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江波著的《行家带你选琥珀蜜蜡》从历代琥珀 蜜蜡制品、琥珀蜜蜡的定义、特征、常见品种、产地 、价格、保养、市场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对消费者*关心的琥珀蜜蜡的真伪、优劣等问题做了 详细的叙述,对仿制品、相似品、优化品、没有石化 的天然柯巴树脂等的鉴定方法等都有讲解。力求令读 者读过此书后从新手变行家,真正领悟收藏,从收藏 中获益。
姚江波,全国**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获得者,副研究员,武汉大学博士学位(候选):199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博系,同年开始在河南三门峡博物馆、虢国墓地等从事文物研究工作。由于一线出土器物的多样性,其专业涉及瓷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等诸多领域。之后曾先后在郑州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韩国大佛大学、武汉大学学习,出版专著30多部,发表论文20余篇,同时在《人民日报》《中国文物报》《大公报》《江汉考古》《中州学刊》等报刊上发表专业类文章50余篇。接受河南电视台专访《中华古代瓷器鉴赏系列》100期,受到观众好评。长期从事博物馆的业务和保管工作,先后整理馆藏文物数万件。
第一章 赏琥珀蜜蜡
琥珀蜜蜡的概念
商周秦汉时期的琥珀蜜蜡
六朝隋唐辽金时期的琥珀蜜蜡
宋元明清时期的琥珀蜜蜡
民国及当代的琥珀蜜蜡
第二章 辨真伪
硬度辨伪
断口辨伪
产地辨伪
相对密度辨伪
折射率辨伪
油炸辨伪
染色辨伪
盐水试验
香韵辨伪
针烧辨伪
脆性辨伪
声音辨伪
牙咬法辨伪
绺裂辨伪
点燃辨伪
气泡辨伪
光泽辨伪
沸煮辨伪
透明度辨伪
静电辨伪
手感辨伪
紫外线辨伪
刀刮法辨伪
柯巴树脂
非洲老蜜蜡
第三章 知优劣
第一节 质地鉴定
纯净程度
精致程度
老蜡判定
新蜡判定
时代判定
品种判定
优化情况
产地判定
绺裂情况
出土位置
第二节 选择方法
断时代
辨真伪
评价值
第三节 成色、工艺鉴定
造型情况
老实说,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行家带你选琥珀蜜蜡》这本书时,我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设计。那种复古的色调,搭配上一块光泽温润的蜜蜡图片,瞬间就让我觉得它充满了故事感。我本身就对一些“老物件”情有独钟,也一直对琥珀蜜蜡这种充满了岁月痕迹的宝石充满了好奇。翻开这本书,我发现它并没有像市面上很多书籍那样,上来就讲什么“高深的理论”或者“复杂的化学成分”,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亲切的语言,来引导读者走进琥珀的世界。作者在书中对“包浆”的讲解,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详细解释了包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对于老蜜蜡的价值有多么重要。他指出,天然形成的包浆,通常是由于蜜蜡在长期的佩戴和接触中,与人体的油脂、汗液以及空气中的灰尘发生反应而形成的,它会赋予蜜蜡一种独特的温润光泽,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厚重。他甚至还提供了一些如何通过观察包浆来判断老蜜蜡真伪的技巧。这一点对我这个新手来说,实在是太实用了。我以前总是在纠结,一块老蜜蜡的包浆到底是不是真的,现在我有了更直观的判断依据。我还发现,这本书在讲解“孔道”时,也特别有学问。作者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用途的蜜蜡,其孔道的形状和大小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一些用于穿串的蜜蜡,其孔道会比较大,而一些用于制作吊坠的蜜蜡,其孔道则会比较小。他还提到了,一些手工制作的孔道,往往会带有一定的“磨损痕迹”,而一些机器制作的孔道,则会显得非常规整。这一点让我觉得,即使是像孔道这样的小细节,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另外,作者在书中对“瑕疵”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他并没有将所有的“瑕疵”都视为缺点,而是认为,一些天然形成的“瑕疵”,比如内部的纹理、气泡,甚至是微小的裂纹,反而能够证明蜜蜡的天然性,并且能够为蜜蜡增添独特的韵味。他甚至还提到了,一些收藏家会特意寻找带有特定“瑕疵”的蜜蜡,因为这些瑕疵能够赋予蜜蜡独特的个性和故事。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觉得,选购蜜蜡,不仅仅是在买一块好看的石头,更是在拥有一件充满故事的艺术品。
