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
定价:39.0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张有光 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1212156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是一本供电子信息类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导论课程用的教科书。其内容围绕学习什么——以移动通信、集成电路、互联网与物联网为例?为什么学——阐述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即未来工程师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为何这样学习——介绍了西方大学教育与中国大学教育理念的演变历史,当前大学正在进行的工程教育改革?如何学习——从大学面临的问题开始,分别讨论了课程学习、科技实现与生活实践中的心态与方法。
全书力图用通俗的语言来诠释生硬的专业知识和深奥的教育理念。对于专业知识的诠释,通过追溯理论创新的背景、展望专业发展的趋势,把相关知识、概念的来龙去脉呈现在读者面前;对于教育理念的解读,辅以翔实的人物故事和案例故事,将教育理念、方法置于情景之中,增强趣味性与可读性。
章 移动通信
1.1 移动通信概述
1.1.1 引子——移动通信改变生活
1.1.2 早期的通信——什么是信息
1.1.3 几个基本概念——信号、信源、信道和信宿
1.2 旧时堂前燕,飞入百姓家——移动通信的诞生与普及
1.2.1 给信息插上翅膀——无线电技术的诞生
1.2.2 从无线电到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1G)
1.2.3 频分多址(FDMA)——模拟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1.3 长江后浪推前浪,你方唱罢我登场——数字移动通信(2G)
1.3.1 GSM时代的赶超者——诺基亚
1.3.2 卧薪尝胆的对手——高通与CDMA
1.4 群雄逐鹿,崭露头角——第三代移动通信
1.4.1 诸侯割据——3G技术标准大比拼
1.4.2 智能手机——3G需求的推动者
1.4.3 中国标准与中国企业
1.5 畅想未来移动通信
1.5.1 走进4G——LTE与4G关键技术
1.5.2 展望5G——畅想未来移动通信
第2章 集成电路
2.1 电子学与集成电路概述
2.1.1 晶体检波器——电子器件的首秀
2.1.2 电子管——电子时代的来临
2.1.3 晶体管的发明
2.1.4 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
2.1.5 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
2.2 核心——计算体系
2.2.1 智能之芯——微处理器(CPU)子系统
2.2.2 通信互联——通信子系统
2.2.3 记忆场所——存储子系统
2.3 支撑——外围模块
2.3.1 信息之窗——多媒体子系统
2.3.2 感知交互——传感器子系统
2.3.3 动力引擎——电源子系统
2.4 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未来发展趋势
2.4.1 神奇新材料——石墨烯
2.4.2 曲径通幽——自旋电子
2.4.3 迷失的第四元件——忆阻器
第3章 互联网
3.1 互联网起源与发展
3.1.1 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
3.1.2 早期互联网——因特网与万维网
3.1.3 之争——微软和网景的世纪之战
3.1.4 门户网站的兴起——打开上网冲浪之门
3.2 互联网的普及
3.2.1 搜索引擎——新时代的互联网霸主
3.2.2 电子商务的兴起——挑战传统的商业模式
3.2.3 社交网络与网络新媒体——改变社交生活
3.3 幕后的英雄——现代通信网络
3.3.1 网络的分层与网络协议——OSI/RM与TCP/IP
3.3.2 路由技术——架起互联网的桥梁
3.3.4 光纤通信——铺设信息的高速公路
3.4 互联网发展新趋势
3.4.1 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互联
3.4.2 云计算——虚拟资源按需供应
3.4.3 大数据——发掘潜在的价值
第4章 物联网
4.1 物联网的定义
4.1.1 网的世界
4.1.2 万物互联
4.1.3 物与智能
4.2 物联网关键技术
4.2.1 物联网标识技术
4.2.2 传感与纳米技术
4.2.3 无线传感器网络
4.2.4 嵌入式智能技术
4.3 物联网信息革命
4.3.1 “三国”演义
4.3.2 智慧地球
4.3.3 感知中国
4.4 物联网的未来
4.4.1 物联网发展分析
4.4.2 挑战与机遇并存
4.4.3 时代与个人发展
第5章 培养目标
5.1 多元自我,多元目标
5.1.1 发现未知的自己
5.1.2 遇见不同的未来
5.1.3 与明天有个约会
5.2 昨天、今天与明天
5.2.1 自然与社会
5.2.2 科学与技术
5.2.3 工程与专业
5.3 未来工程师的能力素质
5.3.1 学习能力
5.3.2 实践能力
5.3.3 创造能力
5.3.4 伦理道德
5.4 电子信息专业基本知识
5.4.1 专业基础
5.4.2 数理基础
5.4.3 人文社科
第6章 大学是什么
6.1 国外大学教育发展简史
6.1.1 萌芽阶段——从“三哲”到纽曼
6.1.2 发展阶段——从洪堡到弗莱克斯纳
6.1.3 升华阶段——雅斯贝尔斯
6.1.4 扩展阶段——从通识到广义工程教育
6.2 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简史
6.2.1 追根溯源——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6.2.2 历史回眸——中国古代大学演变
6.2.3 博古通今——中国近代大学形成
6.3 当前大学工程教育改革
6.3.1 通识教育
6.3.2 书院制
6.3.3 本科生导师制
6.3.4 小班化研究型教学
6.3.5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第7章 大学怎么读
7.1 若你在思考这些
7.2 大学课程这样学
7.2.1 不识庐山真面目
7.2.2 绝知此事要躬行
7.3 科技实践大揭秘
7.3.1 实验室里暗藏玄机
7.3.2 科研训练的小热身
7.3.3 科技竞赛的大比拼
7.4 生活中也做达人
7.4.1 大不用把教室坐穿
7.4.2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7.5 那些未解答的谜
参考文献
张有光,2007年至今一直担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本科教学副院长,兼任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负责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2007),主持教育部工程师培养计划(《电子信息工程》2012)。主持原国防科工委2个国防紧缺专业(《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空中交通管理》2008)与1个国防重点专业建设(《电子信息工程》2008)。
