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一点通
定价:35.00元
售价:25.6元,便宜9.4元,折扣73
作者:流耘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1211347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本书围绕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分别介绍了电阻器、电位器、敏感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场效应管、晶闸管、扬声器与蜂鸣器、耳机与耳塞、传声器、石英晶体谐振器、陶瓷滤波器、声表面波滤波器、电子管、继电器、光电耦合器、三端集成稳压器和LED数码显示管的基本特性与内部结构,主要参数与选用,以及用MF47型指针式万用表和DT9205型数字式万用表检测其性能。
我对这本书的检索和索引系统赞不绝口。对于一本涵盖如此广泛的电子基础知识的书籍来说,如何快速定位到需要的信息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目录做得非常细致,几乎到了“所查即所得”的程度。我测试过几次,比如我想查找关于“霍尔效应传感器”的资料,我只需要翻到传感器章节,里面的小标题就明确区分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及其应用,索引部分也做得异常精准,即便是某个特定参数的计算公式,也能在索引页上找到它首次出现的页码。更重要的是,书中很多关键概念的定义旁边都用了一个小图标做了标记,方便快速回顾。这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快速查阅资料以解决眼前问题的工程师来说,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本书不仅仅是用来精读的教材,更是一本可以随时放在手边、信赖的参考工具书,它的“即时可用性”是我给它高分的重要原因之一,真正做到了知识的便捷获取。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本关于电子基础知识的书籍中,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理论深度和实际应用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它没有陷入那种晦涩难懂的纯数学推导泥潭,而是巧妙地将物理原理融入到实际的电路功能描述中。举个例子,当讲到滤波电路的特性时,它不仅解释了电容和电感的阻抗特性,还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它们在交流信号衰减过程中的“角色分工”,比如电容像一个快速反应的“缓冲垫”,而电感则像一个“惯性较大的稳定器”。这种比喻性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的例题设计非常贴合工程实际,不是那种孤立的计算题,而是往往会引出一个具体的功能模块,比如一个简单的电源稳压电路,然后要求读者分析在不同负载变化下,其中某个关键元件的参数应如何选取。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路径,让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起来,不再是零散的碎片信息,而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对于想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工程师新手来说,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实战手册”。
评分这本书在对新兴技术和传统元件的结合处理上,展现了极强的时代视野。虽然基础理论的讲解扎实稳固,但作者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将这些基础知识巧妙地嵌入到了现代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之中。例如,在讲解半导体器件的特性时,作者顺带提到了现代手机主板上那些微型化、高集成度的芯片是如何利用这些基本原理实现复杂功能的。他没有深入到IC设计细节,而是从“我们如何用最基础的元件来实现这个功能”的角度进行剖析,这种“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视角转换,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思维边界。我特别欣赏它对“可靠性”的强调,书中有一小节专门讨论了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元件的寿命预期和降额设计(derating)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在很多基础教材中是被忽略的,但却是保证产品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教会了“如何工作”,更教会了“如何让它持久地工作”,体现了一种对工程质量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带着一种老工程师的耐心和幽默感。阅读过程中,时不时会遇到一些作者的“小贴士”或者“经验之谈”,这些内容虽然不是核心理论,但往往能帮读者避开一些常见的“坑”。比如,在介绍如何安全地拆解一个旧电路板时,作者特别提醒了关于电解电容残留电荷的危险性,并且给出了快速放电的土办法,这种源自一线经验的告诫,其价值远超书本上任何一条公式。此外,作者在撰写时所使用的词汇选择也非常讲究,既保证了术语的准确性,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晦涩,读起来非常顺畅。比如,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他会不厌其烦地通过对比的方式来阐述,例如“动态电阻”和“静态电阻”的区别,他会用一个水龙头开大开小的类比来解释,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物理差异。这种娓娓道来的讲解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仿佛真的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学习。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清晰的布局和合理的图文搭配,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那些复杂电路图时的处理方式,没有那种让人望而却步的密集感,而是通过巧妙的区块划分和关键信息的提炼,让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比如,在讲解晶体管的三个工作区时,作者不仅仅是给出了文字定义,还配上了非常直观的特性曲线图,并且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标出了饱和区、放大区和截止区的边界,这一点对于我这种需要反复对照才能理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的插图质量非常高,无论是元器件的实物照片,还是内部结构的剖面图,都达到了可以作为参考资料的水平,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那些非常小的贴片元件,也能看出清晰的丝印和封装特征。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设计和信息呈现效率上做到了很好的平衡,让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疲惫,反而有一种被引导和鼓励的感觉,仿佛作者就在身边手把手地指导一般,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技术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