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文化:科技卷

图说中国文化:科技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兴文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科技
  • 历史
  • 科普
  • 传统科技
  • 文化普及
  • 图文并茂
  • 中国科技史
  • 发明创造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6053870
商品编码:2974233725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图说中国文化:科技卷

定价:26.00元

售价:18.2元,便宜7.8元,折扣70

作者:王兴文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206053870

字数:

页码: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更是一个聪明智慧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领域里,敲钟问响,取得了丰硕成果。古代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医药学以及建筑、纺织、陶瓷、造船、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杰出成就,都曾经在世界上居于地位。历史是全息的,在科学技术昌明的中华大地上,必将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科技之花。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是先民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丰赡、弥足珍贵的宝藏,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汲来中国传统文化这渠活水,它可以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学习和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以收获”;“它能给懦弱者以坚强,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

目录


前言
001.华夏民族的科技发端
002.探索宇宙的先行者
003.青铜器之尊司母戊鼎
004.早的天文学著作《石氏星经》
005.小孔成像实验与《墨经》
006.中国早的百科全书《山海经》
007.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说
008.气势恢弘的地下宫殿秦始皇陵
009.古代农耕技术代田法和区种沬
010.测量天体、演示天象的浑天仪
011.《九章算术》成就古代数字体系
012.《伤寒杂病论》的中医科技成就
013.外科医学鼻祖华佗与《五禽戏》
014.尽唱农时节令的二十四节气歌
015.崛起于黄土高原的秦长城
016.祖冲之的圆周率和岁差历法
017.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裴秀
018.道教思想家陶弘景与炼丹化学
019.农学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020.地理学集大成之作《水经注》
021.中医制药专书《雷公炮炙论》
022.“天下名巧”马钧及机械制造
023.古代冶炼技术和鼓风技术
024.天文学家僧一行与子午线测量
025.陆羽和他的《茶经》
026.土木工程的里程碑赵州桥
027.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图说中国文化:科技卷》一书,旨在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梳理和展现中国数千年波澜壮阔的科技发展史。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也不是一份冷冰冰的技术参数表,而是试图以一种更生动、更具象的语言,让读者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 本书的撰写,并非简单地罗列古代发明创造,而是着力于挖掘这些技术背后蕴含的文化基因、哲学思想以及社会经济背景。它将科技的发展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宏大语境中进行审视,探讨技术创新如何与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相互影响,又如何服务于当时的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 第一部分:源远流长的智慧之光——古代科技的奠基与辉煌 这一部分,我们将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追溯中国科技的起源。从中国古代文明的曙光初现,到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再到秦汉帝国恢弘的工程建设,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智慧结晶。 天文历法:仰观俯察,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以其精密的观测和勤恳的记录,绘制出了一幅幅璀璨的星图。从记录星象、推算节气,到发明浑天仪、地动仪,都体现了古人对宇宙奥秘的深刻探索。本书将详细介绍《甘石星经》的精度,张衡在测量天文学上的贡献,以及中国农历如何巧妙地平衡阴阳,指导农业生产。我们还将探讨古代历法与占星术、阴阳五行学说的融合,以及这些天文学知识如何在祭祀、政治、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数学算术:九章算术,化繁为简。 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以《九章算术》为代表,奠定了东方数学的基础。本书将通过生动的图示,展现古代数学家如何运用算筹解决方程组、计算面积体积,以及“中国剩余定理”等经典问题的巧妙解答。我们将深入浅出地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实践应用,如测量距离、设计建筑等,并分析中国古代数学“重实用、轻抽象”的特点,以及它如何服务于国家治理、经济发展。 农学水利:耕织为本,兴修水利。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经济基础,而农学和水利技术的进步,更是支撑起庞大人口的温床。从《齐民要术》的农耕经验总结,到都江堰、郑国渠等宏伟的水利工程,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本书将重点介绍古代的播种、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以及古代的水车、提灌系统等发明。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技术如何提升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稳定,并分析古代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漕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与当地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的紧密联系。 冶金铸造:炉火纯青,巧夺天工。 中国在青铜器和铁器制造方面,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商周时期精美的青铜礼器,到战国时期锋利的铁制农具和兵器,都体现了高超的冶金技术。本书将剖析古代的选矿、炼铁、铸造工艺,介绍失蜡法、灌钢法等关键技术,并展示古代金属制品在军事、农业、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们将探究古代炼丹术与冶金术之间的渊源,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发展。 建筑营造:木石砖瓦,天地人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精巧的设计和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闻名于世。从雄伟的宫殿庙宇,到坚固的城墙关隘,再到精美的园林住宅,都凝聚了古代工匠的智慧。本书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如斗拱的巧妙运用,以及砖石结构、夯土技术的应用。我们将通过图解,展示古代建筑的测量、设计、施工过程,并分析风水学说、五行思想等文化因素如何渗透到建筑设计中,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造纸印刷:文化传承,知识普及。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本书将回顾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历史,介绍古代纸张的种类和制作工艺,以及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的演变过程。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技术如何极大地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第二部分:技术革新与社会变迁——中古时期的发展与演进 进入中古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变革,科技也随之不断发展,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医药养生:岐黄之术,济世救民。 