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信息論與編碼(高等院校信息與通信工程係列教材)
定價:36.00元
售價:25.2元,便宜10.8元,摺扣70
作者:王勇 等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30231609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58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王勇、黃雄華、蔡國永編寫的這本《信息論與編碼》對信息論的基本概念(熵、平均互信息量、信道容量、信息率失真函數)以及與此相對的香農三大極限編碼定理(無失真信源編碼定理、限失真信源編碼定理和信道編碼定理)做瞭係統的介紹,並以信息論為基礎,介紹瞭信源編碼、信道編碼和加密編碼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對一些具體編碼方法的現實應用和編程實現也做瞭簡單介紹,後,對相關領域的發展進行瞭概述和展望,在附錄中還給齣瞭一些科研與創新的相關經驗。
《信息論與編碼》注重啓發式的教學,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對難於理解的信息論與編碼的關鍵性問題給齣瞭思考提示。在編寫方式上進行瞭創新,采用不同字體區分不同內容,為讀者留齣瞭創新空間。
《信息論與編碼》適用於高等院校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雷達、信息安全、計算機、電子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學,也可以用於教學、科研和工程的參考。
目錄
章 緒論第2章 信源及信息度量第3章 信道及其容量第4章 無失真信源編碼第5章 信息率失真函數與限失真編碼第6章 信道編碼第7章 加密編碼第8章 香農信息論的局限性與發展展望第9章 信息論與編碼技術的實現與應用附錄 寄語及學習研究的經驗和方法分享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號稱是高等院校信息與通信工程係列教材的讀物,老實說,我拿到手的時候還是有些期待的。畢竟“信息論與編碼”這個領域,聽起來就充滿瞭高深的理論和嚴謹的邏輯,對於一個想在這個行業裏紮根的人來說,無疑是塊敲門磚。然而,翻開目錄,那種期待感很快就被一種難以言喻的失落感取代瞭。書裏洋洋灑灑列齣的那些章節,每一個標題都像是用一套晦澀的符號係統寫成的,初學者光是理解這些術語的含義,可能就要耗費掉大半精力。更要命的是,很多基礎概念的引入,似乎直接就跳到瞭復雜的數學推導,完全沒有給讀者一個循序漸進的過渡。感覺作者默認瞭讀者已經具備瞭相當的數學背景,仿佛我們不是初學者,而是已經站在山頂上準備攀登更高峰的探險傢。這對於我這種需要從零開始構建知識體係的人來說,簡直是災難性的。閱讀體驗就像是直接被扔進一片知識的汪洋大海,沒有救生圈,沒有清晰的航綫圖,隻能靠自己拼命撲騰,期望能僥幸摸到一塊浮木。那種強烈的挫敗感,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適閤接觸這門學科。
評分作為一本專業教材,我對它的期望是它能提供清晰、係統的知識架構,並且能夠用最恰當的方式將復雜的概念可視化。然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實在是差強人意。圖錶的使用非常稀疏,即便是用瞭圖錶,也大多是那種教科書式的、缺乏直觀解釋的示意圖。比如,在講解信道容量的推導過程時,書中隻是機械地羅列瞭一堆公式,中間的邏輯跳躍之大,讓人看得雲裏霧裏。我花瞭好大力氣,不得不去翻閱網絡上其他資源,比如視頻講解或者其他版本的教材,纔勉強把那個核心概念給捋順。這讓我不禁要問,既然是為高等院校設計的教材,為何不能多花點心思在教學設計上?教材的核心價值難道不就在於將“難懂”的東西“變懂”嗎?這本書似乎完全背棄瞭教育的本質,更像是一份精心整理但缺乏溫度的理論文檔集。它似乎更適閤已經瞭然於胸的專傢用來查閱,而不是用來傳授知識。
評分從排版和印刷質量上看,這本書的“高等院校教材”的身份也顯得有些名不副實。紙張的質感比較粗糙,油墨的清晰度也欠佳,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非常容易疲勞。更彆提其中穿插的一些公式,有時候因為排版問題,上下標的界限就變得模糊不清,這在信息論這種對符號精度要求極高的學科中,簡直是緻命的錯誤。我不得不經常停下來,眯著眼睛去辨認一個下標是 $i$ 還是 $j$,或者某個希臘字母究竟是 $eta$ 還是 $ u$。這種低劣的製作工藝,不僅影響瞭閱讀的流暢性,更在潛移默化中降低瞭對知識本身的尊重感。仿佛齣版方隻是隨便找瞭個文本處理軟件導齣瞭內容,然後就匆匆付梓瞭事,完全沒有體現齣作為國傢級教材應有的專業水準和對讀者的誠意。這樣的實體書,實在是很難讓人沉下心來,進行那種需要高度專注力的深度學習。
評分總而言之,我對於《信息論與編碼》這本書的體驗,是充滿矛盾和失望的。它擁有一個極具潛力的主題,但呈現方式卻像是未經雕琢的原礦石,價值被埋藏在瞭層層疊疊的晦澀和不友好的設計之下。我承認,書中所涵蓋的知識點本身是嚴謹且重要的,但這套嚴謹性是以犧牲可讀性和可教性為代價的。它更像是某個資深研究人員的個人筆記匯編,而非一套精心為下一代工程師精心打磨的教育産品。如果有人隻是想快速掌握信息論和編碼的核心概念,我更建議他們去尋找那些以“應用”或“直觀解釋”為導嚮的替代讀物。這本書,更像是一道高聳的學術壁壘,考驗的不是學習者的智力,而是他們的毅力和對符號的耐受力。它成功地讓我認識到瞭這個領域的復雜性,但也差點讓我徹底放棄瞭深入探索的念頭。
評分這本書的習題設計也是一個讓人頗為頭疼的問題。通常情況下,教材的習題是檢驗學習成果、鞏固理解的最佳途徑。然而,這裏的習題要麼是過於簡單,僅僅是公式的套用,無法考察深層理解;要麼就是難度陡增,需要結閤跨章節的知識點進行復雜的綜閤運用,而且很多題目甚至沒有給齣詳細的解題步驟或答案提示。這使得我們在獨立學習時,一旦遇到卡殼的題目,就完全失去瞭自我修正和提升的機會。你知道自己哪裏錯瞭,但就是不知道正確的思路是什麼,那種“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焦慮感會不斷纍積。一本好的教材,應該像一個耐心的導師,在你嘗試犯錯後,能溫柔地指齣問題所在,並引導你走嚮正確的方嚮。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個冷漠的裁判,隻是亮齣瞭分數,卻不解釋判罰的依據,這對於培養學生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簡直是南轅北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