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3年国外国防电子热点研究
定价:168.00元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1212252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对2013年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国防电子五大领域40余个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领域涵盖国防电子工业、技术、装备、赛博和安全保密,涉及的热点问题包括:美国高功率微波武器研发取得重大进展、俄罗斯促进国防电子工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日本将效仿美国DARPA开展先期研究、3D打印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脑机接口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光电集成技术、450mm晶圆、伪冒电子元器件、赛博空间管理和测试评估、新型病毒武器、“棱镜门”事件,等等。
本书可供国防电子工业、技术、装备、赛博、安全保密等领域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国外国防电子工业发展研究
2013年国外国防电子工业发展综述
国外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的主要举措
俄罗斯促进国防电子工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俄罗斯联邦〈工业发展及其竞争力提升〉国家纲要》解读
日本将效仿美国DARPA开展先期研究
3D打印技术研究
2013年3D打印技术发展综述
美国西亚基公司展示直接制造解决方案
美国研发金属零件3D打印过程检测技术
法国利用熔融沉积成形技术生产无人机原型
美国利用3D打印技术生产卫星零部件
美国研发基于可编程材料的4D打印技术
国外军事电子装备研究
2013年国外军事电子装备发展综述
国外雷达发展动向分析
量子信息技术及军事应用前景分析
美国高功率微波武器研发取得重大进展
国外高功率微波防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美军微机电惯性导航技术发展现状
美国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取得突破
2013年美军云计算建设动向分析
国外微电子光电子技术研究
2013年国外微电子技术发展综述
2013年国外光电子技术发展综述
美国军用集成电路技术正在获得群体性突破
微电子器件下一代工艺发展积极寻求突破
光电集成技术的发展及其军事应用前景
国外类脑计算芯片新进展
磁阻存储器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研究
美军高度关注伪冒电子元器件问题
赛博空间研究
2013年度赛博空间发展综述
赛博空间病毒武器分析
美国构建赛博空间一体化管理模式
美国赛博空间测试评估能力建设研究
朝鲜遭受赛博攻击事件分析
《2020年美国海军赛博力量》评析
《欧盟赛博安全战略》评析
“棱镜”事件研究
2013年国外信息安全与保密发展综述
“棱镜”事件始末
美国秘密监听项目简析
美国秘密监听项目实施手段分析
各国应对“监听门”措施分析
美国推动商用移动设备的安全管控
日本出台措施保障国家安全
作者介绍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是新中国批成立的中央级专业科技情报研究机构之一,也是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六大领域(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情报研究所的重要组成部分。5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以及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进程,我所始终不渝地立足科技情报研究,不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不断优化管理和创新业务,现已成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国防军事电子领域知名的情报研究咨询与决策支撑机构。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出版时间——2013年——暗示着它可能捕捉到了一些新兴材料与器件突破对国防电子带来的早期影响。例如,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如GaN,氮化镓)在射频功率放大器中的应用,当时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工程化的关键时期。我期待书中能提供关于GaN器件在固态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中的可靠性数据、功率密度提升的实际案例,以及与之配套的散热管理技术的探讨。如果能对光电子技术在高速数据传输和传感器前端的集成进行跟踪分析,说明作者对未来电子设备小型化、高集成度的趋势有着敏锐的洞察。评价一本技术研究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预见到“材料决定架构”的规律。如果书中只是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修补性改进,那么其价值可能随着时间快速衰减;反之,如果它能精准定位到下一代电子系统的“瓶颈材料”,那么这本书将具有更长的生命力。
评分从一个侧重于战略意义的角度来看,这份研究的“热点”选择本身就反映了当时的国际安全态势。2013年,无人系统(UAVs)的蓬勃发展对传统的电子侦察和对抗体系构成了颠覆性的挑战。我猜测书中一定有相当篇幅论述了针对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的电子侦察、定位和压制技术。这不仅仅是传统的雷达覆盖问题,更涉及到如何处理来自低空、慢速、分布式目标的复杂电磁特征。我想知道,当时的研究界是如何评估反无人机系统(C-UAS)的电子对抗有效性的?是侧重于通信链路干扰,还是更倾向于对导航系统(GNSS/GPS)的欺骗和压制?此外,海洋电子对抗,特别是针对舰载电子系统的攻击与防御,必然也是重点。书中是否提到了当时对反舰弹道导弹(如“东风”系列)电子干扰窗口的研究?这种对特定作战场景的电子应对策略的分析,比纯粹的技术规格描述更能体现研究的深度和实战价值。
评分我真正好奇的是,这份“研究”是如何处理网络中心战(Network-Centric Warfare)背景下的信息融合与频谱管理这个棘手问题的。2013年左右,各国都在大力推动分布式传感器和多域协同作战概念的落地,这直接对国防电子系统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关于Link 16等现有数据链的性能瓶颈分析,以及各国为构建下一代战术数据链(例如,美国提出的JADC2概念的雏形)所做的电子架构选型。如果这本书能细致描摹出当时各国在战场频谱态势感知(Spectrum Situational Awareness)方面的努力,比如如何利用软件定义无线电(SDR)技术快速识别和应对未知信号,那就太棒了。这本书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单项技术的罗列,而更应该体现在对系统级电子架构的深刻洞察上。读者希望看到的是,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如何通过先进的电子手段,确保“我方信息流”的畅通无阻,并有效压制“敌方信息流”的可靠性。这种宏观的体系设计层面的讨论,往往比孤立的技术参数更有价值。
评分抛开技术细节,一份优秀的研究报告还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和比较分析能力。我非常关注书中对不同军事强国电子发展路线图的对比。例如,美国在分布式、模块化电子系统上的倾斜,与某些国家在集中式、高功率电子系统上的侧重,这两种哲学之间的优劣势分析在哪里?这种跨国比较,能帮助读者理解技术选择背后的国家战略意图和资源投入模式。此外,如果书中对当时国际上关于电子频谱使用权与国际法的讨论有所涉及,那就更显其全面性了。电子战的升级必然伴随着对电磁空间使用的冲突,对国际规范的关注,体现了研究者超越技术范畴的战略关怀。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剖析,让读者不仅知道“他们做了什么”,更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种选择对未来十年全球军事平衡可能产生的影响。
评分这本《2013年国外国防电子热点研究》(假定内容是关于这个主题的)从书名上看,无疑是一份非常具有时效性和专业深度的报告汇编。虽然我手上没有这本书的实体内容,但我可以基于我对这个研究领域在2013年前后的关注点进行推测和想象,构建一个读者可能会有的初步印象和期待。首先,2013年是全球军事技术快速迭代的一个关键节点,尤其是在电子信息领域。我设想,这本书的开篇很可能会聚焦于雷达技术的革新,特别是相控阵雷达向更先进的有源电子相控阵(AESA)的过渡,以及其在反隐身能力上的突破。读者会期待看到美国、俄罗斯以及欧洲国家在这方面具体的研发项目名称、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了新一代战斗机(如F-35、苏-35)的作战效能评估。如果书中能深入探讨微波光子学在雷达信号处理中的早期应用尝试,那就更具前瞻性了。同时,电子战(EW)领域,特别是针对频率捷变通信和抗干扰定位技术的对抗,必然是重头戏。我希望看到对当时新兴的认知电子战(Cognitive EW)概念的初步探讨,虽然那个时候可能还处于理论摸索阶段,但它预示着未来电子对抗的复杂性。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是:一份严谨、数据详实,聚焦于“硬核”技术竞赛的专业年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