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國外國防電子熱點研究

2013年國外國防電子熱點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著
圖書標籤:
  • 國防電子
  • 國外國防
  • 電子對抗
  • 信息安全
  • 雷達
  • 通信
  • 微電子
  • 軍事技術
  • 2013年
  • 熱點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夜語笙簫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25260
商品編碼:2975335434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2013年國外國防電子熱點研究

定價:168.00元

作者: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12122526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對2013年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等主要國傢和地區國防電子五大領域40餘個熱點問題進行瞭深入研究和探討,這些領域涵蓋國防電子工業、技術、裝備、賽博和安全保密,涉及的熱點問題包括:美國高功率微波武器研發取得重大進展、俄羅斯促進國防電子工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日本將效仿美國DARPA開展先期研究、3D打印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腦機接口技術、集成電路技術、光電集成技術、450mm晶圓、僞冒電子元器件、賽博空間管理和測試評估、新型病毒武器、“棱鏡門”事件,等等。
  本書可供國防電子工業、技術、裝備、賽博、安全保密等領域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參考。

目錄


國外國防電子工業發展研究
2013年國外國防電子工業發展綜述
國外促進中小企業參與國防建設的主要舉措
俄羅斯促進國防電子工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俄羅斯聯邦〈工業發展及其競爭力提升〉國傢綱要》解讀
日本將效仿美國DARPA開展先期研究
3D打印技術研究
2013年3D打印技術發展綜述
美國西亞基公司展示直接製造解決方案
美國研發金屬零件3D打印過程檢測技術
法國利用熔融沉積成形技術生産無人機原型
美國利用3D打印技術生産衛星零部件
美國研發基於可編程材料的4D打印技術
國外軍事電子裝備研究
2013年國外軍事電子裝備發展綜述
國外雷達發展動嚮分析
量子信息技術及軍事應用前景分析
美國高功率微波武器研發取得重大進展
國外高功率微波防護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美軍微機電慣性導航技術發展現狀
美國腦機接口技術發展取得突破
2013年美軍雲計算建設動嚮分析
國外微電子光電子技術研究
2013年國外微電子技術發展綜述
2013年國外光電子技術發展綜述
美國軍用集成電路技術正在獲得群體性突破
微電子器件下一代工藝發展積極尋求突破
光電集成技術的發展及其軍事應用前景
國外類腦計算芯片新進展
磁阻存儲器技術發展曆程及現狀研究
美軍高度關注僞冒電子元器件問題
賽博空間研究
2013年度賽博空間發展綜述
賽博空間病毒武器分析
美國構建賽博空間一體化管理模式
美國賽博空間測試評估能力建設研究
朝鮮遭受賽博攻擊事件分析
《2020年美國海軍賽博力量》評析
《歐盟賽博安全戰略》評析
“棱鏡”事件研究
2013年國外信息安全與保密發展綜述
“棱鏡”事件始末
美國秘密監聽項目簡析
美國秘密監聽項目實施手段分析
各國應對“監聽門”措施分析
美國推動商用移動設備的安全管控
日本齣颱措施保障國傢安全

作者介紹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成立於1959年,是新中國批成立的中央級專業科技情報研究機構之一,也是國防科技工業技術基礎六大領域(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電子)情報研究所的重要組成部分。50多年來,伴隨著中國電子信息産業、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以及中國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閤進程,我所始終不渝地立足科技情報研究,不斷推進兩化深度融閤、軍民融閤,不斷優化管理和創新業務,現已成為我國工業和信息化、國防軍事電子領域知名的情報研究谘詢與決策支撐機構。

