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
定价:68.00元
作者:孙玉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1152083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讨论了应急通信的总体概念和应用分类,分析归纳了国际应急通信技术发展和标准研究的概况,讨论了应急通信系统的总体分类和设计原则,讨论了各类应急通信系统可能适用的技术体制和建设原则,提出了支持国家应急通信系统建设的技术性建议。
本书主要读者对象为:关心我国应急通信技术发展的相关人士,从事应急通信系统研究和设备研制的技术人员。
目录
一、应急概念讨论
二、应急通信总体概念讨论
三、美国应急通信概况
四、日本应急通信概况
五、欧洲应急通信概况
六、ITU-D关于应急通信应用管理的建议择要
七、ITU-R关于应急无线电通信标准的建议择要
八、ITU-T关于应急通信标准的建议择要
九、其他国际组织关于应急通信标准的研究进展
十、我国有关应急通信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关应急通信的摘要
十一、我国有关应急通信的政策
十二、应急通信系统总体分类讨论
十三、应急通信总体设计原则讨论
十四、国家国土监控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
十五、城市和地区联动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
十六、现场抢救指挥通信系统的总体框架推荐
十七、集群通信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
十八、对讲机通信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
十九、现场电视转播系统总体框架推荐
二十、应急通信现场技术支持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
二十一、现场群众自救和呼救通信总体框架讨论
二十二、应急通信设施的综合利用讨论
二十三、“美国应急通信白皮书”值得研究借鉴
二十四、应急通信系统与公用电信网络的关系
二十五、空间转信问题讨论
二十六、关于增强国家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建议
附录一 电信网络机理分类和通信网络应用分类概要
附录二 通信网络的网络对抗和网络防卫框架
附录三 美国应急通信白皮书概要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和专注度,它不是一本能让人轻松翻阅的书籍,更像是需要沉下心来反复推敲的智力挑战。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逻辑链条极长,一步都不能脱离前文的论证基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监管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平衡点时所展现出的深思熟虑。在应急通信领域,技术迭代速度远超政策制定速度,如何设计一个既能适应未来技术发展,又能确保当前合规和安全性的“总体框架”,是一个棘手的两难命题。书中提出的“敏捷监管沙盒”概念,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一个富有建设性的思路。这种超越纯技术范畴,深入到管理科学和政策制定的探讨,极大地拔高了本书的层次。虽然阅读门槛较高,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通信基础知识,但对于那些希望从根本上理解和重塑本领域底层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奠基性的参考资料。
评分从一个实战人员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对“冗余设计”哲学的重新定义。以往我们总是在谈论硬件的备份,而这本书则强调了“认知冗余”和“流程冗余”的重要性。作者通过详尽的数据对比,论证了在极端压力下,依赖单一技术路径的灾难性后果。书中关于“模块化、可插拔”应急通信单元的设计理念,尤其引人注目,它强调了快速部署和快速迭代的能力,而不是追求一个一成不变的“终极”系统。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最后一公里”数据回传的讨论,它非常务实地指出了现有蜂窝网络在偏远或地下环境下的天然缺陷,并提出了基于多种低功战术电台和卫星链路的混合接入方案的框架性建议。虽然书中没有给出具体的设备型号清单,但它对不同通信技术在特定环境下的优劣势的客观评估,为我们进行设备选型和预算规划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避免了盲目追逐热门技术的误区。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种期待,希望能找到一个清晰、可执行的路线图,指导我们如何快速搭建一套“万无一失”的应急通信系统。然而,这本书提供的远比一个简单的“路线图”要复杂和深刻得多。它更像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探讨了在资源极端受限和信息需求爆炸的应急环境中,什么是“最优”的通信策略。作者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应急响应模型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在技术选型背后的社会、政策和经济约束。书中对“框架”的解读,更多是关于管理和流程的框架,而非纯粹的技术架构。例如,关于频谱动态共享和优先级调度的章节,它没有过多纠缠于5G或未来网络的具体配置,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在法理和伦理层面确保关键通信的绝对优先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复杂系统去中心化协同时的那种克制和精准,避免了过度技术化带来的阅读障碍,使这本书对非技术背景的决策者也极具参考价值。它教会我,应急通信的成功,往往取决于流程的顺畅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技术只是支撑的骨架。
评分这本关于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的讨论,读完之后,我感觉它更像是一份行业现状的深度剖析报告,而不是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它巧妙地将技术演进的脉络与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在对现有通信基础设施在面对突发灾害时的脆弱性进行了非常现实和尖锐的剖析。书中对“框架”二字的理解非常到位,它没有陷入具体协议或硬件参数的泥潭,而是聚焦于顶层设计和系统互操作性的挑战。作者对跨部门、跨网络、跨时域的协同通信模式的探讨,展现出深厚的工程哲学功底。特别是关于异构网络融合和数据安全冗余部分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部分内容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基于过往几次重大事件的教训提炼出来的,逻辑严谨,论证有力,让我对未来构建更具韧性的通信体系有了全新的思考方向。不过,书中对于一些新兴技术,比如基于低轨卫星的应急通信应用潜力,虽然有所提及,但深度上似乎还略显保守,或许是考虑到当前技术的成熟度和成本效益的现实考量吧。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值得通信规划者和应急管理者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教科书式编排,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案例分析和概念辨析,层层递进地构建起一个宏大的应急通信概念体系。阅读过程如同解谜,每读完一章,都会有一个关键的认识被点亮。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信息熵增与控制”的讨论颇感兴趣。在灾难发生时,信息往往是混乱且过载的,如何用有限的通信能力去承载最高价值的信息流,是核心难题。书中对信息流的“压缩、筛选与分发”机制的探讨,极具前瞻性,它超越了单纯的带宽问题,触及到了信息科学的本质。此外,书中对“技术代际更迭中的兼容性挑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对于仍在维护老旧应急设备,同时又想接入最新技术的单位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般的指引。虽然全书的学术性略强,术语密度不低,但一旦代入实际工作场景去思考,那些晦涩的概念便立刻变得清晰起来,展现出极高的应用转化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