评分拿到这本《行家带你选琥珀蜜蜡》的时候,我其实带着点将信将疑的心态。毕竟,琥珀蜜蜡这个圈子水太深了,从前我对它的了解仅限于“贵”、“漂亮”,以及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颜色和名字。但朋友极力推荐,说这本书里讲得特别实在,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宣传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吸引了。没有上来就讲什么价值连城,什么极品难寻,而是从琥珀蜜蜡最根本的“前世今生”讲起,比如它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在地质变迁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然后又如何经过漫长的时间变成我们今天手中触手可及的宝石。作者在讲这些地质知识的时候,并没有用枯燥的科学术语,而是穿插了很多有趣的考古发现和地质学趣闻,让人感觉像是在听一个知识渊博的长者在讲故事,一点儿也不觉得乏味。更让我惊喜的是,他对于不同产地琥珀的讲解,并不是简单地列举产地名称,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产地蜜蜡的形成环境、地质特征,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最终影响了蜜蜡的颜色、质感、甚至内部包裹体。比如,他对波罗的海蜜蜡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老蜜蜡”这个概念上,而是详细介绍了波罗的海地区的地质构造,以及早期琥珀形成时期的气候条件,这让我对为什么波罗的海的蜜蜡会呈现出那样独特的质感和颜色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一直对一些色彩非常鲜艳,带有特殊荧光反应的蜜蜡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给了我非常具体的指导。作者用大量的图片配合讲解,展示了在特定光照下,不同蜜蜡的荧光表现,甚至还提到了某些荧光反应可能与内部的特定矿物质含量有关。这对于我这样希望能够“看懂”蜜蜡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教会的不是“记住某个颜色就是好”,而是“理解颜色形成的原理”,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看一本选购指南,更像是在学习一门关于自然的、关于时间的科学。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行家带你选琥珀蜜蜡》的初衷,更多的是想了解一下市面上所谓的“极品蜜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如何不被商家忽悠。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带来的远不止这些。作者在书中对“天然”和“优化”的界限划分,让我印象深刻。他没有简单地将所有经过处理的蜜蜡都斥为“假货”,而是非常理性地分析了不同处理方式的原理,以及它们对蜜蜡价值和美观度的影响。他举了大量的例子,比如烤色蜜蜡,虽然颜色看起来更讨喜,但其内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其“稀缺性”和“自然美”也会大打折扣。这一点让我很受启发,因为我之前总是听到一些极端的声音,要么说什么“非天然不买”,要么说什么“一点点处理也无所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他对于“价值”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并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价格表,而是告诉我,蜜蜡的价值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概念。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物理属性,他对“收藏价值”的解读也相当到位。他分析了哪些类型的蜜蜡更具有收藏潜力,比如一些具有特殊纹理、特殊颜色组合,或者是历史悠久的藏品。他还提到了“故事性”对于一件蜜蜡的价值提升有多重要,比如一件曾经属于某位名人的蜜蜡,或者是一件从某个重要遗址出土的蜜蜡,它的价值往往会远超其本身的材质。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蜜蜡保养的实用技巧。比如,如何避免蜜蜡在日常佩戴中受到损伤,如何清洁和抛光,以及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如何储存蜜蜡。这些细节虽然看似琐碎,但对于想要长久拥有和欣赏蜜蜡的人来说,却至关重要。我一直担心自己买来的蜜蜡会因为保养不当而失去光泽,这本书的讲解让我心里有了底,觉得保养蜜蜡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琥珀蜜蜡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收藏和购买决策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继续深入阅读《行家带你选琥珀蜜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干货”实在太多了,而且完全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姿态,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告诉你,作为普通消费者,应该如何去辨别和挑选。作者没有回避蜜蜡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陷阱”,比如人工处理、假冒伪劣等等,而是用非常直观的方式,甚至是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各种处理手法,比如烤色、压制、填充等等,并且详细解析了这些处理过的蜜蜡在外观、触感、甚至声音上和天然蜜蜡的差异。我尤其喜欢他讲解如何通过“眼观”来初步判断蜜蜡的部分,比如如何看光泽,如何观察纹理,如何注意气泡的形态等等。他并没有给出绝对的标准,而是强调要多看、多对比,培养自己的“手感”和“眼感”。