文摘


序言



2013年國外國防電子熱點研究:洞悉時代脈搏,把握未來先機 這是一部深度聚焦2013年度全球國防電子領域前沿動態的權威研究報告。在全球安全格局深刻演變的背景下,國防電子技術作為現代戰爭的核心驅動力,其發展走嚮直接關係到國傢安全和軍事競爭力的優劣。本書匯集瞭國內外頂尖專傢學者的智慧與洞察,係統梳理、深入剖析瞭2013年各國在國防電子技術研發、應用及戰略布局方麵的關鍵熱點,旨在為政策製定者、科研人員、行業從業者以及軍事愛好者提供一份全麵、深入、極具參考價值的專業讀物。 內容梗概: 本書共分為七個核心章節,每個章節都聚焦於2013年國防電子領域最受矚目、最具前瞻性的一個或幾個熱點方嚮,並進行瞭詳盡的分析與解讀。 第一章:情報、監視與偵察(ISR)係統的革新與演進 2013年,ISR係統作為戰場信息獲取的“眼睛”和“耳朵”,其技術革新呈現齣前所未有的活力。本章將重點探討以下幾個方麵: 高分辨率遙感技術的發展: 聚焦於2013年各國在光學、紅外、閤成孔徑雷達(SAR)等傳感器分辨率提升方麵的突破,以及其在目標探測、識彆、跟蹤方麵的應用進展。例如,對新一代高光譜成像技術在戰場環境分析、目標特徵提取方麵的潛力進行評估。 無人係統在ISR中的角色: 詳細闡述2013年無人機(UAV)、無人地麵車輛(UGV)以及無人水麵/水下航行器(USV/UUV)在ISR任務中的部署規模、性能提升及作戰效能。特彆關注其自主性、續航能力、傳感器集成以及數據傳輸能力的進步。 分布式ISR網絡的構建: 分析2013年各國如何通過構建集成的ISR網絡,實現海量數據的實時匯聚、處理與分發。探討傳感器融閤、數據挖掘、人工智能在提升ISR情報分析效率方麵的應用,以及如何剋服網絡帶寬、信息安全等挑戰。 情報分析與指揮控製(C2)的深度融閤: 關注2013年ISR情報如何更直接、更快速地融入指揮控製體係,支持決策者實時態勢感知與指揮行動。分析信息可視化技術、指揮所模擬訓練係統在提升指揮效率中的作用。 第二章:網絡中心戰與信息對抗技術的突破 2013年,網絡中心戰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信息對抗成為現代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將深入剖析: 先進指揮控製(C2)係統的升級: 探討2013年各國在構建更加智能化、一體化、具備彈性的C2係統方麵的努力。重點關注信息共享平颱、戰場通信網絡(如戰術互聯網)、指揮員決策支持係統(CDSS)的最新進展。 網絡攻防技術的博弈: 詳細分析2013年國傢級網絡攻擊與防禦的技術特點、攻擊手段(如APT攻擊、零日漏洞利用)以及防禦策略(如網絡隔離、入侵檢測與防禦、安全加固)。探討網絡戰的法律與倫理邊界問題。 電子戰(EW)的復興與創新: 關注2013年電子戰技術在乾擾、欺騙、偵察、反輻射打擊等方麵的最新發展。分析電子戰裝備的智能化、小型化、分布式化趨勢,以及其與網絡戰、信息戰的聯動。 信息作戰(IO)的新範式: 探討2013年信息作戰如何超越傳統的電子戰範疇,將心理戰、輿論戰、社會工程學等手段融入其中,對敵方意誌、民意士氣乃至社會穩定造成影響。 第三章:精確打擊與傳感器技術的前沿進展 精確打擊能力是衡量國傢軍事力量的重要標尺,而先進的傳感器技術是實現精確打擊的基石。本章將深入研究: 下一代製導係統: 關注2013年各國在慣性導航係統(INS)、全球導航衛星係統(GNSS)、激光製導、紅外成像製導、雷達製導等製導技術方麵的精度提升、抗乾擾能力增強以及成本優化。 先進傳感器在彈藥中的應用: 探討2013年微型化、低功耗、高集成度傳感器(如MEMS傳感器、微波傳感器、先進探測器)在精確製導彈藥中的部署情況,以及其如何實現自主尋的、末段機動修正等功能。 反彈道導彈(ABM)與反導預警係統: 詳細分析2013年各國在彈道導彈探測、跟蹤、識彆以及攔截技術方麵的進展。關注天基/空基/陸基預警雷達、紅外搜索跟蹤(IRST)係統以及攔截彈技術的創新。 定嚮能武器(DEW)的研發與初步應用: 盡管仍處於早期階段,但2013年激光武器、微波武器等定嚮能武器的研發取得瞭一定進展,本章將梳理其技術原理、作戰潛力以及麵臨的挑戰。 第四章:人工智能(AI)與機器學習在國防電子領域的滲透 2013年,人工智能技術開始加速滲透到國防電子的各個環節,為軍事效能的提升帶來瞭革命性的機遇。本章將重點關注: AI在戰場態勢感知中的應用: 探討2013年AI技術如何應用於ISR數據的自動分析、目標識彆、異常事件檢測、戰場環境理解,以及如何輔助決策者進行戰場態勢推演。 自主係統與智能決策: 分析AI在無人係統(如無人機、自主作戰平颱)的路徑規劃、目標選擇、協同作戰等方麵的應用。探討AI在提升決策速度和準確性方麵的潛力。 AI在網絡安全與信息對抗中的作用: 關注AI如何用於自動化網絡威脅檢測、惡意軟件分析、漏洞挖掘,以及如何構建智能化的網絡防禦係統。同時,探討AI在信息傳播、心理戰等方麵的潛在應用。 AI在武器係統智能化升級中的角色: 探討AI如何賦能現有武器係統,提升其自主作戰、目標識彆、任務規劃等能力,例如在未來戰鬥機、先進導彈係統中的應用前景。 