些曾经称霸一时的海上巨无霸,其巨舰、大炮的雄姿吸引了无数世人的眼球。若想深入了解一战时期这些大洋先锋的具体性能及其四处征战的铁血生涯,还请阅读和细品《哈布斯堡的大洋利剑——一战时奥匈帝国的海军战列舰》一文,以重温奥匈帝国海军战列舰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公元前1世纪初的罗马共和国正处于鼎盛时期,骄傲的军团之鹰已经飞遍了整个地中海沿岸,当时罗马人目光所及之处已经看不到任何可能威胁到共和国的势力。但在共和国的内部却正酝酿着一场危机,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两大阶层为着争夺权力、土地、财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终爆发为毁灭性的内战。而苏拉,则趁机凭借个人的能力与幸运登上高位,踏上人生的*。精彩内容,还请看《半狮半狐的罗马枭雄——幸运的苏拉发迹史》。 |
| 作者简介 | |
| 宋毅,《铁血文库》系列MOOK主编,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上海作协会员,历史、军事作家,曾获《现代兵器》杂志2009 年度作者一等奖等荣誉。出版有《战争特典:隋唐英雄》《壬辰1592 :决战朝鲜》《祖先的铁拳:历代御外战争史》等多部畅销著作。 |
| 目录 | |
| 布拉格之冬——三十年战争前期的捷克战场 001 征途一万三千里——苏定方在公元659年 029 哈布斯堡的大洋利剑——一战时奥匈帝国的海军战列舰 051 半狮半狐的罗马枭雄——幸运的苏拉发迹史 093 |
| 编辑推荐 | |
| ◆ 强调文章的考究和精彩,深入挖掘每一个主题的特色,并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文字的趣味性,收入的作品优中择优,品质至上。 ◆奉行给读者带来细节、新意和趣味为原则,用精美的图文排编和优美的文字内容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历史、军事作家宋毅主编。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不得不承认,我对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感叹不已。它不像很多历史题材作品那样,沉溺于冗长、平铺直叙的背景介绍,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于电影蒙太奇的跳跃式推进。作者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艺术,每一个章节的开场都像是一声突如其来的号角,瞬间将读者的心绪拉入到某个特定场景的核心冲突之中。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对历史脉络的把握,但一旦跟上节奏,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在描写人物内心挣扎和关键决策时刻时,作者常常使用大量短促、精炼的句子,配合着极富冲击力的意象,使得情感的爆发力达到了极致。例如,在描述某位将领面临绝境时的内心独白,通篇几乎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完全是通过行动的停顿和环境的渲染来烘托出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感。这种高度凝练的笔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主动的探索欲,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必须主动去填补那些留白的、充满张力的部分,从而使得阅读体验变得异常立体和深刻。
评分这部作品在对历史人物群像的刻画上,展现出了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性。它没有将任何人脸谱化,无论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人物,都拥有其复杂且难以捉摸的多面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灰色地带”的着墨,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身不由己、做出违心选择的个体,他们的动机被剖析得淋漓尽致,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矛盾。比如,书中对几位次要角色的侧写,虽然篇幅不长,但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他们性格的精髓,他们的忠诚、他们的背叛、他们的软弱,都显得如此的真实可信,让人在读完之后仍久久不能忘怀。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超越了简单的历史事件记录,上升到了对生存哲学和道德困境的探讨。它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下,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承载着个体难以承受的重量。这种对“人”本身的关注,使得这部作品的厚度陡然增加,不再是冰冷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部关于生命与选择的宏大悲歌。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多变的,如同一个经验老到的交响乐指挥家在控制着乐章的起伏。时而,它会变得像一篇激昂的战地报道,充满了短促有力的排比句和充满力量感的动词,将冲突的激烈程度推至顶点;而转瞬之间,叙事又会回归到一种近乎古典的、沉静的散文笔调,用来描绘战争间隙的宁静或者人物内心的反思。这种风格的自由切换,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和张力,避免了因单一风格带来的审美疲劳。特别是对白的设计,更是功力深厚,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物,其用词习惯和语调差异被把握得极其精准,几乎不用作者特意标注,读者便能清晰地分辨出说话者的身份和立场。这种对语言细节的极致雕琢,无疑是区分优秀作品与普通作品的关键所在,它让整部作品在保持历史准确性的同时,达到了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堪称一部语言的盛宴。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汲取,不如说是一场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氛围的沉浸式体验。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奇特的能力,能够捕捉到那个时代独有的气味、声音和集体无意识状态。从市井小民的日常对话中透露出的对时局的忧虑,到高层会议室里弥漫着的剑拔弩张的政治气息,这些细节的铺陈,构建了一个无比逼真的世界模型。我时常会因为某个场景的描绘而停下来,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听到远处传来的喧哗声。这种高超的场景构建能力,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使得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被定格的画面,而是触手可及、充满生命力的动态过程。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描绘这些宏大场景时,并没有忘记关注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微小位置,这种自上而下、又由内而外的观察视角,为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提供了多维度的切入点,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构建史诗般叙事的功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拿在手里的那一刻起,我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厚重感,那种触感并非仅仅是纸张本身的重量,更像是历史沉淀下来的质感。封面选用的色调非常大胆,深沉的墨黑与偶尔跳跃出的暗红色调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肃杀而又充满张力的视觉效果,仿佛能从中窥见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侧影。字体排版也极其考究,标题字体的设计融入了某种硬朗的、带有几何切割感的线条,与“铁血”二字的主题完美契合,绝非市面上那些平庸的批量化设计可以比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讲究,虽然是厚实且略带纹理的纸张,但油墨的附着度极佳,使得文字边缘清晰锐利,阅读起来既不反光又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更令人称道的是,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插图的处理上,作者/编辑团队似乎花费了大量心血,那些黑白照片的对比度和细节还原度令人惊叹,仿佛穿越时空,直接目睹了历史事件的发生瞬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每一次翻阅都是对视觉和触觉的双重仪式。它散发出的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让读者在尚未进入内容之前,就已经对这部作品的严肃性和深度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