这让我觉得,学习选购蜜蜡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多加练习,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心中的“行家”。他对“价值”的解读也非常独到,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某某蜜蜡多少钱一克”,而是从多个维度去分析,比如稀有度、颜色、净度、工艺、甚至历史文化价值。他特别强调了“共鸣”的重要性,就是说,当你看到一块蜜蜡,它触动了你的心弦,让你心甘情愿地去拥有它,那么它对于你来说,就是有价值的。这一点让我豁然开朗,因为我常常纠结于“这款蜜蜡值不值那个价”,而这本书让我明白,价值是多元的,而且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个人的情感连接。另外,他对老蜜蜡的讲解也特别有意思,他不仅仅是告诉你老蜜蜡的包浆、孔道、以及那种温润的质感,还结合了一些历史背景,比如不同时期老蜜蜡的流行款式,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中的意义。这让我在欣赏一块老蜜蜡时,除了欣赏它的美,还能感受到它背后承载的岁月痕迹和历史故事。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觉得,选购蜜蜡不再是一场盲目的赌博,而是一次充满乐趣的学习和探索过程。
评分当我翻开《行家带你选琥珀蜜蜡》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在各种珠宝展上,琳琅满目却又让人望而却步的琥珀蜜蜡。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只有少数“懂行人”才能进入的圈子,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只能是“看看热闹”而已。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作者用一种极其耐心且富有条理的方式,将一个复杂而神秘的领域,分解成了一个个容易理解的单元。他没有上来就教你如何辨别“极品”,而是从最基础的“什么是琥珀”、“什么是蜜蜡”开始讲起。他详细解释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在漫长的地质演变中,它所经历的各种变化,比如氧化、聚合等等,这些变化最终造就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五彩斑斓的蜜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流淌纹”的讲解。我之前一直觉得那些漂亮的纹理只是随随便便形成的,但作者却用科学的原理,解释了流淌纹是如何在琥珀凝固的过程中,受到岩浆流动、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他甚至还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流淌纹,并且指出了它们在判断蜜蜡真伪和价值上的意义。这一点让我觉得,作者真的是把“行家”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们。而且,他对“颜色”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他没有简单地说“什么颜色好,什么颜色不好”,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颜色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各自的美学价值。比如,他详细讲解了为什么有些蜜蜡会呈现出“白蜜”或“金珀”的质感,以及这些颜色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我还发现,这本书在介绍不同产地的蜜蜡时,不仅仅是列举了产地名称,还会结合当地的地质环境、气候特点,来解释为什么该产地的蜜蜡会有独特的风格。比如,他对缅甸蜜蜡的讲解,就提到了其独特的“蓝珀”和“绿珀”,以及它们形成背后的地质原因。这让我觉得,每一次的选购,都不只是在买一块石头,而是在购买一个产地的故事,一个地质的奇迹。
评分在我收到《行家带你选琥珀蜜蜡》这本书之前,我对琥珀蜜蜡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好看、值钱”的层面,对于它背后的文化、历史,以及具体的选购技巧,几乎是一无所知。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点一点地为我揭开了琥珀蜜蜡的神秘面纱。作者在书中对“文化价值”的阐述,让我眼前一亮。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琥珀蜜蜡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比如在古代,它被视为“太阳的眼泪”,或者是“龙的眼泪”,具有驱邪避灾、带来好运的寓意。他还提到了,在一些古老的文明中,琥珀被用来制作宗教仪式用品,或者是象征权力的器物。这让我觉得,一块好的蜜蜡,不仅仅是佩戴的饰品,更是一件承载着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艺术品。他对“历史价值”的解读也相当到位。他分享了一些关于古董蜜蜡的知识,比如不同时期蜜蜡的流行款式,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用途。他还提到了,一些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蜜蜡,比如曾经属于某位皇室成员,或者是参与过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蜜蜡,其价值往往会远远超过其本身的材质。