第五章:軟件定義與模塊化國防電子係統 麵對快速變化的戰場環境和技術迭代,軟件定義與模塊化設計成為國防電子係統發展的重要趨勢。本章將深入探討: 軟件定義無綫電(SDR)的普及: 分析2013年SDR技術如何打破傳統硬件限製,實現通信、電子戰、雷達等功能的靈活重構和升級。關注其在通信安全、頻譜利用效率方麵的優勢。 模塊化與可重構係統設計: 探討模塊化設計理念如何應用於平颱、傳感器、處理單元等各個層麵,以提高係統的適應性、可維護性和升級便捷性。分析其在降低生命周期成本方麵的作用。 麵嚮服務的體係結構(SOA)與中間件: 關注2013年SOA等麵嚮服務的體係結構如何實現不同國防電子係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和協同工作,提升整體作戰效能。 虛擬化與雲計算在國防領域的應用: 探討2013年虛擬化技術和雲計算概念如何被引入國防信息係統,以實現資源共享、彈性擴展和高效管理。 第六章:集成化、小型化與低功耗國防電子技術 技術微縮化、集成化是現代國防電子發展的必然趨勢,本章將聚焦於: 微型傳感器與MEMS技術的進展: 深入分析2013年MEMS(微機電係統)技術在傳感器、執行器、微流控等領域的突破,以及其在微型化ISR載荷、微型無人機、微型電子戰設備等方麵的應用。 異構集成與三維封裝: 探討2013年如何通過異構集成(如Chiplet)和三維封裝技術,將不同功能的芯片(如CPU、GPU、FPGA、ASIC)高度集成,實現性能提升和體積減小。 低功耗設計與能量采集技術: 關注2013年國防電子設備在功耗控製方麵的努力,以及能量采集技術(如太陽能、振動能)在延長戰場傳感器、通信節點續航能力方麵的潛力。 可穿戴與嵌入式電子設備: 分析2013年為士兵設計的可穿戴電子設備(如智能頭盔、單兵通信終端)和嵌入式電子係統在戰場信息獲取、態勢感知、協同作戰方麵的應用。 第七章:國防電子産業的國際閤作與競爭格局 2013年的全球國防電子領域,既是技術創新的活躍期,也是國際閤作與競爭激烈的時期。本章將從宏觀層麵進行分析: 主要國傢國防電子研發投入與戰略布局: 梳理2013年美國、中國、俄羅斯、歐洲主要國傢在國防電子領域的研發投入規模、重點發展方嚮和戰略規劃。 技術轉移與知識産權保護: 探討2013年國際間國防電子技術的閤作與交流模式,以及各國在知識産權保護、技術封鎖等方麵的考量。 新興技術對産業格局的影響: 分析人工智能、量子技術、先進材料等新興技術對未來國防電子産業格局可能産生的顛覆性影響。 國防電子供應鏈的安全與韌性: 關注2013年各國對國防電子供應鏈的風險評估與管控,以及保障供應鏈安全與韌性的策略。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2013年國外國防電子熱點研究》不僅是一份詳實的文獻迴顧,更是一次對國防電子技術發展脈絡的深刻剖析。本書的齣版,旨在: 為國傢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幫助相關部門準確把握國防電子技術發展趨勢,為戰略決策、資源配置和科技投入提供精準的參考。 推動學術研究與技術創新: 為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學者提供最新的研究素材和靈感,激發國防電子技術領域的原創性突破。 助力産業升級與市場洞察: 為國防電子企業和相關行業提供前沿技術信息和市場趨勢分析,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布局和産品研發。 提升公眾對國防科技的認知: 嚮關注國防科技的公眾普及最新的國防電子技術知識,增進對國傢安全和軍事現代化的理解。 本書的每一頁都凝聚瞭作者團隊對國防電子領域的熱情與專業,力求以客觀、嚴謹的態度,呈現2013年全球國防電子領域最具代錶性的技術革新與戰略動嚮。閱讀本書,您將能夠洞察時代脈搏,把握未來先機,共同見證國防電子技術如何塑造未來的戰場格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時間——2013年——暗示著它可能捕捉到瞭一些新興材料與器件突破對國防電子帶來的早期影響。例如,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如GaN,氮化鎵)在射頻功率放大器中的應用,當時正處於從實驗室走嚮大規模工程化的關鍵時期。我期待書中能提供關於GaN器件在固態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中的可靠性數據、功率密度提升的實際案例,以及與之配套的散熱管理技術的探討。如果能對光電子技術在高速數據傳輸和傳感器前端的集成進行跟蹤分析,說明作者對未來電子設備小型化、高集成度的趨勢有著敏銳的洞察。評價一本技術研究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是否能預見到“材料決定架構”的規律。如果書中隻是停留在對現有技術的修補性改進,那麼其價值可能隨著時間快速衰減;反之,如果它能精準定位到下一代電子係統的“瓶頸材料”,那麼這本書將具有更長的生命力。

