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国学经典丛书:容斋随笔 9787534832826 洪迈 中州古籍出版社

正版 国学经典丛书:容斋随笔 9787534832826 洪迈 中州古籍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迈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容斋随笔
  • 洪迈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随笔
  • 古代文学
  • 文化
  • 历史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32826
商品编码:2976136460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0-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经典丛书:容斋随笔

定价:36.00元

作者:洪迈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348328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容斋随笔》是宋人洪迈撰写的一部笔记,是宋代也是中国古代笔记中的精髓。
《容斋随笔》是个总名,其收录的内容包括《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个部分,又名《容斋五笔》。
该书为笔记,有轶文辑录,也有史料考证;有掌故荟萃,也有经验总结;有治国行政的宏论,也有养生健身妙道介绍,将资料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本书从中选出二百余篇,选取的标准侧重于知识性、借鉴性与可读性。注释力求简明准确。译文以直译为主,个别文字过简与艰涩之处,采用意译,避免由于文字过简直译出现失之衔接的现象,同时防止过多的附加叙述造成脱离原文的倾向,力求通顺流畅。

目录


随笔
卷一
六十四种恶口
八月端午
郭璞葬地
禹治水
敕勒歌
地险
卷二
唐重牡丹
长歌之哀
周亚夫
秦用他国人
卷三
进士试题
四海一也
李太白
太白雪谗
俗语有所本
卷四
温公客位榜
凤毛
喷嚏
野史不可信
卷五
汉唐八相
晋之亡与秦隋异
上官桀
国初人至诚
卷六
上下四方
姓氏不可考
绿竹青青
诞节受贺
卷七
虞世南
将军官称
北道主人
洛中盱江八贤
汉书用字
卷八
诸葛公
陶渊明
东晋将相
人物以义为名
人君寿考
卷九
尺棰取半
汉文失材
老人推恩
朋友之义
唐扬州之盛
卷十
杨彪陈群
玉蕊杜鹃
临敌易将
汉丞相
卷十
将帅贪功
汉二帝治盗
汉诽谤法
卷十二
曹操用人
卷十三
谏说之难
萧房知人
晏子扬雄
孙膑减灶
卷十四
汉祖三
有心避祸
士之处世
……
续笔
三笔
四笔
五笔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容斋随笔》:一部宋代文人百科全书式的随笔集 作者: 洪迈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4832826 《容斋随笔》是中国古代文史研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广博的内容、精深的学识、生动的笔调,为后世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宋代社会文化、思想风貌、历史掌故以及文人生活的一扇重要窗口。本书作者洪迈,字景卢,是南宋著名的学者、史学家、文学家。他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其著述体量宏大,而《容斋随笔》便是他集其一生学问与思考的结晶。 《容斋随笔》并非一部系统性的学术专著,而是一部以随笔形式写成的笔记体著作。全书按主题或类别编排,共计二十卷,收录了洪迈在日常读书、生活、游历中所产生的种种见闻、思考与考辨。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经史子集、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学养生、民俗风情、官场轶事、个人感悟等诸多领域,几乎无所不包,宛如一部宋代社会的微缩模型,又似一位博学多识的老者在娓娓道来,向你倾诉他所见所闻所感。 内容之博大精深: 《容斋随笔》的魅力首先在于其内容的广博性。洪迈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巨匠,他的知识储备是惊人的。他不仅精通儒家经典,对诸子百家之说亦有深入研究。在史学方面,他能够旁征博引,考证史料,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深入的剖析。在文学领域,他对诗词歌赋、散文笔记都有独到的见解,也善于品评古今的文学作品。 经史考证: 洪迈对古籍的考证功夫尤为显著。他常常能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字句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大量的文献比对,拨开迷雾,纠正史书中的讹误,澄清历史事实。例如,他对《左传》中的一些记载提出质疑,并进行详细的考证,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他对历代帝王将相的生平事迹、官制演变、典章制度都有细致的梳理和考究,使得这些历史细节在书中得以鲜活地呈现。 文学鉴赏: 洪迈对于诗文的鉴赏能力极高。他既能品评唐宋八大家的名篇,也能对一些流传不广但意蕴深远的篇章给予高度评价。他对诗词的用典、炼字、意境都有独到的见解,分析精辟,言辞恳切。他对于词的起源、发展、流派也有一定的论述,为后人研究词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民俗掌故: 《容斋随笔》中也记录了大量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民俗习惯。例如,他对当时人们的饮食起居、服饰穿戴、婚丧嫁娶、节庆习俗都有细致的描写。他记录了市场上流行的物品,民间流行的谚语,以及一些有趣的典故和传说。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宋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感受那个时代的烟火气息,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人生感悟与个人见闻: 除了宏大的学术考证和史料梳理,洪迈的随笔也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个人感悟。他记录了自己读书的乐趣,游历的见闻,与朋友交往的趣事,以及他对人生、世事的思考。这些内容使得《容斋随笔》不仅仅是一部冷冰冰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有温度、有情感的文集,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他也会记录一些官员的升迁沉浮,朝堂上的政治斗争,以及个人在官场中的得失,这些都折射出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一角。 笔法的生动与机智: 洪迈的文笔流畅自然,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幽默的笔调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的随笔不像一些严肃的学术论著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和可读性。他常常会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绘,将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明了。在考证一些问题时,他也不乏机智和幽默,能够将枯燥的考证过程变得引人入胜。 例如,在解释一些古籍中的疑难字词时,他会旁征博引,甚至引用一些俗语俚语来佐证,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在记录一些历史人物的轶事时,他也能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用简洁的语言将其刻画得栩栩如生。他对于某些现象的评论,也常常一针见血,充满智慧。 治学精神的典范: 《容斋随笔》之所以能够成为传世之作,离不开洪迈严谨的治学精神。他对史料的态度极为审慎,绝不轻信,而是反复推敲,细致考证。他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但也敢于质疑和纠正前人的错误。他所展现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至今仍是治学者的楷模。 他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精神也令人钦佩。他能够从生活的点滴中汲取养分,将日常的观察升华为深刻的思考。这种将学问融入生活的态度,使得他的著作既有深度,又不失鲜活。 对后世的影响: 《容斋随笔》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学士的广泛推崇和喜爱。它不仅为后人研究宋代历史、文化、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后世的笔记体随笔创作树立了典范。许多著名的学者和作家都曾从中汲取灵感,甚至直接引用其中的观点和史料。 它的博大精深,使得历代读书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从中获得启发。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可以了解宋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可以欣赏古代的诗词文章,学习鉴赏之道;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趣。 结语: 《容斋随笔》并非一本易于概括的书,它的内容丰富到如同浩瀚的星空,每一颗星辰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阅读《容斋随笔》,如同与一位学识渊博、谈吐风趣的长者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它不仅仅是一部书,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积淀。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重读《容斋随笔》,能够让我们放慢脚步,品味文字的韵味,感悟历史的厚重,汲取前人的智慧,获得心灵的滋养。这本书,值得每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去细细品读,去反复研摩。它所蕴含的知识和智慧,将如同甘泉,滋润你的思想,丰富你的精神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历史的碎片,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智慧集锦。作者洪迈在记录他人故事的同时,无疑也流露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和价值取向。比如,他对清官廉吏的赞扬,对阿谀奉承者的鄙夷,以及他对读书人应有操守的坚守,都通过那些生动的故事巧妙地展现出来。读完一篇篇短文,总会引发我对自己当下行为的反思:在面对利益和道义的选择时,我是否能像那些古代贤者一样保持清醒?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任何说教式的书籍都无法比拟的。它不是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你自己去体会并得出结论,这种力量是深远且持久的,让人读完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总想找个安静的角落把刚才的感悟记录下来。

