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微波及無綫應用中的六端口技術 | 作者 | 張旭春 |
| 定價 | 59.90元 | 齣版社 | 國防工業齣版社 |
| ISBN | 9787118099904 | 齣版日期 | 2015-04-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近年來,六端口技術應用領域迅速拓展。本書總結瞭六端口技術及基本理論,討論瞭其在傳統網絡分析中的應用,討論瞭在晶體管測試、無綫通訊、微波係統等新領域應用時的理論及技術問題。重點在於係統的介紹六端口技術的新發展、新應用的理論及相關技術問題。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章 六端口技術介紹 1.1 微波網絡理論 1.1.1 功率及反射 1.1.2 散射參數 1.2 微波電路設計技術 1.2.1 微波傳輸綫 1.2.2 微波無源電路 1.2.3 加工工藝 1.3 六端口電路 1.3.1 微波網絡測試 1.3.2 無綫應用 1.3.3 微波應用 參考文獻 第2章 六端口基本理論 2.1 六端口反射計分析 2.2 綫性模型 2.3 二次模型 2.4 六端口的等效四端口減縮理論 2.5 誤差盒模型的計算 2.6 功率測量 2.7 帶參考端口的六端口反射計 2.8 測量精度估計 參考文獻 第3章 六端口結的設計 3.1 六端口結的設計考慮 3.2 波導六端口結 3.3 頻率補償優六端口結 3.4 頻率補償準優六端口結 3.5 基於對稱五端口環形結的六端口結 3.6 采用波導/帶狀綫混閤技術的高功率六端口結 3.7 壞情況誤差估計 參考文獻 第4章 校準技術 4.1 使用七個標準件的校準方法 4.2 使用五個標準件的綫性校準方法 4.3 使用四個標準件的非綫性校準方法 4.4 使用三個標準件的非綫性校準方法 4.5 基於有源負載綜閤的自校準方法 4.6 動態範圍的擴展 4.7 二極管綫性化技術 4.8 功率校準技術 參考文獻 第5章 六端口網絡分析儀 5.1 概述 5.2 互易二端口DUT情形 5.3 任意二端口DUT情形 5.4 基於六端口的去嵌入技術原理 5.5 二端口的去嵌入技術 5.6 誤差盒參數的計算 5.7 任意DUT S參數的確定 5.8 三二六端口網絡分析儀 5.9 N-六端口網絡分析儀 5.10 單個六端口結組成的矢量網絡分析儀 5.11 N端口校準算法 參考文獻 第6章 基於六端口技術的源/負載牽引測試 6.1 源牽引/負載牽引測量原理 6.2 測試端口為任意阻抗時阻抗及功率的測試 6.3 反嚮式六端口工作原理 6.3.1 反嚮式六端口反射計的校準 6.3.2 反嚮六端口測試中的誤差盒計算 6.3.3 討論 6.4 采用六端口結的源牽引測試結構 6.4.1 無源源牽引測試結構 6.4.2 有源源牽引測試結構 6.5 采用六端口的負載牽引測試結構 6.5.1 無源負載牽引測試結構 6.5.2 分支式有源負載牽引測試結構 6.5.3 環路式有源負載牽引測試結構 6.6 基於六端口的源牽引/負載牽引測試結構 6.7 在片負載牽引測量中的去嵌入技術 6.7.1 校準及測量技術 6.8 源牽引測試技術應用 6.8.1 低噪聲放大器特性測量 6.8.2 混頻器特性測量 6.8.3 功率放大器特性測量 6.9 源牽引/負載牽引振蕩器測試 6.9.1 測試端口阻抗可變的六端口反射計 6.9.2 振蕩器特性測試 6.10 采用有源負載牽引的微波晶體管的AM-AM/AM-PM失真測量 6.10.1 工作原理 6.10.2 測試方法 6.11 功率放大器特性及優化中的時域波相關器 6.11.1 時域波形測量 6.11.2 多諧波六端口反射計 6.11.3 時域電壓電流測試 參考文獻 第7章 六端口的無綫係統應用 7.1 多端口收發機 7.1.1 多端口調製器 7.1.2 多端口解調器 7.2 六端口接收機 7.2.1 五端口接收機 7.2.2 六端口接收機申的噪聲 7.2.3 六端口接收機的校準 7.2.4 六端口接收機的帶寬 7.3 六端口在軟件無綫電中的應用 7.3.1 軟件無綫電應用中的五端口結 7.4 六端口的超寬帶應用 7.4.1 六端口脈衝調製器 7.4.2 六端口脈衝解調器 7.4.3 UWB申的五端口接收機 7.5 毫米波無綫電係統中的六端口 7.6 六端口接收機與傳統接收機的對比 7.6.1 RF性能 7.6.2 其他方麵 7.7 相控陣係統中的六端口 參考文獻 第8章 六端口的微波應用 8.1 六端口微波反射計 8.1.1 六端口反射計 8.1.2 高功率微波反射計 8.2 六端口波相關器 8.2.1 基本概念 8.2.2 校準係統 8.2.3 波相關器結構 8.2.4 采用六端口波相關器的波達方嚮測試 8.2.5 采用六端口波相關器的多普勒頻率估計 8.3 六端口在測嚮儀中的應用 8.4 六端口在雷達中的應用 8.4.1 六端口多普勒探測器 8.4.2 六端口距離探測器 8.4.3 六端口雷達結構 8.4.4 六端口雷達校準 8.5 采用六端口的天綫測量 8.5.1 近場天綫測量 8.5.2 極化測量 8.6 六端口材料特性測量 8.6.1 測試係統 8.6.2 探針模型分析 8.6.3 探針校準 8.7 采用六端口的光學測量 8.7.1 光學六端口結設計 8.7.2 光學六端口分析 參考文獻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射頻和微波領域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尋找關於六端口技術的深度資料,而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雪中送炭。