中国古代医学体系博大精深,从《黄帝内经》的理论奠基,到《本草纲目》的集大成,再到针灸、推拿、草药等疗法的广泛应用,都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追求。本书将介绍古代的诊断方法、药物学成就,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案例。我们将探讨中医理论如何与哲学思想相结合,以及古代医学在传染病防治、养生保健方面的经验。 航海造船:扬帆远航,沟通世界。 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历史上曾一度领先世界。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到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在海洋探索方面的勇气和智慧。本书将详细介绍古代船舶的结构、制造材料,以及水密隔舱、尾舵等关键技术的创新。我们将回顾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中国航海技术对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火药兵器:威力初现,改变战争。 火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炼丹术的意外产物,却深刻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本书将追溯火药的起源,介绍其在炼丹、烟花、爆竹等方面的早期应用,以及后来在军事上的发展,如火铳、火箭、轰天雷等。我们将探讨火药技术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作用,以及其传播到西方后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 机械制造:巧思精工,机关无限。 中国古代在机械制造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水力机械、动力机械,到复杂的自动化装置,都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巧思。本书将介绍水力鼓风吹火,以及各种齿轮、连杆传动装置的应用,例如马钧的连弩、黄履等。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工匠在精细加工、机械联动方面的智慧,以及这些发明如何服务于农业、军事和民生。 第三部分:东西方的交汇与挑战——近代科技的萌芽与转型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中国科技也开始与西方世界产生更广泛的交汇,并面临着新的挑战。 科学的传入与本土化:西学东渐,为我所用。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带来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西方科学知识。本书将介绍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以及中国科学家如徐光启等如何学习、引进并尝试将西方科学与中国传统知识相结合。我们将探讨这一时期科学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中国传统科学观的冲击。 洋务运动的科技实践:师夷长技,图强自救。 晚清时期,面对内忧外患,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工业和生产技术。本书将详细介绍洋务派在建立近代军事工业、造船厂、电报局、矿务局等方面的努力,以及由此培养的技术人才。我们将分析洋务运动在科技引进、工业化启动方面的功绩与局限,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挑战:实业救国,砥砺前行。 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中国也涌现出一批民族资本家,致力于发展近代民族工业。本书将介绍早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如纺织、面粉、电力等,以及这些企业在引进技术、创新工艺方面所做的努力。我们将探讨民族工业在艰难环境下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如资金、技术、市场竞争等,以及它们在中国近代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的萌芽:新学堂的建立,人才的培养。 洋务运动也带动了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新式学堂的建立,开始系统地传授自然科学知识。本书将介绍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江南制造局附设的翻译馆等机构在科技教育方面所做的贡献,以及由此培养的第一批接受近代科学训练的知识分子。 结语:中华智慧,生生不息 《图说中国文化:科技卷》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对这些丰富详实的图文内容的阅读,深刻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独特魅力和世界性贡献,认识到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未停止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科技成就,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本书,将力求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让古老的科技智慧,重新焕发光彩,激发我们对科学精神的敬畏,以及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思。我们相信,对中国科技史的回顾,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翻开一本书,我都在寻找那种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产生共鸣的东西。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用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我并不是一个对科技非常了解的人,但这本书却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我带入其中。它没有枯燥的说教,也没有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精美的插画,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魅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古代的工艺美术的描写,比如陶瓷的烧制,丝绸的纺织,这些看似平凡的技艺,在书中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光彩,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阅读这本书,让我感觉就像是在与古人对话,与那些曾经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灵魂交流。它让我看到了科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与文化、艺术、哲学紧密相连,相互辉映的。这种整体性的视角,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科技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觉得,很多关于历史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难以接近;要么过于通俗化,又显得浅薄而缺乏深度。而这本书,却像是行走在两者之间的“黄金分割线”上,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展现了知识的趣味性,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书中对古代科技的描绘,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介绍层面,而是着重于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比如,在讲到古代的天文观测时,书中不仅展示了那些精密的仪器,更阐释了天文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的宗教、政治乃至哲学意义。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科技与当时社会方方面面的紧密联系,也理解了为何这些科技能够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孕育并发展壮大。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在描述某些技术突破时,并没有回避其中的艰辛和反复尝试,反而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展现了古代科学家和工匠们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精神。这让我感觉,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感受那种源远流长的智慧之光。

