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研究(6辑)
定价:89.00元
作者:周宪 陶东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097592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辑《文化研究》共推出了六个单元,既有当代中国文化问题的讨论,也有西方前沿理论的译介。其中,“学术话语的文化研究”专题着重于讨论当代知识生产中话语问题;“空间阅读”专题围绕着近些年来十分流行的空间研究主题展开;“跨文化研究”专题聚焦于自我与他者的复杂交错关系上;“数字人文”专题反映了技术革命对古老的人文学科诸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目录
主编的话【陶东风】
专题一学术话语的文化研究
主持人语【王晓路】
种族身份与种族话语之悖论
——对美国非洲裔文学理论建构与解读范式的质疑【王晓路】
从术语的互文看女性主义批评的困境与突围【刘岩】
南大洋的海岸
——逐步迈向具有现代性特质的世界社会学
【〔澳〕瑞文康奈尔著詹俊峰译】
趣味与日常生活【张意】
何为身份认同研究?【凌海衡】
专题二跨文化研究
主持人语【周宁】
东西方文化生成过程的侨易视域
——兼论侨易学元思维的“侨易二元”【叶隽】
从文学形象到文化想象的转换机制
——以毛姆的《在中国屏风上》为例【李勇】
有关跨文化形象学论争的反思【许玉军】
专题三空间阅读
主持人语【陆扬】
空间与城市【陆扬】
福尔摩斯在纽约
——对《基本演绎法》的空间化解读【张岩冰】
耽美小说和女性阅读空间【刘芊玥】
康德美学中国阅读的空间演进【蓝国桥】
专题四数字人文
主持人语【陈静】
人文计算的历史【〔英〕苏珊霍基著葛剑钢译】
人文学科,数字化【〔美〕凯瑟琳菲茨帕特里克著朱艳译】
数字人文及其不朽【〔美〕斯坦利费什著王斌译】
历史与争论
——英美“数字人文”发展综述【陈静】
台湾来稿
西橘本无种,逾淮别有类:台湾文学与现代性的斡旋【廖咸浩】
观看的层次:视觉文化、视觉社会学与视觉方法批判【廖新田】
其他
论大众传媒时代的审美与日常生活【李健】
福特制、电子媒介与现代性【李三达】
艺术之死与大众文化间的张力
——后现代语境中艺术的死亡与重生【张驭茜】
政治图像的艺术空间与视觉语言
——以政治宣传画《万岁》为例【黄健】
身体是权力斗争的据点
——约翰菲斯克的身体观述略【章辉】
作者介绍
周宪,男,1954年生于江苏南京。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哲学硕士),南京大学中文戏剧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校长助理、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艺术学院院长。曾赴韩国、新加坡等国讲学,赴意大利作合作研究。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文化研究,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等方面。博士论文《布莱希特与中国当代戏剧》被评为2000年全国博士学位论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视觉文化与美学转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代表作有《视觉文化的转向》《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审美现代性批判》等。。陶东风,男,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著有《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文学史哲学》、《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后殖民主义》、《阐释中国的焦虑——转型时代的文化解读》、《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从美学到文化——陶东风学术自选集》、《90年代审美文化研究》、《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社会理论视野中的文学与文化》等,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翻译《文化研究导论》等。发表学术论文约百余篇。其成果曾获得中国文联第四届文艺评论一等奖,届、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学学术成果奖,第三、第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 新时期20年文学理论论文奖等。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教师。曾经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学术访问。
文摘
序言
我不得不说,《文化研究(6辑)》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极其不寻常且令人振奋的。我一直觉得文化研究是一种比较“小众”的学术领域,可能会充斥着我无法企及的专业术语和晦涩的理论。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此的看法。它的写作风格非常灵活多变,时而像是深入田野的民族志,生动描绘出某个群体或现象的细节;时而又像是一位哲学家,对一些普遍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有时甚至像是一个孜孜不倦的观察者,用敏锐的洞察力捕捉那些被大众忽略的文化信号。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身体政治”的讨论所吸引。它不仅仅局限于性别、种族等宏大议题,更是延伸到了我们日常的饮食习惯、健身方式、甚至穿衣打扮,是如何被社会文化规范所塑造,又如何反过来成为我们表达身份、进行社会互动的工具。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原来很多看似个人的选择,背后都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力量息息相关。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广阔、更深刻的维度去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以及我们在其中不断变化的身影。
评分这本《文化研究(6辑)》实在太出乎我意料了,完全不是我之前想象的那种枯燥的学术堆砌。刚拿到书的时候,我以为会是那种晦涩难懂、充斥着理论术语的“硬菜”,但翻开后,我才发现它更像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沙龙,让我沉浸其中,欲罢不能。它以一种极其生动、贴近生活的方式,探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文化现象。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流行音乐演变的文章,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音乐风格划分,而是深入挖掘了音乐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变迁、青年亚文化以及媒介传播的相互作用。读来仿佛回到了某个年代,重新体验了当时的氛围和情绪,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旋律,如今听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另外,关于社交媒体影响下的身份认同议题,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常常在刷屏的时候思考,我们展现在网络上的“我”,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被建构的?书中对这一现象的剖析,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让我对自己的网络行为有了新的审视。总的来说,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对文化有好奇心,却又不想被学院派理论吓退的读者,它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当下社会和自身的大门,而且是用一种非常有趣、易懂的方式。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被《文化研究(6辑)》的标题吸引,但内心深处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我之前接触过一些文化研究的著作,大部分都让我觉得像在嚼蜡,充满了我难以理解的概念和抽象的论证。然而,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时而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时而又像一位敏锐的观察者,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放大,让我们看到其背后的深刻含义。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消费主义与身份构建的部分。书中以一些具体的商品、品牌为例,分析了它们如何从最初的功能性物品,逐渐演变成一种象征、一种价值观的载体,进而影响着我们的自我认知和与他人的互动方式。这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追求的某些“潮流”,如今看来,那些行为背后确实隐藏着更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力量。此外,书中对视觉文化的研究也相当精彩,它不仅仅是分析电影、广告的画面,更是探讨了这些图像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认知、欲望和价值观。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拥有了一双“透视眼”,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周围世界的运作机制。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文化研究(6辑)》这本书的,原本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我对“文化研究”这个词总有一种距离感,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太远,过于理论化。但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文化理论化为生动的案例,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关于当下社会生活的“现场讨论”。书中关于“怀旧”现象的探讨,就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怀旧归结为对过去的留恋,而是分析了它如何与当下的社会焦虑、身份迷失以及消费文化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复杂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对某些老物件、老歌曲的喜爱,原来背后有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含义。此外,书中对网络迷因(meme)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将这些看似碎片化、娱乐化的网络信息,上升到了对现代社会传播方式、群体互动以及意义生产的深刻解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很多网络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再是单纯地参与其中,而是能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说实话,《文化研究(6辑)》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会聚焦于宏大叙事的书籍,比如国家意识形态、历史事件等等,但让我意外的是,它更多地关注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细节,并从中挖掘出惊人的文化意义。例如,书中对“排队文化”的分析,就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排队视为一种社会秩序的体现,而是深入探讨了排队中蕴含的权力关系、社会规范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变化。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即使是这样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背后也隐藏着如此丰富的文化信息。另外,关于城市空间与亚文化群体的关系,也让我产生了深刻的思考。那些隐藏在都市角落里的咖啡馆、书店、涂鸦墙,它们是如何成为特定群体交流、认同和创造的场所?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气质?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化并非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细微之处。它以一种非常细腻、深入的方式,带领读者去发现和理解这些隐藏的文化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