我得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基础教材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职业生涯的“路线图”。作者似乎非常了解初学者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迷茫感,所以书中专门辟出了一章节,详细介绍了进入该行业后可能面临的细分方向,例如嵌入式系统、云计算架构、数字信号处理等等,并且对每个方向的工作内容、所需技能树以及未来发展潜力进行了精辟的概括。这种前瞻性的指导,对于正在规划自己专业学习路径的学生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业内“前辈”的访谈片段,虽然篇幅不长,但那些真实的工作场景描述和经验分享,让学习过程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充满了真实世界的烟火气和挑战性。阅读到这些部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培养下一代科技人才的殷切期望。唯一的小遗憾是,如果能在一些关键技术原理的推导过程中,增加一些交互式的思考路径引导,也许能让读者的参与感更强一些,但这已经是吹毛求疵了,总体而言,它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学习的重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简洁的几何图形,既有科技感又不失沉稳,一看就知道是本内容扎实的专业书籍。我首先被它引人入胜的导语所吸引,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信息时代波澜壮阔的图景,一下子就把我的好奇心勾了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急于灌输复杂的专业术语,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认识这个庞大领域的基础脉络。比如,它对早期计算机发展史的梳理,就融合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小故事,让那些冰冷的年代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信息”这一核心概念的阐释,它不仅仅停留在物理层面,更深入到哲学和社会的维度去探讨信息流动的意义和影响,这让初学者在建立专业认知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宏观的视野。书中的图表制作精良,清晰直观,即便是复杂的逻辑关系,通过精心设计的示意图也能一目了然,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整体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为每一个渴望步入信息科学殿堂的探路者准备的“入场券”,准备得非常周到,让人充满期待继续探索接下来的章节。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略带幽默的学术气质。它既有严谨的逻辑和准确的表述,又不乏文人特有的细腻和洞察力。尤其是在探讨信息技术如何重塑人类社会结构时,作者的笔触充满了人文关怀。他并没有将技术视为冷酷的工具,而是深入探讨了技术背后的价值观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社会公平、个人隐私等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这种对技术“人本主义”的关注,让这本书在众多技术导论中脱颖而出,因为它提醒我们,学习技术不仅仅是掌握工具,更是一种对未来社会责任的承担。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也相当精彩,例如对早期互联网“黑客精神”的描述,既肯定了创新者的开拓精神,也反思了无序发展带来的潜在隐患,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非常启发人。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是获取了一套知识框架,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一次关于“信息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思考”的深刻洗礼,收获颇丰,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现代科技世界抱有好奇心的人。
评分作为一名非科班背景的读者,我最担心的就是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往往一页书下来,光是查字典就花了不少时间。然而,这本导论在专业词汇的解释上做得非常人性化。每当引入一个新的、重要的概念时,作者都会紧接着用最朴素、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比喻来加以解释,然后再逐步过渡到标准的学术定义。比如,它对“并行计算”的描述,竟然巧妙地关联到了一个多部门协同完成大型工程项目的场景,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子领域的交叉和融合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它没有将电子学、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等领域割裂开来,而是清晰地勾勒出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实联系。这种跨学科的视野,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复杂生态至关重要。书中的排版也值得称赞,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距合理,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了大众的认知与前沿的专业知识,让“高深”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入门读物抱有一定的疑虑,总担心它们会流于表面,或者堆砌一些过时的资料。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论述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预期,尤其是它对新兴技术趋势的把握,展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书中对数据结构和算法的介绍,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数学推导,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实际应用案例来讲解,比如如何用算法优化城市交通调度,如何用数据结构管理海量的社交媒体信息流,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我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欲望。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讨论技术伦理和未来挑战时,立场非常客观和中立,没有偏激地渲染“技术乌托邦”或“反乌托邦”的论调,而是客观地分析了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前沿领域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行文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总能在关键转折点设置一些小型的“思考题”,强迫读者停下来消化吸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本书绝非简单的知识罗列,它更像是一场高水平的、引人深思的专业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