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河洮岷民俗志 |
| 作者 | 宁文忠,郝荣著 |
| 定价 | 98.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 ISBN | 9787503448966 |
| 出版日期 | 2014-09-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河洮岷民俗志》的主要内容包括:河洮岷民俗文化史概述、农业生产民俗、林业生产民俗、畜牧养殖民俗、副业生产民俗、狩猎生产民俗、村落民俗、家族民俗、岁时节日、消费生活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经济民俗等。 |
| 作者简介 | |
| 宁文忠,男,甘肃省卓尼县人,l964年l2月出生,1986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现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副教授,河洮岷民间文学研究所主任,甘肃省民俗学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及语言文化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先后在《民俗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民俗事象中的历史记忆》《从考古遗存看河洮岷古民俗的形成与演变》等论文多篇,主要著作有《历代咏洮诗选注》,参编教材《河州方言与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主持甘肃省教育厅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甘南藏区民间文艺探源》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院长基金项目《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甘肃河洮岷地区民俗事象研究》等课题。 |
| 目录 | |
| 导 言 河洮岷民俗文化史概述 节 河洮岷民俗文化渊源 第二节 河洮岷地区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河洮岷民族的构成 篇 生产民俗 章 农业生产民俗 节 生产方式方法 第二节 耕作方法 第三节 主要作物 第四节 农业生产用具 第五节 农业生产信仰和禁忌 第六节 农业谚语 第二章 林业生产民俗 节 用材树种 第二节 果树类 第三节 林木占有 第四节 林木储运 第五节 林木贩运商 第六节 林业生产用具 第七节 林业生产信仰与禁忌 第八节 林业生产谚语 第三章 畜牧养殖民俗 节 大的饲养 第二节 小家畜的饲养 第三节 其他养殖 第四节 牧业生产工具 第五节 牧业生产信仰和禁忌 第六节 牧业生产谚语 第四章 副业生产民俗 节 采 集 第二节 手工业生产 第三节 生活用具 第四节 行业生产谚语 第五节 行业生产信仰和禁忌 第五章 狩猎生产民俗 节 狩 猎 第二节 狩猎用具 第二篇 社会组织民俗 章 村落民俗 节 村落民俗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村落类型与称谓 第三节 村落结构和组织 第四节 村落的信仰与禁忌 第二章 家族民俗 节 家庭构成与家庭关系 第二节 家族 宗族 亲族 第三节 亲属称谓 第四节 家规与家法 第五节 家神与家祭 第三章 岁时节日 节 汉族传统节俗 第二节 少数民族节日 第四章 人生礼仪 节 婚礼习俗 第二节 生育习俗 第三节 丧葬习俗 第四节 人生礼仪的信仰与禁忌 第三篇 消费生活民俗 章 居住民俗 节 民居类型与建房习俗 第二节 多民族住宅信仰与禁忌 第二章 交通民俗 节 交通民俗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交通运输 第三节 交通信仰与禁忌 第三章 饮食民俗 节 河洮岷各民族饮食习惯 第二节 河洮岷地区常见食品 第三节 风味食品 第四节 采集食俗 第五节 饮食信仰与禁忌 第六节 饮酒习俗 第七节 饮茶习俗 第四章 服饰民俗 节 汉族传统服饰 第二节 回族传统服饰 第三节 东乡族传统服饰 第四节 保安族传统服饰 第五节 撒拉族传统服饰 第六节 藏族传统服饰 第七节 土族传统服饰 第八节 服饰信仰与禁忌 第五章 经济民俗 节 集市贸易 第二节 商幌广告 第三节 庙 会 第四节 民间经济组织 第四篇 精神民俗 章 民间信仰 节 宗 教 第二节 民间信仰 第三节 民间其他俗信 第二章 民间文艺 节 民间戏曲 第二节 民间音乐 第三节 曲艺杂技 第四节 民间工艺美术 第五节 民间文学 第六节 歇后语 惯用语 绕口令 谜语 歌谣 儿歌 第七节 民间舞蹈 第八节 游戏与竞技 附 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评价五: 《正版书籍 河洮岷民俗志》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别样的阅读体验。它并非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也不是那种深奥晦涩的学术专著,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悟。作者的笔调极为平实,却处处流露出他对河洮岷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他将那些看似琐碎的民间习俗,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述,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地方性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描写,那是一种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气息,让我感受到了最真实的地域特色。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河洮岷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它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有温度的记录,有情感的呈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解一个地方,不仅仅是看它的风景,更要走进它的人民,感受它的生活。它像一位真诚的朋友,带我走进了一个我从未到过,却又仿佛熟悉的地方,让我从中汲取到了力量和智慧。
评分评价二: 读罢《正版书籍 河洮岷民俗志》,我的脑海中久久回荡着那些生动的画面。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真实性与厚重感。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俯瞰,而是以一位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的观察者的身份,用最朴素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将河洮岷民俗的原貌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地方性节庆的描写,那些充满仪式感的活动,那些代代相传的歌谣,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比如,对于某些传统技艺的记录,作者的描述细致到了每一个步骤,让我仿佛能亲眼看到匠人们巧手生花,将平凡的材料变成精美的艺术品。这种深入骨髓的了解,是任何浮光掠影式的旅游攻略都无法比拟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并未回避一些在现代社会看来略显“落后”的习俗,而是以一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去呈现,让我反思现代文明的进步是否也伴随着某些宝贵传统的流失。这本书,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娓娓道来,诉说着属于这片土地的过去与现在。
评分评价三: 《正版书籍 河洮岷民俗志》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民间文化的窗口。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叙事相结合。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个人的观察、访谈与文献资料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河洮岷民俗体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尽阐述,那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戏曲、曲艺,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机。读到那些关于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的部分,我深深被其中蕴含的古老智慧和民族心理所打动。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消遣,更是古人与自然、与社会互动的深刻体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民间文化并非陈旧的遗物,而是活态的存在,它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如何在平凡中品味不凡。
评分评价一: 初见《正版书籍 河洮岷民俗志》,内心着实被这朴实无华的书名吸引。我一直对民间那些流传千古的故事、习俗有着浓厚的好奇心,总觉得它们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珍珠,蕴藏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片土地最深切的探求欲。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仿佛置身于一个鲜活的民俗画卷之中。作者笔下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饱含深情。他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记录着河洮岷地区那些或许已然淡出人们视野的传统。那些古老的婚丧嫁娶仪式,那些充满地域特色的节日庆典,那些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都被他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浓厚人情味,那种淳朴善良,那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即使我从未去过河洮岷,也能通过这本书,触摸到这片土地的脉搏,感受到它独特的生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民俗志,更是一部承载着文化记忆的史书,它让我看到了过去,也让我思考着当下。
评分评价四: 翻阅《正版书籍 河洮岷民俗志》,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文化现场。作者在本书中展现出的,是一种对地方文化遗产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书中所记录的民俗,涵盖了生活、生产、信仰等方方面面,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河洮岷地区社会生活图景。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每一个民俗项目时,都会追溯其历史渊源,探讨其社会功能,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这种严谨的研究方法,使得本书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极具可读性。特别引人入胜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地方性传说和民间故事的讲述,它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和伦理观念,读来既有意思,又有启迪。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的根基所在,也让我思考,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守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让我对“民俗”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旧俗”,而是鲜活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的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