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廣州藍皮書:廣州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報告(2015)
定價:79.00元
作者:甘新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978210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分為總報告、綜閤篇、融閤篇、絲路篇、案例篇、藉鑒篇、專題篇、區域篇八個部分,在全麵反映廣州2014年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狀況的基礎之上,緊緊圍繞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標,從文化産業整體發展動態、文化産業融閤、絲綢之路下文化産業發展、個案解剖、先進城市和先進做法藉鑒、區域發展狀況等不同角度,對廣州市文化創意産業進行瞭全麵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目錄
Ⅰ總報告
12014年廣州市文化産業形勢分析與展望【尹濤楊代友李明充郭貴民】
一文化産業發展現狀與特點
二廣州文化産業發展問題分析
三展望:廣州文化産業新的增長點
四對策建議
Ⅱ綜閤篇
2多重製度環境下廣州文化小微企業經營戰略研究【皮聖雷】
3廣州市文化産業結構變動趨勢及升級研究【何江】
4廣州文化産業新業態發展研究【王雲峰】
52013年廣州市動漫重點企業發展情況統計調查報告【廣州市文廣新局廣州市統計局】
6廣州文化産業人纔隊伍建設問題研究【姚宜】
7關於廣州曆史文化街區開發的問題與思考
――以北京路文化核心區為例【賈雲平】
8“新常態”下廣州基層文化自覺發展研究【梁禮宏秦瑞英】
9國傢版權貿易基地建設調研報告【越秀區文化廣電新聞齣版局課題調研組】
10廣州文化産業政策體係研究【付瑤郭貴民】
Ⅲ融閤篇
11文化和科技融閤的發展趨勢及廣州的發展戰略選擇研究【顧乃華陳華王奕】
12廣州市深入推進文化金融閤作研究【林欣】
13廣州市文商旅資源融閤與産業協同發展研究【周柳嚴輝華陳文君】
14推動移動互聯網與廣州文化産業融閤發展對策研究【王永健】
15廣州市文化與科技融閤發展狀況分析【蒲火元】
Ⅳ絲路篇
16關於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廣州建設離岸文化産業中心的研究【伍慶】
17廣州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進人文閤作戰略規劃研究【柳立子】
18越秀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開發研究【陳德立】
Ⅴ案例篇
19國際漫畫節上的“中國力量”與“廣州風采”
――2015中國國際漫畫節舉辦“中國館”及廣州主賓城市的紀實【張顯峰王溪林】
20星坊60華僑倉項目分析及展望【田立新麥健梅】
Ⅵ藉鑒篇
21文化産業比較研究【付瑤李明充】
22外創意農業發展及對廣州的啓示【安永景楊代友】
Ⅶ專題篇
23花都區文化産業的發展現狀和對策思考【花都區文化産業發展課題調研組】
24花山小鎮:文化創意産業與鄉村改造融閤的探索【譚樂楊單風】
25花都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開發保護發展現狀及展望【徐沛儀】
26廣州萬達城發展研究【廣州萬達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
Ⅷ區域篇
27越秀區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研究【廣州高新區黃花崗科技園管委會課題調研組】
28海珠區文化産業發展思考【魏巍】
29淺論從化市生態文化旅遊業的發展與展望【吳博】
30後記
作者介紹
甘新,男,漢族,1955年8月齣生,廣東信宜人。1978年8月參加工作,1975年4月加入中國黨,學曆省委黨校研究生(廣東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班經濟學專業),助理經濟師。現任廣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廣州市人民副市長、黨組成員。
崔頌東,男,漢族,1968年11月生,廣東南海人。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1988年7月參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國黨,廣東省委黨校經濟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曆。1988年6月,廣州師範學院政治思想教育專業畢業;1988年7月,共青團廣州市委宣傳部科員;1992年2月,共青團廣州市委宣傳部副主任科員;1993年8月,共青團廣州市委宣傳部主任科員;1993年9月,共青團廣州市委宣傳部部長助理;1994年8月,共青團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副處級);1995年12月,共青團廣州市委宣傳部部長(正處級);1996年9月至2001年4月,共青團廣州市委常委、辦公室主任(其間:1994年7月至1997年7月,廣東省委黨校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班畢業;1997年8月至1998年4月掛任荔灣區清平街黨委副書記;);2001年5月,荔灣區文化局副局長(正處級);2001年11月,荔灣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正處級);2003年5月,廣州市委宣傳部文明辦調研員;2004年8月,廣州市委宣傳部辦公室主任;2008年1月任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陸誌強,男,漢族,1965年1月生,廣東廣州人。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齣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局長、黨委書記。1983年8月參加工作,1990年11月加入中國黨,廣東省委黨校政法專業畢業,大學學曆。1980.09--1983.08廣州市師範學校學習。1983.08--1989.06廣州市東山區東風東路小學教師。1989.06--1991.07廣州市東山區教育局團委副書記。1991.07--1993.02共青團廣州市東山區委副書記。1993.02--1995.07共青團廣州市東山區委副書記,華南實業總公司副總經理、雲南省瑞麗市星火總公司副總經理兼星火木地闆廠廠長(掛職)。1995.07--1997.06廣州市東山區芳草工商聯閤公司經理。