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現代電子技術綜閤實驗教程
定價:48.00元
售價:32.6元,便宜15.4元,摺扣67
作者:唐續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12119383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58kg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電子電氣基礎課程規劃教材:現代電子技術綜閤實驗教程》分為4部分:部分原理基礎篇從數字係統基本原理齣發,介紹EDA設計原理、單片機設計原理與方法及基於mc8051處理器IP核的SOPC設計;第2部分應用篇介紹FPGA和單片機設計的開發環境、工具和流程;第3部分實踐篇介紹FPGA綜閤實驗平颱,給齣EDA實驗和單片機實驗,提供綜閤性實驗項目;第4部分信號處理篇介紹基於FPGA的DSP結構及設計方法、常用DSP模塊、FIR濾波器、典型運算模塊、設計型實驗題目。
唐續,博士,副教授,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參與實驗室專項和課程建設“電子技術實驗”*精品課程創新實驗開發;2005至今多項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指導,每屆均獲全國一等奬;負責和主研參與“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預研項目、“863”項目多項。
這本《現代電子技術綜閤實驗教程》在我手中已經有一段時間瞭,老實說,它給我的感受是相當復雜的。作為一名剛剛接觸電子技術這個領域的學習者,我最初是帶著極大的熱情和一些樸素的期望來翻開它的。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像一座橋梁,把我從理論的彼岸安全、有趣地帶到實踐的此岸。然而,實際的閱讀體驗卻像是在穿越一片濃霧。書中的很多章節在介紹理論概念時,似乎默認讀者已經對某些基礎知識瞭如指掌,這種“跳躍式”的講解方式讓我這個初學者感到有些吃力。比如,在講解某個元器件的特性麯綫時,書中往往直接給齣結論性的公式或圖錶,卻鮮有深入淺齣地剖析其背後的物理機製,這使得我雖然能“記住”這個公式,卻無法真正“理解”它。這種體驗就像是拿到瞭一份食譜,上麵寫著精確的配料和步驟,但卻沒告訴你這些食材為什麼會産生這樣的化學反應。對於希望從零開始、紮紮實實打下基礎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和鋪陳方式可能需要配閤大量的額外參考資料。我希望它能提供更豐富的背景知識鋪墊,而不是直接切入復雜的應用層麵。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給我的感覺是極其的“學術化”和“去人性化”。通篇充斥著嚴謹但缺乏溫度的術語堆砌,仿佛是在閱讀一份官方規範文件,而不是一本旨在激發學習熱情的實驗指導書。在描述實驗操作時,語氣非常命令式,很少使用啓發性的引導語,比如“試著思考一下,如果電源電壓減半會發生什麼?”或者“這裏有一個常見的陷阱,請注意……”這種互動性和前瞻性的引導缺失,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被動的執行任務,極大地削弱瞭實驗探索本身的樂趣。我深切地體會到,作者可能是一位非常資深的工程師或研究人員,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毋庸置疑,但似乎低估瞭將復雜知識轉化為易於接受、引人入勝的教學材料所需的轉換能力。對於一個需要通過反復試錯來學習的領域而言,這種冰冷的敘事方式無疑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阻力。
評分從實驗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廣度似乎大於深度。它涵蓋的實驗項目種類繁多,從基礎的直流電路到簡單的數字邏輯,再到一些看似高大上的微控製器應用,幾乎是一個電子技術領域的“速覽清單”。然而,大部分實驗都停留在“照貓畫虎”的層麵。比如,當我完成一個RC濾波電路的搭建後,書中對如何係統性地分析其截止頻率、相移特性,以及如何針對特定噪聲源進行優化調整的探討非常有限。它更側重於“把電路搭起來並測齣預期的波形”,而不是“理解這個電路在真實世界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和調試方法”。這種淺嘗輒止的設計,使得學習者很難將各個實驗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兩個核心項目能夠被深入挖掘,增加故障排除、參數優化、或性能提升等高級環節,而不是為瞭追求“全而博”而犧牲瞭“精而深”。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設計,坦白講,確實有些跟不上時代瞭。在一個視覺化學習越來越重要的今天,我發現書中的電路圖很多都顯得過於擁擠和陳舊,很多關鍵部分的標注不夠清晰,甚至有些圖例的分辨率低得讓人費神辨認。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去辨彆一個電阻的阻值標記,或者確認一個電容的極性符號,這極大地分散瞭我對實驗步驟的注意力。更令人沮喪的是,一些涉及軟件仿真或虛擬儀器的章節,配的截圖看起來像是上個世紀的産品,這讓習慣瞭現代EDA工具界麵的我,難以將書中的指示與我手頭的實際軟件界麵對應起來。實驗步驟的描述雖然力求詳盡,但由於缺乏高質量的視覺輔助,使得整個過程顯得枯燥且容易齣錯。一本“綜閤實驗教程”,視覺上的直觀性和引導性本應是重中之重,但這本書在這方麵錶現齣的保守甚至可以說是落後,讓我對它的“現代”二字産生瞭深深的疑問。
評分關於配套資源的整閤和更新頻率,這是讓我感到最不滿意的地方。作為一本聲稱“綜閤”和“現代”的教程,它對當前行業工具鏈的兼容性支持略顯不足。例如,書中所推薦的某些老舊的軟件版本或特定的測試儀器型號,在市場上已經很難找到或者已經被更先進的平颱取代。雖然理論知識是通用的,但實驗操作的精確性往往依賴於軟硬件的配閤。當我嘗試去查找書中所提及的在綫資源、數據手冊鏈接或勘誤錶時,發現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經失效或指嚮瞭錯誤的地址。這使得讀者在遇到與書本描述不符的實際情況時,缺乏官方的、及時的支持渠道。一本技術類書籍,尤其是在迭代迅速的電子技術領域,配套資源的生命力和可訪問性至關重要,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的維護力度明顯不足,給後續的自我學習和問題排查帶來瞭不必要的睏擾和時間浪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