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文化研究(6輯)
定價:89.00元
作者:周憲 陶東風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0975921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輯《文化研究》共推齣瞭六個單元,既有當代中國文化問題的討論,也有西方前沿理論的譯介。其中,“學術話語的文化研究”專題著重於討論當代知識生産中話語問題;“空間閱讀”專題圍繞著近些年來十分流行的空間研究主題展開;“跨文化研究”專題聚焦於自我與他者的復雜交錯關係上;“數字人文”專題反映瞭技術革命對古老的人文學科諸多方麵的深刻影響。
目錄
主編的話【陶東風】
專題一學術話語的文化研究
主持人語【王曉路】
種族身份與種族話語之悖論
——對美國非洲裔文學理論建構與解讀範式的質疑【王曉路】
從術語的互文看女性主義批評的睏境與突圍【劉岩】
南大洋的海岸
——逐步邁嚮具有現代性特質的世界社會學
【〔澳〕瑞文康奈爾著詹俊峰譯】
趣味與日常生活【張意】
何為身份認同研究?【淩海衡】
專題二跨文化研究
主持人語【周寜】
東西方文化生成過程的僑易視域
——兼論僑易學元思維的“僑易二元”【葉雋】
從文學形象到文化想象的轉換機製
——以毛姆的《在中國屏風上》為例【李勇】
有關跨文化形象學論爭的反思【許玉軍】
專題三空間閱讀
主持人語【陸揚】
空間與城市【陸揚】
福爾摩斯在紐約
——對《基本演繹法》的空間化解讀【張岩冰】
耽美小說和女性閱讀空間【劉芊玥】
康德美學中國閱讀的空間演進【藍國橋】
專題四數字人文
主持人語【陳靜】
人文計算的曆史【〔英〕蘇珊霍基著葛劍鋼譯】
人文學科,數字化【〔美〕凱瑟琳菲茨帕特裏剋著硃艷譯】
數字人文及其不朽【〔美〕斯坦利費什著王斌譯】
曆史與爭論
——英美“數字人文”發展綜述【陳靜】
颱灣來稿
西橘本無種,逾淮彆有類:颱灣文學與現代性的斡鏇【廖鹹浩】
觀看的層次:視覺文化、視覺社會學與視覺方法批判【廖新田】
其他
論大眾傳媒時代的審美與日常生活【李健】
福特製、電子媒介與現代性【李三達】
藝術之死與大眾文化間的張力
——後現代語境中藝術的死亡與重生【張馭茜】
政治圖像的藝術空間與視覺語言
——以政治宣傳畫《萬歲》為例【黃健】
身體是權力鬥爭的據點
——約翰菲斯剋的身體觀述略【章輝】
作者介紹
周憲,男,1954年生於江蘇南京。先後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文學學士),北京大學哲學係美學專業(哲學碩士),南京大學中文戲劇學專業(文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中文係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校長助理、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院長、藝術學院院長。曾赴韓國、新加坡等國講學,赴意大利作閤作研究。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文藝學研究中心”(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主要學術興趣集中在文化研究,美學和文藝學研究等方麵。博士論文《布萊希特與中國當代戲劇》被評為2000年全國博士學位論文。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視覺文化與美學轉型',國傢社會科學基金九五規劃重點項目“當代中西審美文化研究”。代錶作有《視覺文化的轉嚮》《文化錶徵與文化研究》《審美現代性批判》等。。陶東風,男,1959年生於浙江。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首都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中心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文化研究》叢刊主編。主要從事文藝學、當代中國文藝思潮與當代中國文化研究。著有《中國古代心理美學六論》、《文學史哲學》、《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從超邁到隨俗——莊子與中國美學》、《後殖民主義》、《闡釋中國的焦慮——轉型時代的文化解讀》、《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分子》、《從美學到文化——陶東風學術自選集》、《90年代審美文化研究》、《文化研究:西方與中國》、《社會理論視野中的文學與文化》等,主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知識分子與社會轉型》,翻譯《文化研究導論》等。發錶學術論文約百餘篇。其成果曾獲得中國文聯第四屆文藝評論一等奬,屆、第三屆全國青年美學學術成果奬,第三、第五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奬, 新時期20年文學理論論文奬等。2004年被評為北京市教師。曾經赴美國、澳大利亞等國進行學術訪問。
文摘
序言
我不得不說,《文化研究(6輯)》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是極其不尋常且令人振奮的。我一直覺得文化研究是一種比較“小眾”的學術領域,可能會充斥著我無法企及的專業術語和晦澀的理論。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對此的看法。它的寫作風格非常靈活多變,時而像是深入田野的民族誌,生動描繪齣某個群體或現象的細節;時而又像是一位哲學傢,對一些普遍的社會現象進行深刻的哲學反思;有時甚至像是一個孜孜不倦的觀察者,用敏銳的洞察力捕捉那些被大眾忽略的文化信號。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身體政治”的討論所吸引。它不僅僅局限於性彆、種族等宏大議題,更是延伸到瞭我們日常的飲食習慣、健身方式、甚至穿衣打扮,是如何被社會文化規範所塑造,又如何反過來成為我們錶達身份、進行社會互動的工具。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習慣,原來很多看似個人的選擇,背後都與更廣泛的社會文化力量息息相關。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廣闊、更深刻的維度去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以及我們在其中不斷變化的身影。
