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新型集成放大器工程應用手冊
定價:50.00元
售價:35.0元,便宜15.0元,摺扣70
作者:劉暢生 等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115169747
字數:
頁碼:50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7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收集整理瞭近幾年齣現的約100種新型集成放大器的資料,書中按放大器的功能類型分為隔離放大器、增益可控放大器、差分放大器和儀錶放大器四類,分彆介紹瞭它們的引腳圖、內部原理簡圖、主要技術參數及其典型應用電路。
本書是現場測量與控製設備、智能儀器儀錶的設計人員的工具書,也可供其他電子設備設計與維修人員和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噪聲分析與抑製”那一章節的深度。在現代電子係統中,信號幅度的持續降低使得噪聲成為首要的敵人,而這本書在這個主題上的闡述達到瞭新的高度。它不僅僅停留在計算輸入參考噪聲密度($e_n$)和電流噪聲密度($i_n$)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噪聲源之間的相關性,以及如何通過巧妙的電路拓撲設計(比如使用儀錶放大器陣列或特定的斬波技術)來最大化信噪比(SNR)。書中提供瞭一係列基於不同工藝節點(CMOS vs BJT)的噪聲模型對比,這對於我們評估不同供應商芯片的適用性時,提供瞭非常寶貴的量化依據。它教會瞭我如何通過頻譜分析儀的實際測量結果,反嚮推導齣設計中是否存在潛在的耦閤噪聲或接地迴路問題,而不是簡單地歸咎於芯片本身的設計缺陷。這種由錶及裏、層層剝開真相的分析方法,是純粹的“應用指南”所無法比擬的。
評分翻開到中間章節,我明顯感覺到作者在力求平衡理論深度和工程實用性上所下的苦功。這本書沒有陷入過度抽象的數學推導,而是將復雜的電路原理融入到具體的應用場景中去講解,這對於我們這些更看重“快速解決問題”的現場工程師來說至關重要。例如,當論述到軌到軌輸齣(Rail-to-Rail)放大器的設計限製時,它沒有簡單地給齣輸入輸齣擺幅的參數,而是詳細剖析瞭輸齣級晶體管飽和區與綫性區之間的轉換區域是如何導緻失真和瞬態響應下降的。書中配有大量精心繪製的波形圖和眼圖,這些視覺輔助材料遠比乾巴巴的文字描述來得直觀有力。我特彆欣賞它對“係統級優化”的強調,它不是把放大器當作一個孤立的黑箱,而是將其置於整個信號鏈中進行考量,比如如何選擇閤適的反饋網絡以優化環路穩定性,同時還要兼顧PCB走綫的寄生電感影響。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的不是一堆即插即用的現成方案,而是幫你構建起一套完整的“排障和優化思維框架”,讓你在麵對新的、前所未見的電路挑戰時,能有章可循,不至於手足無措。
評分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前瞻性。它沒有過多地糾纏於已經被淘汰的、基於老舊工藝的放大器設計,而是將大量的篇幅放在瞭適應未來趨勢的新型架構上,比如低壓差操作、對射頻乾擾的魯棒性設計,以及集成在SoC內部的放大電路的隔離技術。它在討論現代多核處理器旁邊的模擬前端設計時,提齣的電源抑製比(PSRR)優化策略,結閤瞭數字開關噪聲的特點,這一點非常貼閤當前嵌入式係統設計中的痛點。這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得非常精煉,它不僅僅是總結瞭前文的技術點,更像是對未來集成電路設計方嚮的一次展望,激發瞭我對下一步研發方嚮的思考。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幫助工程師從“會用”走嚮“精通”的橋梁之作,它為處理高難度、多約束的模擬設計挑戰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和實戰支撐。
評分這部手冊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色彩搭配沉穩又不失現代感,銀灰色的主色調配上一點點科技藍的綫條勾勒,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入門讀物,而是直指核心技術的專業參考書。我是在一個資深的電子工程師朋友那裏偶然看到這本書的,當時我正在為一個高性能數據采集係統的噪聲抑製問題焦頭爛額。這本書的開篇導論部分,雖然篇幅不長,但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對實際工程挑戰的深刻洞察力,立刻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特彆是它在介紹某些特定集成運放傢族的偏置電流和失調電壓的動態補償機製時,用圖錶展示瞭傳統綫性模型與實際非綫性特性之間的差異,那種細緻入微的分析,遠超我以往閱讀的任何一本教科書。它似乎不僅僅是羅列公式,而是真正地在“教”你如何像設計者一樣去思考這些元件的局限性和潛力。對於我們這些天天跟PCB布局和電源完整性打交道的工程師來說,能找到一本如此聚焦於“如何讓這些精密的器件在真實惡劣的環境中穩定工作”的書,簡直是如獲至寶。我期待接下來的章節能深入到實際的電路設計案例中去,特彆是那些關於低功耗設計和高頻帶寬特性的權衡藝術。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質量也相當不錯,這一點對於一本經常被翻閱的工程參考書來說,是不可忽視的體驗。紙張的選取偏啞光,既能減少閱讀時的反光,又保證瞭墨色的清晰度,即便是長時間在工作室的燈光下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度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索引和術語錶的詳盡程度。我注意到,每當引入一個復雜的縮寫或專用術語時(比如TI-LVC、OTA的零點提升),作者都會在頁腳或緊鄰的欄位進行簡要的腳注解釋,這極大地降低瞭跨章節閱讀時的信息中斷。它使得我能夠非常高效地在需要驗證某個特定參數時,迅速定位到相關的設計指南或限製條件。這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更像是一本精心編纂的“工具箱”,裏麵的每一頁工具都經過瞭仔細的打磨和標注,確保使用者能夠快速、準確地找到所需。這種對用戶體驗的關注,體現瞭齣版方和作者對目標讀者群體的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