1997.06--1998.06廣州市東山區芳草街黨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1998.06--2000.11廣州市東山區大塘街黨委書記(其間:1997.09-2000.07廣東省委黨校函授學院97級經濟管理專業學習)。2000.11--2003.02廣州市東山區大塘街黨工委書記(其間:2000.09-2002.12 廣東省委黨校函授學院2000級政法專業學習)。2003.02―2008.12 廣州市天河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2008.12- 2009.10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2009.10―2014.04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齣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局長、黨委副書記。 2014.04至今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齣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局長、黨委書記。
趙冀韜,男,漢族,1971年11月生,河南新鄭人。現任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齣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局長、黨委委員。負責文物保護、文物普查、考古、博物館、紀念館及文化産業發展等工作。分管文物處、博物館處、文化産業處。1988年6月參加工作,1999年1月加入中國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專業畢業,博士學位。1985.09-1988.06 河南電影技術學校圖書管理專業學習。1988.06-1996.09 河南教育學院圖書管理助理館員。(其間:1988.09-1991.07 河南電大中文專業大專學習;1993.09-1996.07河南教育學院英語專業本科學習)1996.09-1999.06 鄭州大學民商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全日製脫産)。1999.06-2000.09 鄭州大學法學院講師。2000.09-2003.07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商法專業博士研究生學習。(其間:2000.09-2003.09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講師)2003.09-2006.04 河南省鄭州市上街區副區長(副處級)(其間:2003.07-2006.09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區域經濟學方嚮博士後。)2006.04-2008.11 河南省鄭州市上街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處)。2008.11- 2009.12廣州市新聞齣版和廣播電視局副局長、黨委委員。2009.12至今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齣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局長、黨委委員。
尹濤,男,漢族,1970年生,湖南道縣人。中山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畢業,管理學博士。現任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經濟學研究員,廣州市文化産業重點研究基地主任,廣東省第十二屆代錶。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公共政策學院訪問學者(2004年1月-2005年3月)。第三屆廣東省宣傳思想戰綫人纔“十百韆工程”社科理論類第三層次培養對象,第三屆廣州市宣傳思想戰綫人纔第二層次培養對象,廣州市中青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2010-2011年度)。主要研究領域:城市與區域經濟、産業經濟。團體:廣東省生産力學會副會長,廣州市文化創意行業協會副會長。社會服務:廣東省機械進齣口集團外部董事,廣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決策谘詢顧問。
楊代友,男,1970年3月生,湖南濾溪人。現任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産業經濟與企業管理研究所副所長。1995年6月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地理教育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98年6月畢業於蘭州大學經濟地理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2004年6月畢業於復旦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2009年3~9月,在廣州市委黨校中青班學習半年。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經濟係訪問學習一年。1998年~2005年,先後任廣州市經濟研究院財政和貿易研究室和城市公共經濟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2001年12月)、副研究員(2004年12月);2006年至今先後任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産業經濟與企業管理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研究員(2012年12月)。研究領域:環境經濟、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環境政策和環境管理等。
李偉濱,男,廣州市委宣傳部網信辦調研員、廣州市網絡文化協會副秘書長、廣州市委宣傳部互聯網宣傳管理處副處長。
文摘
序言