評分說實話,《文化研究(6輯)》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改變瞭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會聚焦於宏大敘事的書籍,比如國傢意識形態、曆史事件等等,但讓我意外的是,它更多地關注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被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細節,並從中挖掘齣驚人的文化意義。例如,書中對“排隊文化”的分析,就讓我大開眼界。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排隊視為一種社會秩序的體現,而是深入探討瞭排隊中蘊含的權力關係、社會規範以及個體在群體中的心理變化。讀到這裏,我纔意識到,即使是這樣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背後也隱藏著如此豐富的文化信息。另外,關於城市空間與亞文化群體的關係,也讓我産生瞭深刻的思考。那些隱藏在都市角落裏的咖啡館、書店、塗鴉牆,它們是如何成為特定群體交流、認同和創造的場所?又如何反過來影響著城市的整體氣質?這本書讓我明白,文化並非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滲透在我們生活方方麵麵的細微之處。它以一種非常細膩、深入的方式,帶領讀者去發現和理解這些隱藏的文化邏輯。
評分這本《文化研究(6輯)》實在太齣乎我意料瞭,完全不是我之前想象的那種枯燥的學術堆砌。剛拿到書的時候,我以為會是那種晦澀難懂、充斥著理論術語的“硬菜”,但翻開後,我纔發現它更像是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沙龍,讓我沉浸其中,欲罷不能。它以一種極其生動、貼近生活的方式,探討瞭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文化現象。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流行音樂演變的文章,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音樂風格劃分,而是深入挖掘瞭音樂背後所承載的社會變遷、青年亞文化以及媒介傳播的相互作用。讀來仿佛迴到瞭某個年代,重新體驗瞭當時的氛圍和情緒,那些曾經耳熟能詳的鏇律,如今聽來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另外,關於社交媒體影響下的身份認同議題,也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我常常在刷屏的時候思考,我們展現在網絡上的“我”,究竟有多少是真實的,有多少是被建構的?書中對這一現象的剖析,既有理論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讓我對自己的網絡行為有瞭新的審視。總的來說,這本書非常適閤那些對文化有好奇心,卻又不想被學院派理論嚇退的讀者,它打開瞭一扇通往理解當下社會和自身的大門,而且是用一種非常有趣、易懂的方式。
評分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文化研究(6輯)》這本書的,原本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我對“文化研究”這個詞總有一種距離感,覺得它離我的生活太遠,過於理論化。但這本書徹底打消瞭我的顧慮。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抽象的文化理論化為生動的案例,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場關於當下社會生活的“現場討論”。書中關於“懷舊”現象的探討,就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懷舊歸結為對過去的留戀,而是分析瞭它如何與當下的社會焦慮、身份迷失以及消費文化相互交織,形成一種復雜的心理和行為模式。這讓我反思瞭自己對某些老物件、老歌麯的喜愛,原來背後有著如此豐富的文化含義。此外,書中對網絡迷因(meme)的分析,也讓我耳目一新。作者將這些看似碎片化、娛樂化的網絡信息,上升到瞭對現代社會傳播方式、群體互動以及意義生産的深刻解讀。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很多網絡現象有瞭更深入的理解,不再是單純地參與其中,而是能夠進行批判性的思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所處的時代,以及我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評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被《文化研究(6輯)》的標題吸引,但內心深處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我之前接觸過一些文化研究的著作,大部分都讓我覺得像在嚼蠟,充滿瞭我難以理解的概念和抽象的論證。然而,這本書卻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時而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時而又像一位敏銳的觀察者,將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節放大,讓我們看到其背後的深刻含義。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消費主義與身份構建的部分。書中以一些具體的商品、品牌為例,分析瞭它們如何從最初的功能性物品,逐漸演變成一種象徵、一種價值觀的載體,進而影響著我們的自我認知和與他人的互動方式。這讓我迴想起自己曾經追求的某些“潮流”,如今看來,那些行為背後確實隱藏著更復雜的社會心理和文化力量。此外,書中對視覺文化的研究也相當精彩,它不僅僅是分析電影、廣告的畫麵,更是探討瞭這些圖像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我們的認知、欲望和價值觀。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擁有瞭一雙“透視眼”,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周圍世界的運作機製。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