我一直对那些带有“老蜜蜡”标签的物件充满好奇,总觉得它们身上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岁月沉淀感。这本书在讲解老蜜蜡时,不仅仅是提到了包浆、孔道、以及那种温润的质感,还结合了一些历史背景,比如不同时期老蜜蜡的流行款式,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中的意义。这让我觉得,我在欣赏一块老蜜蜡时,除了欣赏它的美,还能感受到它背后承载的岁月痕迹和历史故事。另外,作者在书中还分享了一些关于“琥珀疗愈”的民间传说和科学探讨。虽然他并没有鼓吹琥珀的神秘功效,但却用一种理性的方式,介绍了一些关于琥珀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积极影响的观点。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仅是停留在选购层面,更是延伸到了文化的、历史的,甚至是一些神秘的领域。
评分说实话,在这本书《行家带你选琥珀蜜蜡》之前,我对琥珀蜜蜡的认知,大多来自于网络上一些零散的信息,或者是朋友圈里那些“大师”的宣传。很多时候,信息来源碎片化,而且充满了商业推广的痕迹,让你很难辨别真伪,更别提什么深入的了解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琥珀蜜蜡世界的大门,而且这扇门不是随便一推就能进的,而是需要有“钥匙”的,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那把最关键的“钥匙”。作者在书中非常坦诚地分享了他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坑和误区。他用非常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如何从最基础的物理特性入手,来辨别蜜蜡的真伪。比如,他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盐水法”、“摩擦法”等简单易行的测试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并不是万能的,但却能帮助我们排除掉很多明显的仿制品,这对于新手来说,是非常实用的起点。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止步于这些基础方法,而是深入到了蜜蜡的内部结构,比如对流纹、纹理、气泡的细致分析。他用大量的插图和对比图,清晰地展示了天然蜜蜡的各种形态,以及人工处理过的蜜蜡可能出现的痕迹。我一直对那些带有“虫珀”、“植物珀”的蜜蜡非常着迷,总觉得它们是时间凝固的瞬间,充满了神秘感。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不仅讲解了如何判断包裹体是否是天然的,还分享了一些关于包裹体形成过程的科学解释,比如琥珀在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将当时的生物体“封存”其中的。他对不同包裹体(比如蚊子、蚂蚁、甚至植物叶片)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且还提到了不同产地在包裹体类型上的差异。这让我觉得,拥有一块虫珀,不仅仅是拥有一块美丽的石头,更是在拥有一段失落的远古记忆。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选购蜜蜡,不仅仅是看外观,更需要了解它的“内在”,了解它的“故事”,了解它形成的“原理”。
评分拿到《行家带你选琥珀蜜蜡》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挺纠结的。我一直对琥珀蜜蜡挺感兴趣的,但总是觉得这个领域太专业了,而且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让我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这本书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作者在书中对“荧光反应”的讲解,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蜜蜡在紫外线下会发出强烈的荧光,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强度的荧光分别代表着什么。他甚至还分析了不同产地的蜜蜡,其荧光反应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这一点对我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之前一直对荧光反应感到很困惑,不知道它是真的还是假的,现在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甚至还提到了一些利用荧光反应来鉴别蜜蜡真伪的技巧,比如观察荧光的颜色、均匀度,以及荧光是否会随着光照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点让我觉得,选购蜜蜡,不仅仅是靠眼睛看,更需要借助一些辅助的工具和方法。我还发现,这本书在讲解“硬度”时,也特别有学问。作者详细解释了琥珀的硬度,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测试来判断蜜蜡的硬度。他提到了,一些硬度较低的物质,比如塑料,在摩擦时会产生粉末,而真正的蜜蜡,则会产生细小的划痕。这一点对我这个新手来说,实在太有用了。我以前总是在纠结,一块蜜蜡的硬度到底够不够,现在我有了更直观的判断依据。