我帶著一種學術研究的嚴謹態度來審視這本書,而它也確實沒有讓我失望。作為一份官方背景的年度發展報告,它在數據支撐和理論框架上做得非常紮實。書中對2015年廣州文化創意産業的整體規模、增長趨勢、細分領域構成等進行瞭詳盡的量化分析,許多圖錶和數據引用都顯得十分可靠,為理解當年的産業格局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報告並沒有止步於宏觀的數據呈現,而是進一步深入剖析瞭影響産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包括政策環境、市場需求、技術創新、人纔供給等多個維度。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互聯網+”與文化創意産業融閤的章節,它詳細探討瞭數字媒體、網絡平颱、移動互聯等新興技術如何重塑創意內容的生産、傳播和消費模式,以及廣州在這一轉型過程中的機遇與挑戰。報告中對於區域經濟聯動、國際化視野的拓展等問題也有涉及,展現瞭廣州文化創意産業在國傢戰略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定位。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麵、客觀、深入瞭解廣州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狀況的權威視角,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達到瞭相當高的水平。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非常獨特,它像一個精密運轉的齒輪,將廣州文化創意産業的各個方麵緊密地咬閤在一起。從宏觀的政策導嚮,到微觀的企業運營,再到具體的項目落地,每一個環節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呈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文化+科技”和“文化+金融”的論述。它詳細闡述瞭技術創新如何為文化創意産業提供強大的驅動力,例如VR/AR在展覽展示中的應用,大數據分析在內容創作中的價值;同時也分析瞭金融資本如何支持文化創意企業的成長,例如風險投資、産業基金的作用,以及知識産權的金融化。這些內容對於我理解現代文化産業的運作模式非常有幫助,讓我看到瞭文化創意不再是單純的“藝術創作”,而是與現代經濟體係深度融閤的産業。書中對人纔培養和引進的討論也十分到位,強調瞭人纔在創意産業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廣州在吸引和留住人纔方麵所做的努力。整本書在結構上非常嚴謹,邏輯上層層遞進,給人一種條理清晰、內容紮實的感覺,非常適閤想要係統性瞭解廣州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狀況的讀者。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吸引我,深邃的藍色基調配上抽象的廣州地標剪影,傳遞齣一種現代感與城市活力。我一直對廣州這座城市充滿好奇,特彆是它在文化創意領域的獨特魅力。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到,廣州的文化創意産業並非僅僅是簡單的“創意”二字堆砌,而是深深紮根於這座城市豐富的曆史積澱和活躍的市場經濟之中。書中對珠江新城、老城區改造、非物質文化遺産活化等多個方麵的深入分析,讓我看到瞭廣州如何在傳承中創新,在融閤中發展。例如,它詳細介紹瞭如何將傳統嶺南建築元素融入現代設計,如何通過文化IP的打造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以及如何利用數字技術賦能傳統手工藝。這些案例分析都非常具體,不是泛泛而談,讓我仿佛置身於那些生動的實踐現場。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産業生態的梳理,從政策引導、人纔培養到市場對接,都有條不紊地闡述,讓讀者能清晰地看到一條完整的産業鏈是如何形成的。這本書的語言流暢,邏輯清晰,雖然篇幅不少,但閱讀起來並不枯燥,反而引人入勝。它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像是一本帶領讀者深入探索廣州文化基因的指南。
評分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時,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覺得可能就是一份中規中矩的年終總結。但翻開後,我卻被它所展現齣的深度和廣度深深吸引瞭。它不僅僅是對2015年廣州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概括,更像是一次對這座城市“軟實力”的深度挖掘。書中對不同文化創意類型(如設計、動漫、遊戲、演藝、齣版等)的獨到見解,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模式,都讓我耳目一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文化IP的構建與運營”的分析感到興奮,它不僅僅羅列瞭幾個成功的案例,更是從文化內核的挖掘、核心價值的提煉、多平颱衍生開發等角度,全麵解析瞭一個成功的文化IP是如何煉成的。這對於理解當下文化産業發展的趨勢至關重要。此外,書中對廣州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如何轉化為文化創意産業的優勢,以及如何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廣州的認知,從一個購物天堂、美食之都,拓展到瞭一個充滿無限創意和文化活力的創新之城。它讓我看到瞭廣州在文化傳承與創新融閤方麵,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和發展潛力。
評分我是一個對城市發展和文化現象都很有興趣的普通讀者,讀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瞭解一下廣州這座“一綫城市”在文化創意領域到底有什麼“拿得齣手”的東西。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親切,就像一位熟悉這座城市的朋友在娓娓道來。它沒有使用太多晦澀的專業術語,而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一個個文化創意項目、一個個創新企業的故事展現在我麵前。我看到瞭老街區如何通過創意改造煥發新生,變成瞭時尚的打卡地;我看到瞭傳統手工藝人如何擁抱互聯網,將他們的作品賣到全世界;我還看到瞭許多年輕的藝術傢和設計師,如何在廣州這片沃土上,發掘屬於這座城市的獨特文化符號,並將其轉化為具有商業價值和文化影響力的産品。書中穿插的照片和案例介紹,都非常有畫麵感,讓我仿佛親身走訪瞭那些充滿活力的創意空間。特彆是關於動漫、遊戲、數字媒體等新興創意産業的介紹,讓我這個對這些領域瞭解不多的讀者,也能快速get到其中的精髓。這本書讓我覺得,廣州的文化創意産業,不僅僅是政府推動下的宏大敘事,更是無數個體創新和夢想匯聚而成的生動實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