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据通信原理(第4版)
定价:45.0元
作者:毛京丽,董跃武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63543564
字数:548000
页码:
版次: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首先介绍了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然后对数据信号的基带传输、频带传输和数字数据传输这三种基本传输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接着分析了差错控制的基本理论及应用、几种数据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帧中继和ATM交换)及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继而介绍了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数字数据网(DDN)和ATM网的基本构成及应用,论述了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和下一代网络(NGN)。后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局域网、宽带IP城域网、路由器与Inter的路由选择协议等。全书共有7章:章概述,第2章数据信号的传输,第3章差错控制,第4章数据交换,第5章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第6章数据通信网,第7章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归纳总结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章后都附有本章重点内容小结和习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想系统梳理一下现代高速率传输系统中的物理层挑战,特别是针对高频段(如毫米波)或可见光通信等新兴领域。但这本书似乎完全避开了这些“时髦”的话题。它在信道衰落模型的讨论上,仍然停留在经典的瑞利和莱斯衰落模型,对于多径效应在超高频段的特性变化,以及如何利用大规模MIMO的波束赋形来对抗这些衰落,几乎没有提及。再看数据链路层,对CSMA/CD和令牌环的描述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这对于理解以太网早期的冲突解决机制固然重要,但对于现今主流的、基于软件控制的、高并发的交换网络来说,其指导意义非常有限。我期待看到关于拥塞控制算法的演进,例如TCP的BBR算法背后的延迟敏感原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经典的窗口控制机制上。这本书在基础原理的讲解上是扎实的,但这种扎实显得有些“固执”,未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使得学习者难以建立起从经典到现代通信范式的桥梁。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这本书在数学推导的严谨性上有所欠缺,或者说,它倾向于给出结论而非展示推导过程的精妙之处。例如,在讨论信噪比与误码率的关系时,很多关键的概率分布函数的推导被简化或省略,这使得读者在试图自己复现或拓展模型时感到困难。同时,书中对于“原理”的定义似乎过于侧重于模拟通信时代的概念。对于数字信号处理在现代通信中的核心地位,这本书的体现并不充分。例如,现代通信中大量依赖于高效的FFT算法进行调制解调,但书中对FFT的引入只是作为工具使用,并未深入探讨其在快速傅里叶变换与OFDM符号映射、解映射过程中的具体优化和时域/频域转换的精确对应关系。这导致我对通信系统的“黑箱”操作仍然抱有疑问,无法从更底层的信号处理角度理解为何某些系统性能会优于其他系统,这对于理解“原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缺失。
评分总体而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于平铺直叙,缺乏引人入胜的叙述技巧。它更像是一份技术文档的汇编,而非一本旨在激发思考的学术著作。例如,在解释信息论的基本概念时,作者的笔触显得非常谨慎,生怕出错,导致很多概念的阐释显得晦涩冗长,没有采用更直观的类比或工程实例来帮助读者消化这些抽象的概念。我个人更欣赏那些能够将复杂的物理现象用简洁的语言模型化的著作。这本书对于实践指导的缺失也令人遗憾,比如在讲解信道编码增益时,缺乏将理论误码率曲线与实际硬件实现的复杂度、功耗之间的权衡进行讨论。一本好的原理书,应该能让读者在理解“为什么能行”的同时,也知道“在什么条件下最优”以及“实现起来的代价几何”。这本书似乎只停留在了第一个层面,使得读者在尝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新的通信场景时,发现缺少了关键的工程化思维视角。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是抱着一丝丝的期待,希望能在其中找到那些关于现代网络架构和前沿加密技术的深入见解。然而,翻开目录,映入眼帘的更多是那些教科书式的、基础到不能再基础的理论,什么香农定理的推导,信道容量的极限计算,以及对各种调制解调方式的详尽描述。这些内容,说实话,在任何一本基础的电子信息工程教材里都能找到更清晰的图示和更丰富的应用背景。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光纤通信和卫星通信的章节,期望能看到最新的波分复用技术进展或者低轨星座的链路预算分析,结果却是对光纤损耗和卫星轨道的基本介绍,缺乏任何与当前行业热点接轨的深度分析。读到后面关于差错控制编码的部分,依然是经典的卷积码和分组码的循环冗余校验,没有提到LDPC或者极化码在5G乃至6G中的实际部署案例和性能优化策略。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在重温十年前甚至更早期的技术栈,对于一个期望了解“原理”如何支撑起当前复杂通信系统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内容深度实在难以令人满意,更像是为初次接触该领域的学生准备的入门读物,而不是一本能提供系统性、前瞻性原理指导的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略带陈旧的印象。封面设计朴实无华,内页的字体选择和间距也偏向于那种传统教材的风格,缺乏现代技术书籍应有的那种清晰的逻辑导图和富有冲击力的图示。我尝试去寻找一些关于软件定义网络(SDN)或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底层通信原理支撑,比如数据包在虚拟化环境下的转发延迟分析或者流表匹配的底层机制,但这些内容完全没有涉猎。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时域和频域波形图,虽然它们是理解数字调制的基石,但对于已经掌握了傅里叶变换和Z变换的读者而言,这些图示的重复出现显得有些冗余。尤其是一些关于多址接入技术的章节,对FDMA、TDMA、CDMA的阐述,完全停留在原理介绍层面,缺乏对OFDMA在LTE/5G中具体资源调度算法的深入剖析,比如载波聚合时如何协调不同子载波的功率分配,这一点上,这本书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提供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