另外,作者在书中对“声音”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他提到了,不同的蜜蜡,在轻轻敲击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比如,一些密度较高的蜜蜡,会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而一些密度较低的蜜蜡,则会发出比较沉闷的声音。他甚至还提到了一些关于“摔打法”的技巧,虽然他并不鼓励暴力测试,但却指出了,通过声音来辅助判断蜜蜡的真伪,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觉得,选购蜜蜡,不仅仅是在买一块好看的石头,更是在拥有一件充满科学原理的艺术品。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带有“金珀”、“血珀”等名字的琥珀蜜蜡心生向往,但总觉得它们价格不菲,而且真假难辨。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行家带你选琥珀蜜蜡》这本书,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却收获颇丰。作者在书中对“金珀”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他解释了金珀之所以呈现出那种独特的金色,是因为其内部含有大量的琥珀酸,以及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特定矿物质的影响。他还详细描述了不同光线下,金珀呈现出的微妙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荧光反应”来辅助判断金珀的品质。这一点对我这个新手来说,实在是太有用了。我以前总是在纠结,一块金珀到底值不值那个价格,现在我明白了,判断价值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而不仅仅是看颜色。这本书还让我对“血珀”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一直以为血珀就是颜色像血一样红的琥珀,但作者却解释了,真正的血珀,其红色是由于内部含有大量的氧化铁,并且通常具有一种非常特别的“宝石红”光泽。他甚至还提到了,一些人工处理过的琥珀,也可以呈现出红色,但其光泽和质感与天然血珀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作者在书中还分享了一些关于“金丝血珀”的鉴定技巧,比如如何观察金丝的分布是否自然,以及金丝的颜色是否与血珀的底色相协调。这让我觉得,即使是看起来很相似的蜜蜡,在行家的眼中,也有着细微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往往决定了它的价值。另外,我一直对那些带有“蓝珀”和“绿珀”的蜜蜡非常好奇,总觉得它们充满了神秘感。作者在书中对蓝珀和绿珀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他详细解释了蓝珀和绿珀的颜色成因,比如蓝珀的蓝色荧光,以及绿珀的绿色色调,都与包裹体中的特定矿物质有关。他甚至还提到了,不同产地的蓝珀和绿珀,其颜色和荧光表现也会有所不同。这让我觉得,拥有一块蓝珀或绿珀,不仅仅是拥有一块美丽的宝石,更是在拥有一份大自然的馈赠。
评分在翻阅《行家带你选琥珀蜜蜡》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作者的“良心”和“用心”。他没有回避市场上存在的各种“陷阱”,比如人工优化、假冒伪劣等等,而是非常坦诚地将它们一一揭露,并且告诉我们如何去辨别。他用非常直观的方式,甚至是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各种处理手法,比如烤色、压制、填充等等,并且详细解析了这些处理过的蜜蜡在外观、触感、甚至声音上和天然蜜蜡的差异。这一点让我觉得,作者真的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在为我们提供最实用的指导。他教我的不是“记住某个颜色就是好”,而是“理解颜色形成的原理”,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并且充满了实践指导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看一本选购指南,更像是在学习一门关于自然的、关于时间的科学。我尤其喜欢他对“仿制品”的讲解。他不仅仅是列举了市面上常见的仿制品,比如塑料、玻璃、树脂等等,还详细分析了它们与天然蜜蜡在各个方面的差异,比如硬度、密度、导热性、以及在紫外线下的反应等等。他甚至还提供了一些简单易行的测试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初步排除掉很多明显的仿制品。这让我觉得,即使是作为一个对蜜蜡一无所知的新手,也能通过这本书,大大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他还提到了,一些高仿制品,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行家也可能难以一眼辨别,这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并且要多学习、多实践。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觉得,选购蜜蜡不再是一场盲目的赌博,而是一次充满乐趣的学习和探索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最真诚的帮助和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