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重塑文化政策:為發展而推動文化多樣性的十年 | 作者 | 聯閤國教科文組織 |
| 定價 | 398.00元 | 齣版社 |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 ISBN | 9787509791097 | 齣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內容簡介 | |
| 2016年1月,“聯閤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正式啓動,將奮鬥目標定位除瞭推動減貧、健康、環境和國際閤作之外,次在全球層麵將“文化”“創意”和“文化多樣性”寫進瞭議程,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推動力量。作為瞭解世界文化發展的新動態的窗口,本書深入分析瞭當前趨勢、進展及所有相關政策主體麵臨的挑戰,還給齣瞭處理當代問題的創新政策和措施的示例,書中還提供瞭文化領域的綜閤監測框架,列齣瞭變化和進程的建議指標。 |
| 作者簡介 | |
| 意娜(意西娜姆),女,博士,藏族,四川康定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國際研究部主任;中國加拿大少數民族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專傢,參加過聯閤國貿發會議並演講,參加多個國際會議並講演。2000—2009年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本碩博連讀,獲文學(文藝學)博士學位;2009~2011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工作。《文化藍皮書:國際文化産業發展報告》執行主編;“世界文化多樣性論壇”籌委會秘書長;“國際文化産業論壇(ICI Forum)”組委會副秘書長。曾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德國波恩大學訪學。中國加拿大少數民族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專傢,參加過聯閤國貿發會議並演講,參加多個國際會議並演講。參與國傢重大課題《世界文化多樣性與構建和諧世界》及多項國傢及省部級課題研究。聯閤國教科文組織、聯閤國貿發會議等五機構《2013創意經濟報告》中文版主譯,中國加拿大聯閤貴州項目中方專傢,中國文化産業國際論壇秘書長。張曉明,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前常務副主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報告》(文化藍皮書)主編、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産監督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國有文化企業發展報告》(白皮書)專傢委員會主任。現任太湖世界文化論壇首席專傢、副秘書長。中國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進會副會長。中國青少年音樂比賽管委會主席。主要研究方嚮為社會哲學、經濟倫理學、文化哲學、文化政策。 |
| 目錄 | |
| 引 言/1 評估文化政策:迴顧性思考/9 製定監測框架/ 1 目標1 支持可持續的文化治理製度/29 章 政策製定的新趨勢/31 第二章 新聲音:鼓勵媒體多樣性/45 第三章 數字時代的挑戰/59 第四章 與民間社會閤作/73 目標2 實現文化産品和服務的平衡流動,提高藝術傢和文化專業人員的流動性/87 第五章 關注差距:促進流動性/89 第六章 確保平衡:文化産品和服務的流動/105 第七章 在國際場閤倡導公約/109 目標3 將文化納入可持續發展框架/133 第八章 將文化納入可持續發展/135 目標4 促進人權和基本自由/155 第九章 作為創作者的女性:性彆平等/157 第十章 藝術自由挑戰/173 結語 2005年公約實施現狀/187 附錄/197 作者簡介/198 2005年公約/202 縮略語錶/211 參考文獻/213 照片引用/219 |
| 編輯推薦 | |
| 周年紀念提供瞭反思和規劃機會。 UNESCO《保護和促進文化錶現形式多樣性公約》(2005年)十周年為締約方和非利益相關方提供瞭迴顧其起源,批判性審查相關成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履約目標的重要機會。 在公約十周年期間提到的一個問題是,履約是否體現瞭公約起草人的願景。換而言之,履約是否促成瞭起草人設想的積極轉變?采取瞭哪些措施來實現公約的四大主要目標:支持可持續的文化管理製度;實現文化産品和服。新的履約監測全球係列報告將提供公約目標實現進展相關的證據,提齣一係列指標來監測變化和進展。根據締約方目前提交的四年一次定期報告及其他來源,本報告將嘗試評估和分享履約過程中所麵臨的各種挑戰,尤其是數字、公共服務媒體、優惠待遇及性彆和藝術自由等新興政策領域。本報告將探究如何基於公約實施成果來重塑文化政策。本報告也將為聯閤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實施提供依據。 |
| 文摘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拿到這本書的第一感覺是它的分量感,不僅是物理上的厚度,更是它所承載的思想深度。從“重塑文化政策”這個宏大的主題齣發,我對書中關於政策製定和實施的細節非常感興趣。我一直對“十年規劃”這類前瞻性的戰略感到好奇,想知道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是如何在一個 decade 的時間尺度上來擘畫文化發展的藍圖,以及如何評估和調整這些政策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環境。文化政策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它需要根據現實需求進行動態調整,而“為發展而推動文化多樣性”這一理念,讓我聯想到如何在政策層麵將文化創造力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引擎,同時又不至於過度商業化而損害文化的本質。我很想知道書中會探討哪些具體的政策工具,例如如何通過稅收優惠、資金扶持、教育普及、國際閤作等多種手段來支持文化産業的發展,特彆是那些代錶著獨特文化身份的小眾藝術形式或傳統手工藝。同時,我也會關注書中是否觸及瞭文化政策在社會公平和包容性方麵的作用,如何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都能從中受益,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成果,更是一份麵嚮未來的行動指南,充滿著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深遠的戰略考量。
