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京族哈节
定价:60.00元
售价:25.2元,便宜34.8元,折扣42
作者:吕俊彪,苏维芳著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304614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京族哈节又称“唱哈节”,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京族三岛。本书从“哈节:一个京族人尽情欢歌的节日”、“京族哈节的传说: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哈节仪式:人神共娱的文化展演”、“哈节的‘哈’与‘歌”’、“哈节的‘祭”’、“哈节传统的守望者”、“哈节与京族传统文化的现实表征”、“哈节与全球化时代的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章七个方面系统全面地为大众读者介绍了京族哈节这一民族传统节日。从神话传说到现实生活再到对未来传承的展望,从组成元素到表现程序、表现手法再到对京族生活的延伸,基本涵盖3'080节所涉及的民风民俗的方方面面。此外,书中所收的京族人在哈节中使用的“史歌”、“民歌”,以及“迎神”、“祭神”、“送神”时的唱词和祝(祭)文等,均为源自民间的手资料,作者对这些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无疑会为哈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直接的助力。
目录
章 哈节 :一个京族人民情欢歌的节 日
节 “哈”:京族社会的歌唱传统
第二节 汪洋里的船歌:京族人的哈节
第三节 “彻日狂欢”:哈节 里的京族人
第四节 “新兴”的庆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哈节 .
第二章 京族哈节 的传说: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
节 “京族三岛”的创世神话:镇海大王的故事
第二节 山与海的温情:歌仙与京族哈节 的由来
第三节 贫苦渔民的集体记忆:哈节 “日子”的“生成”
第四节 神话的现实:哈节 “来历”的一些当代“说法”
第三章 哈节 仪式:人神共娱的文化展演
节 魂兮归来:京族哈节 的迎神仪式
第二节 绵绵香火敬先人:京族哈节 的祭神仪式
第三节 同飨遗风:京族哈节 的“坐蒙”
第四节 开太平万世:京族哈节 的送神与新贺仪式
第五节 传统的当代表达:“哈节 开幕式”与民俗文化展演
……
第四章 哈节的哈与歌
第五章 哈节的“祭”
第六章 哈节传统的守望者
第七章 哈节与京族传统文化的现实表证
第八章 哈 节与全球化时代的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第一段) 最近读完一本关于“京族哈节”的图书,虽然我本身并非民族学研究者,但这本书的讲述方式让我对这一独特节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节日习俗的书,更像是带领读者走进京族人民生活的一次沉浸式体验。从节日的起源传说,到具体的祭祀仪式,再到贯穿始终的歌舞表演,每一个环节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哈节”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解读,那种对祖先的敬畏、对自然的感恩、以及对社区凝聚力的强调,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将那些可能稍显复杂的民俗过程,转化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热闹非凡、充满人文关怀的节日现场。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京族人民的口述历史,这些第一手的资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感染力,让我窥见了生活在海边的这个民族,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尽管我对某些专业的术语可能理解得不够透彻,但整体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跨越学术的门槛,将一种鲜活的民族文化,以一种温暖而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现给普通读者,让我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第二段) 说实话,初拿到这本名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京族哈节》的书籍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想着可能只是对某个节日的简单罗列。然而,阅读过程中的惊喜却接踵而至。作者们显然在史料搜集和实地考察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他们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哈节”的文化内涵,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比如,关于“哈节”与海岛渔业生产的紧密联系,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哈节”在内容和形式上所发生的微妙变化,都得到了详实的论证。书中对哈节期间的各项活动,从祭拜仪式中的每一项供品、每一个动作,到歌舞表演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舞步,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记录,并辅以大量的图片资料,这对于我这样一个视觉型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利。我甚至能够想象出,在月光下的海边,伴随着悠扬的芦笙声,人们载歌载舞的场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哈节”的窗口,更提供了一个思考文化传承机制的绝佳样本,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努力守护和发扬自己的独特文化印记。
评分(第三段)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京族哈节》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厚重”与“鲜活”并存。厚重,体现在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史料支撑。作者们对于“哈节”的源流、演变、以及其在京族社会结构中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其中,关于“哈节”作为一种社会契约和文化认同载体的论述,让我耳目一新,颠覆了我之前对节日仅仅是娱乐活动的浅显认知。鲜活,则体现在书中对节日现场感营造的成功。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视觉元素,作者们将一个抽象的文化符号,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京族人民在节日期间的衣食住行、情感交流的描绘,这些细节之处,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它让我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只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真正根植于人民群众生活之中的鲜活生命。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一个节日,更像是与一群可亲可敬的京族人民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坚韧不拔、乐观豁达的精神特质。
评分(第四段) 这是一本关于“哈节”的深度探索之作。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不仅仅满足于对节庆活动的介绍,而是试图剖析“哈节”背后的文化逻辑和人类学意义。作者们在书中呈现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包括对当地老人的访谈、对仪式现场的观察记录,以及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这些一手资料的运用,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尤为真实和可靠。书中对“哈节”的宗教性、社会性、娱乐性等多重功能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让我对这个节日的认识不再片面。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哈节”与其他民族节庆在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方面的探讨,这为理解中国西南地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复杂图景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书中对于“哈节”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如文化断层、商业化冲击等问题,也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并探讨了传承与创新的可能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对一种文化现象的记录,更是对其存续与发展的深层关切,引发了我对于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思考。
评分(第五段) 初读《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京族哈节》,我便被其独特的叙事魅力所吸引。不同于许多枯燥的学术专著,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亲切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京族人民独特的文化瑰宝——哈节。作者们似乎并不急于抛出大量的理论观点,而是循序渐进地引领读者进入哈节的世界。从节日的起源传说,到具体的习俗活动,再到与此相关的音乐、舞蹈、服饰等,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和人物访谈,它们让那些原本可能遥远的文化习俗,变得生动而有温度。我仿佛能听到海边吹来的风,闻到节日祭祀的香气,感受到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哈节”的一次客观记录,更是一种对生命、对自然、对族群情感的深情礼赞。它让我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载体。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坚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让我对中国西南这片土地上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