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信号与系统(上册)(第3版)
:40.90元
售价:27.8元,便宜13.1元,折扣67
作者:郑君里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040315196
字数:
页码:432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信号与系统(上册)(第3版)》一、二版分别于1981年和2000年与读者见面。第三版与前两版之研究范围、结构层次大体相同,仍然是讨论确定经线性时不变系统传输与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从时域到变换域,从连续到离散,从输入输出描述到状态空间描述,以通信和控制工程作为主要应用背景,注重实例分析。第三版保持了前两版之特色:注重结合基本理论融人各类工程应用实例。新版对这些例子进行了修订和更新,使全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保留了第六章信号矢量空间分析的内容,并有适当修订与补充,从而突显《信号与系统(上册)(第3版)》与国内、外同类教材的重要区别;全书结构有较大灵活性,可适用于通信电子类和非通信电子类的多种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教学。全书共十二章,分两册装订,上、下册各六章,各章目与第二版基本一致。
章 绪论
n1.1 信号与系统
n1.2 信号的描述、分类和典型示例
n1.3 信号的运算
n1.4 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
n1.5 信号的分解
n1.6 系统模型及其分类
n1.7 线性时不变系统
n1.8 1TI系统分析方法、本书概貌
n习题
第二章 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n2.1 引言
n2.2 系统数学模型(微分方程)的建立
n2.3 用时域经典法求解微分方程
n2.4 起始点的跳变——从0-到0+状态的转换
n2.5 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
n2.6 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
n2.7 卷积
n2.8 卷积的性质
n2.9 利用卷积分析通信系统多径失真的消除方法
n2.10 用算子符号表示微分方程
n习题
第三章 傅里叶变换
n3.1 引言
n3.2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分析
n3.3 典型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n3.4 傅里叶变换
n3.5 典型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n3.6 冲激函数和阶跃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n3.7 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n3.8 卷积特性(卷积定理)
n3.9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n3.10 抽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n3.11 抽样定理
n3.12 雷达测距原理、雷达信号的频谱
n习题
第四章 拉普拉斯变换、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
n4.1 引言
n4.2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
n4.3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n4.4 拉普拉斯逆变换
n4.5 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电路、s域元件模型
n4.6 系统函数(网络函数)H(s)
n4.7 由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决定时域特性
n4.8 由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决定频响特性
n4.9 二阶谐振系统的s平面分析
n4.10 全通函数与小相移函数的零、极点分布
n4.11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n4.12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
n4.13 拉普拉斯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n习题
第五章 傅里叶变换应用于通信系统——滤波、调制与抽样
n5.1 引言
n5.2 利用系统函数H(jw)求响应
n5.3 无失真传输
n5.4 理想低通滤波器
n5.5 系统的物理可实现性、佩利一维纳准则
n5.6 利用希尔伯特变换研究系统函数的约束特性
n5.7 调制与解调
n5.8 带通滤波系统的运用
n5.9 从抽样信号恢复连续时间信号
n5.10 脉冲编码调制(PcM)
n5.11 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码速与带宽
n5.12 对当代电信网络的初步认识
n习题
第六章 信号的矢量空间分析
n6.1 引言
n6.2 信号矢量空间的基本概念
n6.3 信号的正交函数分解
n6.4 完备正交函数集、帕塞瓦尔定理
n6.5 沃尔什函数
n6.6 相关
n6.7 能量谱和功率谱
n6.8 信号通过线性系统的自相关函数、能量谱和功率谱分析
n6.9 匹配滤波器
n6.10 测不准(不定度)原理及其证明
n6.11 码分复用、码分多址(CDMA)通信
n习题
n附录一 卷积表
n附录二 常用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
n附录三 常用信号的傅里叶变换表
n习题答案
n索引