评分

我最近在阅读的这本宋代笔记,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那个时代日常生活和士人精神世界的一扇窗。它不像正史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琐碎却又极具洞察力的细节。比如,作者记录的关于某个地方的物产、某个官员处理政务的趣闻轶事,甚至是文人墨客之间的闲谈笑语,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读起来,我仿佛能听到千年以前的市井喧嚣,闻到宋代特有的生活气息。最难得的是,作者的笔触虽然轻快,但其中蕴含的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却是极其深刻的,很多看似不经意的记录,背后都隐藏着对当时社会弊病或人性的微妙批判。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比那种宏大叙事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因为它告诉我们,历史的真实面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拼凑而成的。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有点担心阅读体验,毕竟这类古籍如果没有好的注释,读起来会非常吃力,容易陷在生僻字和典故里出不来。然而,这本的注释工作做得相当到位,可以说是对读者非常友好了。注释不是简单地解释一下词语的含义,而是深入到历史背景和文化典故的源头去梳理,有些地方甚至会引用其他文献来佐证作者的观点,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准确性。我特别喜欢那种在正文旁边或者页脚处,以小字清晰标注的解释,既不打断阅读的连贯性,又能在需要时提供及时的帮助。这种细致的处理,使得即便是对宋代文化背景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较为顺畅地领略到文本的精髓,真正体现了“传承”的责任感,而不是仅仅把古人的文字搬运过来束之高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我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触感也十分舒服。我特别喜欢它封面选用的那种带有微微肌理感的纸张,配合着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内页的排版也做得非常用心,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的处理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没有浪费空间,看起来非常清爽。虽然是经典古籍,但他们似乎在细节上做了很多现代化的考量,比如章节的划分和页眉的处理,都让人感觉很方便检索。要知道,很多出版社在出版这类书籍时,往往只注重内容,却忽略了阅读体验,但这套丛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正式而庄重的文化对话,而不是随便翻阅一本普通的书籍。对于我们这些对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的人来说,这种用心绝对是值得称赞的,它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文言文的典范教科书。它的遣词造句精炼至极,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落到纸上的,绝无半点冗余或浮夸之感。初读时,确实需要花一些时间去适应这种古雅的语境,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节奏感和韵律感是现代白话文难以比拟的。作者叙述事情时,逻辑清晰,叙事流畅,即便是记录那些比较繁复的典故或考据,也能保持文字的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有时候仅仅通过一个动词的选择,就能描摹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让人会心一笑。对于想要提升自己文笔和古文鉴赏能力的人来说,与其去啃那些晦涩难懂的辞赋,不如多读读这种行文自然流畅的笔记体著作,它在传承古典美学的同时,又兼顾了知识的普及性,是学习“如何写好中国话”的绝佳范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