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經典叢書:容齋隨筆
定價:36.00元
作者:洪邁
齣版社:中州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3483282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容齋隨筆》是宋人洪邁撰寫的一部筆記,是宋代也是中國古代筆記中的精髓。
《容齋隨筆》是個總名,其收錄的內容包括《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五個部分,又名《容齋五筆》。
該書為筆記,有軼文輯錄,也有史料考證;有掌故薈萃,也有經驗總結;有治國行政的宏論,也有養生健身妙道介紹,將資料性、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融為一體。
本書從中選齣二百餘篇,選取的標準側重於知識性、藉鑒性與可讀性。注釋力求簡明準確。譯文以直譯為主,個彆文字過簡與艱澀之處,采用意譯,避免由於文字過簡直譯齣現失之銜接的現象,同時防止過多的附加敘述造成脫離原文的傾嚮,力求通順流暢。
目錄
隨筆
捲一
六十四種惡口
八月端午
郭璞葬地
禹治水
敕勒歌
地險
捲二
唐重牡丹
長歌之哀
周亞夫
秦用他國人
捲三
進士試題
四海一也
李太白
太白雪讒
俗語有所本
捲四
溫公客位榜
鳳毛
噴嚏
野史不可信
捲五
漢唐八相
晉之亡與秦隋異
上官桀
國初人至誠
捲六
上下四方
姓氏不可考
綠竹青青
誕節受賀
捲七
虞世南
將軍官稱
北道主人
洛中盱江八賢
漢書用字
捲八
諸葛公
陶淵明
東晉將相
人物以義為名
人君壽考
捲九
尺棰取半
漢文失材
老人推恩
朋友之義
唐揚州之盛
捲十
楊彪陳群
玉蕊杜鵑
臨敵易將
漢丞相
捲十
將帥貪功
漢二帝治盜
漢誹謗法
捲十二
曹操用人
捲十三
諫說之難
蕭房知人
晏子揚雄
孫臏減竈
捲十四
漢祖三
有心避禍
士之處世
……
續筆
三筆
四筆
五筆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閱讀的這本宋代筆記,簡直是打開瞭我對那個時代日常生活和士人精神世界的一扇窗。它不像正史那樣闆著臉孔,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瑣碎卻又極具洞察力的細節。比如,作者記錄的關於某個地方的物産、某個官員處理政務的趣聞軼事,甚至是文人墨客之間的閑談笑語,都描繪得栩栩如生。讀起來,我仿佛能聽到韆年以前的市井喧囂,聞到宋代特有的生活氣息。最難得的是,作者的筆觸雖然輕快,但其中蘊含的對人情世故的洞察卻是極其深刻的,很多看似不經意的記錄,背後都隱藏著對當時社會弊病或人性的微妙批判。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方式,比那種宏大敘事更容易讓人産生共鳴,因為它告訴我們,曆史的真實麵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個體拼湊而成的。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瞭曆史的碎片,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做人、如何處世”的智慧集錦。作者洪邁在記錄他人故事的同時,無疑也流露齣瞭自己的人生哲學和價值取嚮。比如,他對清官廉吏的贊揚,對阿諛奉承者的鄙夷,以及他對讀書人應有操守的堅守,都通過那些生動的故事巧妙地展現齣來。讀完一篇篇短文,總會引發我對自己當下行為的反思:在麵對利益和道義的選擇時,我是否能像那些古代賢者一樣保持清醒?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任何說教式的書籍都無法比擬的。它不是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讓你自己去體會並得齣結論,這種力量是深遠且持久的,讓人讀完之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總想找個安靜的角落把剛纔的感悟記錄下來。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有點擔心閱讀體驗,畢竟這類古籍如果沒有好的注釋,讀起來會非常吃力,容易陷在生僻字和典故裏齣不來。然而,這本的注釋工作做得相當到位,可以說是對讀者非常友好瞭。注釋不是簡單地解釋一下詞語的含義,而是深入到曆史背景和文化典故的源頭去梳理,有些地方甚至會引用其他文獻來佐證作者的觀點,這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和準確性。我特彆喜歡那種在正文旁邊或者頁腳處,以小字清晰標注的解釋,既不打斷閱讀的連貫性,又能在需要時提供及時的幫助。這種細緻的處理,使得即便是對宋代文化背景瞭解不深的讀者,也能較為順暢地領略到文本的精髓,真正體現瞭“傳承”的責任感,而不是僅僅把古人的文字搬運過來束之高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讓我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典雅的氣質,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觸感也十分舒服。我特彆喜歡它封麵選用的那種帶有微微肌理感的紙張,配閤著燙金的字體,透露齣一種低調的奢華感。內頁的排版也做得非常用心,字號大小適中,行間距的處理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沒有浪費空間,看起來非常清爽。雖然是經典古籍,但他們似乎在細節上做瞭很多現代化的考量,比如章節的劃分和頁眉的處理,都讓人感覺很方便檢索。要知道,很多齣版社在齣版這類書籍時,往往隻注重內容,卻忽略瞭閱讀體驗,但這套叢書顯然在這方麵下瞭大功夫。每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次正式而莊重的文化對話,而不是隨便翻閱一本普通的書籍。對於我們這些對傳統文化有敬畏之心的人來說,這種用心絕對是值得稱贊的,它讓閱讀本身變成瞭一種儀式感。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文言文的典範教科書。它的遣詞造句精煉至極,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纔落到紙上的,絕無半點冗餘或浮誇之感。初讀時,確實需要花一些時間去適應這種古雅的語境,但一旦沉浸進去,那種節奏感和韻律感是現代白話文難以比擬的。作者敘述事情時,邏輯清晰,敘事流暢,即便是記錄那些比較繁復的典故或考據,也能保持文字的張力。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不動聲色的幽默感,有時候僅僅通過一個動詞的選擇,就能描摹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讓人會心一笑。對於想要提升自己文筆和古文鑒賞能力的人來說,與其去啃那些晦澀難懂的辭賦,不如多讀讀這種行文自然流暢的筆記體著作,它在傳承古典美學的同時,又兼顧瞭知識的普及性,是學習“如何寫好中國話”的絕佳範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