这本书的习题设计,说实话,难度梯度设置得非常精妙,但也非常“折磨人”。前几章的基础习题,主要是为了巩固基本概念和公式的熟练应用,做得很快,让人产生一种“我好像掌握了”的错觉。但当你翻到后面,尤其是关于非线性系统响应和随机信号处理(虽然这部分内容可能在下册或者需要更高阶知识点支撑,但此册末尾的引导也极具挑战性)的部分时,你会发现,真正考验思维深度的题目来了。这些题目往往不是公式代入就能解决的,它要求你将不同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有机地结合。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道关于理想低通滤波器的时间域响应分析题,它需要你同时用到卷积积分、理想滤波器的频谱特性以及误差函数的性质。做完这道题,我感觉像跑完了一场马拉松,筋疲力尽,但同时又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这种高质量的、需要深度思考的习题,才是区分一本优秀教材和平庸教材的关键所在,它确保了知识点真正内化成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讲究了,封面那种磨砂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我特意选了这本第三版,主要是听说相较于前几版,这次在傅里叶变换和Z变换的讲解上做了大量的优化和细化。果然,拿到手翻阅后,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理论脉络上的匠心。尤其是在讲解连续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信号的收敛性问题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先用非常直观的物理场景或者生活中的类比来建立初步认知,然后再逐步深入到数学推导。我记得有一次被卷积积分的定义搞得焦头烂额,换了好几本教材都没完全理解那种“叠加”和“翻转”的物理意义,直到看了这部分的内容,作者配上那个动态演示的图例(虽然是静态图,但想象空间很大),我才真正领悟到卷积是如何描述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响应过程的。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是如此细致的讲解,对于初学者来说,第一次接触可能还是会觉得信息密度有点高,建议配合网上的配套学习资源,或者找个学习小组一起攻克一些难啃的习题,这样效率会更高一些。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教材,光是翻阅的舒适度就能让人更有动力去啃那些硬核的知识点。
评分作为一本经过三次大改版的经典教材,其内容的更新速度和与时俱进的程度是令人赞叹的。第三版中,我在系统分析部分看到了对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些前瞻性介绍,比如在讲解线性时不变系统(LTI)时,作者非常自然地引入了现代系统论中的“输入-输出对”的观点,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动态系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相比老版本,第三版在对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之间的对应关系阐述上,也做了大量的优化和统一。它不再将两者视为两个孤立的学科分支,而是强调了采样定理是如何作为一座桥梁,将连续世界的物理现象完美地映射到数字处理的领域。这种宏观的视角,对于从事嵌入式系统或数字信号处理(DSP)的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它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所做的离散时间处理,其根源和约束条件,最终都来自于连续的物理世界。这种前后贯通、融会贯通的编排,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工程实践的深刻洞察。
评分我是在备考某个高级工程师资格认证的时候开始啃这本书的,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对教材的“效率”要求非常高。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为应试者量身定制的。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那些偏学术的、在实际工程中很少用到的拓展内容,而是把核心的频域分析、系统响应、以及滤波器设计这些“硬骨头”放在了最显著的位置,并且给出了大量的工程实例作为支撑。我特别喜欢它在“状态空间表示”这一章节的处理方式。很多教材把状态空间写得晦涩难懂,让人感觉它只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工具。但这本书巧妙地将状态空间与我们熟悉的传递函数联系起来,并重点强调了其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分析中的巨大优势。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判断题,如果只用Routh-Hurwitz判据来做会非常繁琐,而如果用状态空间矩阵的特征值来判断,则清晰明了。这本书正是帮我打通了这种不同分析方法的融会贯通,让我在考场上能迅速切换到最高效的解题模式。对于时间紧张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最精炼、最实用的知识提炼。
评分坦白说,第一次接触这个领域的教材,我差点就被劝退了。市面上很多信号与系统教材都过于偏向于理论的完美性和数学的严谨性,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高级的数学分析教材,很多重要的物理直觉和工程直觉在繁复的推导中迷失了。庆幸的是,这本第三版在“直观性”上做了非常大的努力。举个例子,在讲解傅里叶级数时,它不只是罗列了三角函数和复指数形式的公式,而是花了好大篇幅去讨论“信号的频谱是如何随谐波分量增多而‘逼近’原始方波或三角波的”这个过程,甚至配上了不同阶次谐波叠加后波形变化的示意图。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帮助我建立起了“时域到频域”转换的具象化理解。对我这种更偏向于信号处理应用而不是纯理论研究的学生来说,这种‘先理解概念,再学习工具’的编排顺序,简直是救命稻草。它让我不再觉得傅里叶分析是空中楼阁,而是切实能够用来分析和设计音频滤波器的有力武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