评分

对于我这种平时很少接触历史题材,尤其对科技类内容更是敬而远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意外的惊喜。它就像一位耐心且富有经验的导游,把我带进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精彩世界。我一直以为,科技的发展就是一件非常“现代”的事情,没想到在书中,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在这一领域的辉煌成就,而且展现的方式如此吸引人。书中对各种古代科技的介绍,都配有精美绝伦的插图和照片,那些古老的器物、复杂的装置,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让我不再需要费力去想象。比如,关于古代的农业技术,书中不仅仅展示了各种农具,还介绍了当时的灌溉系统和作物改良,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如何因地制宜,利用科技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够听到古人的辛勤劳作声,看到他们智慧的闪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技不仅仅是西方世界的专利,中国在很早的时期,就已经在科技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它让我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自豪感。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这些比较“软性”的领域,总觉得科技这块,似乎离我有点遥远,而且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让人望而生畏。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用一种极其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高冷”的科技知识,变得如同身边的寻常事物一般亲切。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发明创造的阐述,比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这些“四大发明”,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出来,而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它们在当时是如何被发明出来,又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甚至影响了世界进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发出“原来是这样!”的感叹。那些精美的插图,往往比枯燥的文字更能直观地展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场景,让人一目了然。而且,书中的叙述方式也非常灵活,时而像一位和蔼的长者,娓娓道来;时而又像一位充满激情的老师,点燃你探索的热情。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创造力,也让我对“科技”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改变世界的工具,更是文化基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给像我这样对历史和文化都充满了好奇,但又对枯燥的学术理论望而却步的读者一剂良药。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简洁而富有力量,仿佛在诉说着中国悠久而辉煌的科技发展史。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不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精心挑选的、极具时代感的插画和摄影作品,它们如同穿越时空的窗口,带领我一步步走进那些曾经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时刻。那些古代的工匠如何巧手地建造出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迹?那些古老的医术又是如何在没有现代设备的条件下,守护着生命的健康?书中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先贤们在探索未知时的专注与热情,那种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至今仍能激荡人心。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心灵的碰撞。它让我意识到,科技并非只是冰冷的机器和数据,而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一味地歌颂成就,而是以一种客观而深刻的视角,展现了科技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与曲折,这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真实可信,也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