它的內容排版非常清晰,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循序漸進,讓人感到非常踏實。作者顯然在這一領域有著深厚的積纍,能夠將復雜的數學模型和物理原理用如此直觀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這在同類技術書籍中是相當難得的。我尤其欣賞它對測量不確定度和誤差分析的細緻探討,這對於我們進行高精度實驗至關重要。讀完前幾章,我已經對六端口網絡分析儀的工作原理有瞭更係統、更深入的理解,這比我之前通過零散論文拼湊起來的知識要全麵得多。我期待著接下來的章節能夠更深入地講解實際係統中的優化與實現,相信它會成為我案頭常備的工具書。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體現在理論的闡述上,更在於它提供瞭大量與實際工程緊密結閤的案例分析。我發現作者在講解如何設計和實現一個實際的六端口傳感器時,考慮到瞭現實世界中諸如溫度漂移、元件非理想性等諸多乾擾因素。這使得書中的知識體係非常“落地”。我尤其關注瞭其中關於智能電磁環境監測方麵的應用章節,那裏詳細描述瞭如何利用六端口陣列進行波束形成和方嚮查找,這對於未來的無綫通信和雷達係統升級具有前瞻性指導意義。語言風格上,它保持瞭一種嚴謹而略帶學術傲氣的姿態,不浪費任何一個字,直奔主題,這對於時間寶貴的專業人士來說,無疑是一種高效的閱讀方式。閱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直接跟一位領域內的資深專傢進行一對一的深度交流。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雖然內容是硬核的,但實體書的製作卻非常用心,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這在如今很多齣版社追求效率的時代裏,是值得稱贊的細節。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某些章節的末尾附帶瞭啓發性的“思考題”或“擴展閱讀建議”,這些小小的設計,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主動探索欲。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並沒有把所有內容都塞在一個“大鍋”裏,而是分模塊、分層次地將六端口技術與現代無綫通信、物聯網、甚至生物醫學成像等前沿領域進行瞭交叉論述。這種跨界思維的展示,拓寬瞭我們對這項古老技術在新時代潛力的想象空間。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本激發創新思維的“靈感錄”。
評分說實話,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被它的專業性震懾住瞭。裏麵的公式和圖錶密度非常高,初讀起來確實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消化。它不像是一些科普讀物那樣追求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而是那種真正麵嚮工程師和科研人員的“硬核”教材。不過,一旦你沉下心來,跟著作者的邏輯鏈條一步步推導,你會發現每一步的論證都無比嚴謹。我特彆喜歡它在不同應用場景下對六端口技術優勢和局限性的對比分析,這種辯證的視角避免瞭對單一技術的過度神化。例如,它對比瞭傳統矢量網絡分析儀(VNA)和六端口分析儀在寬帶測量和動態範圍方麵的權衡,這對於我們選擇閤適的測試設備非常有指導意義。這本書的深度足以支持研究生級彆的課程學習,甚至可以作為博士論文研究的堅實基礎。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挑戰與迴報並存的。對於那些對微波電路設計有一定基礎的讀者來說,它的價值會隨著閱讀深度的增加而呈指數級增長。書中對多模態激勵和信號正交化處理的描述,是理解現代高階調製係統核心的關鍵。我花費瞭整整一個周末來啃讀關於廣義S參數定義的章節,從中領悟到瞭很多傳統S參數分析框架下難以察覺的物理細節。這種“撥雲見日”的感覺,是閱讀很多入門級資料所無法給予的。此外,書中的參考文獻引用非常全麵且權威,為我接下來的深入研究指明瞭方嚮,這比單純提供結論要重要得多。它不隻是教會你“怎麼做”,更重要的是讓你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構建起瞭完整的知識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