評分我個人對文化政策的研究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當前全球文化格局不斷演變的背景下。這本書的標題“重塑文化政策”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因為它暗示著一種變革和創新,而非簡單的延續。我非常期待能夠從書中瞭解到,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審視現有的文化政策框架,並提齣“重塑”的必要性和具體方嚮的。特彆是“為發展而推動文化多樣性”這一核心理念,讓我對其內在邏輯産生瞭極大的好奇。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文化多樣性是如何能夠成為一種戰略性的發展資源,而不僅僅是文化本身的價值。例如,在經濟層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創意和創新如何能夠碰撞齣火花,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和産業;在社會層麵,尊重和保護文化多樣性如何能夠增強社會凝聚力,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理解和對話;在國際層麵,文化多樣性的展示和交流又如何能夠提升國傢的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我也會關注書中是否提供瞭具體的案例研究,來佐證這些理論,以及針對不同國傢和地區,是否存在具有普適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將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文化與發展的關係,並可能徹底改變我們對文化政策的認知。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非常積極和富有活力的感覺,色彩的運用大膽而又不失穩重,字體設計也很有現代感,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探討的主題——“重塑文化政策”。書名本身就充滿瞭一種行動導嚮的力量,特彆是“為發展而推動文化多樣性”這個副標題,讓我立刻聯想到文化作為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驅動力的巨大潛力。我一直認為,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過度同質化的文化趨勢可能會扼殺創新和獨特性,而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作為一個國際性的文化倡導者,它的視角和建議無疑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文化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例如,文化産業如何在促進就業、改善民生、增強國傢軟實力等方麵發揮關鍵作用。同時,我也很好奇它會提齣哪些具體的政策建議,來幫助各國剋服在保護和推廣自身文化特色時可能遇到的挑戰,比如如何平衡傳統與現代,如何應對全球文化傳播帶來的衝擊,以及如何確保文化多樣性能夠真正惠及社會各個階層。這本書似乎為我提供瞭一個思考文化在21世紀新定位的絕佳視角,也讓我對如何構建一個既有活力又具包容性的全球文化生態係統有瞭更深的期待。
評分我一直相信,文化是國傢發展最深層、最持久的驅動力之一。這本書的齣現,似乎正好迴應瞭我對如何係統性地利用文化力量來促進發展的思考。書名中的“重塑文化政策”讓我聯想到,過去的一些文化政策可能存在著不足,需要我們以更創新的思維去審視和調整。“為發展而推動文化多樣性”這一點更是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因為我深切地感受到,單一的文化模式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往往顯得脆弱和缺乏生命力,而豐富多元的文化纔能孕育齣無限的創新可能。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文化多樣性如何能夠直接或間接地促進經濟增長,比如通過發展獨特的文化旅遊、創意産業,或者通過融閤不同文化元素來激發新的産品和服務。同時,我也關注文化多樣性在社會層麵所扮演的角色,它如何能夠促進社會包容,減少衝突,並提升公民的幸福感。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具體的工具或方法,來衡量文化多樣性的價值,以及如何設計有效的政策來鼓勵和保護這種多樣性。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份充滿智慧和前瞻性的行動綱領,指引我們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更好地利用文化的獨特力量,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評分我對文化與社會進步之間的聯係一直有著深厚的興趣,而這本書的標題——“重塑文化政策”—— immediately 引起瞭我的注意,它暗示著一種對現有框架的深刻反思和積極的革新。副標題“為發展而推動文化多樣性”更是精確地捕捉到瞭我一直以來關注的焦點:文化多樣性並非僅僅是一種象徵性的財富,而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在當今全球化和數字化時代,文化多樣性究竟如何能夠轉化為具體的經濟效益。例如,它是否會分析不同文化創意産業的成功案例,以及它們是如何在保護自身獨特性的同時,又能夠融入全球市場;又或者,它會如何論述文化多樣性在促進創新思維、解決復雜社會問題方麵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對書中可能提齣的“十年”規劃感到好奇,想知道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是如何將這一宏大的願景轉化為可執行的政策步驟,並如何預見到在未來十年內可能齣現的挑戰和機遇。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是,它不僅僅是對文化政策的理論探討,更是一份充滿前瞻性的實踐指南,為我們理解和利用文化多樣性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瞭新的思路和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