評分

從一個側重於戰略意義的角度來看,這份研究的“熱點”選擇本身就反映瞭當時的國際安全態勢。2013年,無人係統(UAVs)的蓬勃發展對傳統的電子偵察和對抗體係構成瞭顛覆性的挑戰。我猜測書中一定有相當篇幅論述瞭針對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的電子偵察、定位和壓製技術。這不僅僅是傳統的雷達覆蓋問題,更涉及到如何處理來自低空、慢速、分布式目標的復雜電磁特徵。我想知道,當時的研究界是如何評估反無人機係統(C-UAS)的電子對抗有效性的?是側重於通信鏈路乾擾,還是更傾嚮於對導航係統(GNSS/GPS)的欺騙和壓製?此外,海洋電子對抗,特彆是針對艦載電子係統的攻擊與防禦,必然也是重點。書中是否提到瞭當時對反艦彈道導彈(如“東風”係列)電子乾擾窗口的研究?這種對特定作戰場景的電子應對策略的分析,比純粹的技術規格描述更能體現研究的深度和實戰價值。

評分

這本《2013年國外國防電子熱點研究》(假定內容是關於這個主題的)從書名上看,無疑是一份非常具有時效性和專業深度的報告匯編。雖然我手上沒有這本書的實體內容,但我可以基於我對這個研究領域在2013年前後的關注點進行推測和想象,構建一個讀者可能會有的初步印象和期待。首先,2013年是全球軍事技術快速迭代的一個關鍵節點,尤其是在電子信息領域。我設想,這本書的開篇很可能會聚焦於雷達技術的革新,特彆是相控陣雷達嚮更先進的有源電子相控陣(AESA)的過渡,以及其在反隱身能力上的突破。讀者會期待看到美國、俄羅斯以及歐洲國傢在這方麵具體的研發項目名稱、技術指標的對比分析,以及這些技術如何影響瞭新一代戰鬥機(如F-35、蘇-35)的作戰效能評估。如果書中能深入探討微波光子學在雷達信號處理中的早期應用嘗試,那就更具前瞻性瞭。同時,電子戰(EW)領域,特彆是針對頻率捷變通信和抗乾擾定位技術的對抗,必然是重頭戲。我希望看到對當時新興的認知電子戰(Cognitive EW)概念的初步探討,雖然那個時候可能還處於理論摸索階段,但它預示著未來電子對抗的復雜性。總而言之,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是:一份嚴謹、數據詳實,聚焦於“硬核”技術競賽的專業年鑒。

評分

拋開技術細節,一份優秀的研究報告還必須具備全球視野和比較分析能力。我非常關注書中對不同軍事強國電子發展路綫圖的對比。例如,美國在分布式、模塊化電子係統上的傾斜,與某些國傢在集中式、高功率電子係統上的側重,這兩種哲學之間的優劣勢分析在哪裏?這種跨國比較,能幫助讀者理解技術選擇背後的國傢戰略意圖和資源投入模式。此外,如果書中對當時國際上關於電子頻譜使用權與國際法的討論有所涉及,那就更顯其全麵性瞭。電子戰的升級必然伴隨著對電磁空間使用的衝突,對國際規範的關注,體現瞭研究者超越技術範疇的戰略關懷。總而言之,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剖析,讓讀者不僅知道“他們做瞭什麼”,更能理解“他們為什麼這麼做”,以及這種選擇對未來十年全球軍事平衡可能産生的影響。

評分

我真正好奇的是,這份“研究”是如何處理網絡中心戰(Network-Centric Warfare)背景下的信息融閤與頻譜管理這個棘手問題的。2013年左右,各國都在大力推動分布式傳感器和多域協同作戰概念的落地,這直接對國防電子係統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提齣瞭極高的要求。因此,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供關於Link 16等現有數據鏈的性能瓶頸分析,以及各國為構建下一代戰術數據鏈(例如,美國提齣的JADC2概念的雛形)所做的電子架構選型。如果這本書能細緻描摹齣當時各國在戰場頻譜態勢感知(Spectrum Situational Awareness)方麵的努力,比如如何利用軟件定義無綫電(SDR)技術快速識彆和應對未知信號,那就太棒瞭。這本書的價值,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對單項技術的羅列,而更應該體現在對係統級電子架構的深刻洞察上。讀者希望看到的是,在復雜的電磁環境中,如何通過先進的電子手段,確保“我方信息流”的暢通無阻,並有效壓製“敵方信息流”的可靠性。這種宏觀的體係設計層麵的討論,往往比孤立的技術參數更有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