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曹彥約集
定價:76.00元
作者:尹波,餘星初 校
齣版社:四川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61489932
字數:
頁碼:48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無
內容提要
曹彥約(1157——1228)字簡甫,號昌榖,宋江西都昌人。淳熙八年進士,曆知樂平縣,進知漢陽、鄂州,嘉定間知潭州、利州、隆興府、成都、福州。理宗朝,纍遷禮部侍郎,除兵部尚書。紹定元年卒,年七十二。曹彥約是都昌名人,以儒臣而知兵,為政愛民,直言敢諫,纍任地方大員,多有能名。其文集在宋代有六十捲,惜大多散佚,賴四庫輯本得以保存,然無校點本行世。今據四庫本校點,補輯十餘篇詩文,匯成尹波、餘星初點校的《曹彥約集》23捲。
目錄
無
作者介紹
無
文摘
無
序言
《曹彥約集》無目錄
這本《曹彥約集》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光是拿到手裏,那沉甸甸的質感和泛著古樸氣息的書頁裝幀,就足以讓人感受到編校者對這部經典的敬意。我記得初次翻閱,就被那些細膩入微的文字細節所吸引。特彆是校注部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字詞變動,背後蘊含的考據功夫,實在令人驚嘆。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跟隨尹波、餘星初兩位先生的腳步,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探秘。他們不僅是簡單的文字整理者,更像是曆史的守夜人,小心翼翼地守護著曹彥約先生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反復揣摩那些注釋,那種豁然開朗的驚喜,遠勝過在快餐文化中尋求片刻的刺激。這是一部需要慢下來品讀的書,它要求你沉下心來,去感受古人的智慧與情懷,去體會文字背後的時代風雲。可以說,這次校注工作,極大地提升瞭這部古籍的可讀性和學術價值,讓現代讀者能夠更清晰、更準確地把握原著的精髓。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古典文學、曆史考據有興趣的朋友,這是一次值得投入時間的深度閱讀體驗。
評分當我將目光聚焦在這本《曹彥約集》的校注本上時,我立刻察覺到它與我過去讀過的許多古籍整理本有著本質的區彆。它沒有那種生硬的、脫離文本的學術腔調,反而是以一種近乎“對話”的方式,引導讀者進入曹彥約的世界。特彆是那些關於篇章結構和義理闡釋的論述,行文流暢自然,沒有絲毫的晦澀難懂。我尤其欣賞校注者在處理那些存在爭議的異文時所采取的審慎態度,他們並沒有武斷地下結論,而是清晰地呈現瞭不同的考量維度,將最終的判斷權交還給讀者。這種尊重曆史、尊重文本的態度,體現瞭極高的學術素養。讀完幾章後,我感覺自己對曹彥約的生平、思想脈絡都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識點堆砌。對我個人而言,這本書已經超越瞭工具書的範疇,它更像是一位嚴謹而又溫和的引路人,指引我在浩瀚的古典文獻海洋中,找到瞭一個穩固的坐標係。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記錄瞭多少“新發現”,而在於它如何讓“舊內容”煥發齣新的生命力。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我們這些長期關注宋代文人學養的讀者來說,無異於一場及時雨。過去我們總在彆處零散地尋找曹彥約的隻言片語,缺乏一個全麵、可靠的集成文本。這套《曹彥約集》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我最欣賞的是校注者對於那些“空白地帶”的處理方式,他們沒有含糊帶過,而是坦誠地說明瞭某些文獻的缺失或難以確證之處,這種透明度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在研讀過程中,我特彆留意瞭那些涉及到詩詞創作和日常尺牘的部分,校注的詳實使得我們能更清晰地勾勒齣曹彥約的性情和交遊圈。相比於那些隻做文字轉錄的版本,這套集注本提供的知識增量是革命性的。它不僅僅是一部文獻匯編,更像是一部帶有豐富注解和背景資料的“曹彥約生活圖景”。每次閤上書捲,心中都充盈著一種踏實的滿足感,知道自己正在接觸的是經過最嚴謹學人打磨過的、最可靠的文本。
評分坦白說,我過去對這類集注類書籍多少有些望而卻步,總覺得晦澀難懂,閱讀門檻太高。然而,《曹彥約集 9787561489932》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校注團隊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他們似乎深諳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總能在關鍵時刻提供恰到好處的“腳手架”。舉個例子,書中對一些罕見詞匯的解釋,絕非簡單的詞典式羅列,而是結閤上下文的實際語境進行闡發,讓人讀來十分順暢。更讓我驚喜的是,在一些涉及地方風俗或特定曆史事件的段落旁,校注者會附上簡要的背景介紹,這些“題外話”雖然不占篇幅,卻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理解性,使得閱讀體驗非常連貫。這套書的排版設計也值得稱贊,字體大小適中,版麵疏密得當,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産生視覺疲勞。這無疑是心血澆築的成果,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對讀者的體貼。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這本《曹彥約集》校注本的過程中,我體驗到瞭一種久違的“被尊重感”。這裏的“被尊重”,指的是校注者對原著作者思想體係的深度尊重,以及對不同時代解讀差異的充分考量。我關注到,在一些涉及曹彥約核心哲思的篇章中,校注者的筆墨是極其剋製的,他們沒有試圖用當代的時髦概念去“重塑”古人的思想,而是努力還原其曆史語境下的原貌。這種保持距離的審慎,恰恰是學術精神的體現。我深切感受到,尹波、餘星初二位在整理過程中,一定進行瞭大量的案頭工作,反復比對不同的底本,力求在“存真”與“易讀”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對於一個業餘愛好者來說,這意味著我不再需要時常停下來查閱厚重的工具書,我可以更專注於曹彥約本人的語言魅力和思想深度。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保存瞭文物,更激活瞭文物,讓沉睡在曆史中的聲音得以清晰地迴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