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兵史:畸形兵製下的中國的病 | 作者 | 雷海宗 |
| 定價 | 46.00元 | 齣版社 | 中央編譯齣版社 |
| ISBN | 9787511730985 | 齣版日期 | 2016-1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堪稱一部關於中國兵史的完整讀本。主體部分是雷海宗的成名代錶作《中國的兵》和《無兵的文化》,並匯編作者其他關於中國曆史及文化的重要篇章,以使讀者獲得一部雷海宗先生對中國兵史研究的完整讀本。有關中國兵製的研究已經很多,但雷海宗不走傳統兵製史的路子,從側麵發力,引入西方社會科學的分析方法,探討中國文化中的兵的精神,也就是武德的曆史及其喪失,其間牽齣中國文化中很多值得注意的特點,進而為中國史學彆開生麵。60多年後的今天,讀來仍發人深省。 梁啓超先生說: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係,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者也。 |
| 作者簡介 | |
| 雷海宗先生為一代史學大傢。一九二七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迴國後先後執教於南京中央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大,擔任教授、係主任等職。雷海宗先生碩學高德,學貫古今中外,其學術研究自成體係,博大精深,曾發錶《殷周年》《曆史的形態與例證》等重要論文,代錶性著作為《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整理齣版的著作有《西洋文化史綱要》等,被稱為中國現當代史學的開山宗師。 |
| 目錄 | |
| 中國的兵 春鞦 戰國 秦代 楚漢之際 西漢初期 漢武帝 武帝以後——光武中興 東漢 後言——漢末至近 無兵的文化 政治製度之凝結 中央與地方 文官與武官 士大夫與流氓 朝代交替 人口與治亂 中國與外族 中國的元首 列國稱王 閤縱連橫與東帝西帝 帝秦議 秦始皇帝 漢之統一與皇帝之神化 廢廟議與皇帝之製度之完全成立 後言 中國的傢族 春鞦以上 戰國 秦漢以下 結論 中國文化的兩周 正名 中國史的分期 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比較 附錄: 世襲以外的大位承繼法 中外的春鞦時代 此次抗戰在曆史上的地位 君子與僞君子——一個史的觀察 |
| 編輯推薦 | |
| 目前市場上還沒有“中國兵史”的同名書,而這樣一個大題意味著一個相當大潛力的市場。 聽史學宗師痛快解讀中國大曆史,探尋漢族政權何以長期虛弱及畸形兵製下的中國的病。 在民國時代,不少史傢其實都很關注中國的兵製問題,雷海宗不走傳統兵製史的路子,而引入西方社會科學的分析方法,為中國史學彆開生麵。本書主要講雷海宗關於中國兵製史與文化的相關著作及論文閤編一冊,使讀者獲得一個雷海宗先生對中國兵史研究的完整讀本。 |
| 文摘 | |
| 序言 | |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具有挑戰性的,但絕非枯燥。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耐心和對曆史語境的敏感度。其中有幾章關於後勤補給與行政效率的論述,初讀時會覺得有些偏離瞭“戰爭”的主題,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明白,作者的“兵史觀”遠比我們傳統認知中的“排兵布陣”要宏大得多。他將整個國傢機器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一個環節的僵化或腐朽,都會直接體現在前綫的戰鬥力上。這種係統性的分析,讓人聯想到現代管理學中的各種理論,隻不過,作者將這些理論置於古代的背景下進行印證。我個人認為,對於那些厭倦瞭傳統“英雄史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審視曆史的視角,它揭示瞭“看不見的戰爭”——那些發生在官僚體係內部、耗費國力的製度內耗,其破壞力往往遠超敵人的刀劍。
評分裝幀和排版上看得齣齣版方還是下瞭功夫的,紙張的觸感很舒服,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有太強的視覺疲勞。不過,真正吸引我的是作者那種近乎批判性的曆史關懷。他似乎不僅僅是在記錄過去,更像是在嚮我們提問:如果我們不改變這些深植於文化和結構中的惰性,那麼曆史的悲劇是否注定會以不同的麵貌重演?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決策層的對比分析,尤其精彩。那種決策層與基層實際情況的脫節,那種信息傳遞的失真,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我感覺作者對待史料的態度是極其嚴謹的,論證過程層層遞進,幾乎找不到可以被輕易駁倒的薄弱環節。讀到某些段落,甚至讓人産生一種強烈的時代共鳴,仿佛那些數百年前的睏境,在今天依然能找到相似的影子,這或許就是好曆史著作的魅力——它能超越時間,與當下對話。
評分這本書給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對“變”與“不變”的深刻洞察。在曆史的長河中,技術和武器總是在進步,外部威脅也在不斷變化,但某些深層的、根植於文化心理和治理模式中的“病竈”,卻頑固地延續瞭下來。作者沒有急於給齣簡單的結論或解決方案,而是耐心地引導讀者去觀察這些病竈是如何在不同的曆史階段,以不同的麵貌齣現,但其本質卻一脈相承。這種長程的、非綫性的曆史觀察方法,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它迫使我跳齣單一朝代的局限,去思考一種更具普遍性的曆史規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行文中保持的那種冷靜的、不帶過多感情色彩的學術剋製,正是這種剋製,使得最終揭示齣的那些深刻的結構性問題,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閤上書本,心中感慨萬韆,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一次對民族精神深處進行體檢的嚴肅旅程。
評分這部書的封皮設計,乍一看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那種深沉的墨綠與泛黃的書頁質感,仿佛能觸摸到那些塵封的往事。我原本是抱著對軍事史的純粹興趣翻開它的,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兵種演變、戰術革新的精彩論述。然而,閱讀的過程卻像是在剝開一層層迷霧,看到的不是那些光鮮亮麗的戰役敘事,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關於製度與國民精神的剖析。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沉湎於羅列日期和人名,而是巧妙地將那些看似孤立的軍事現象,置於一個宏大的社會結構背景下去考察。讀到中間部分,我甚至有些替古人感到一種無力感,那種被既有體製束縛、英雄難以施展抱負的憋屈,隔著韆百年依然能強烈地衝擊讀者的心扉。這種對曆史深層邏輯的挖掘,遠超瞭我最初對“兵史”的期待,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權力運作與結構性睏境的社會學觀察報告,讓人在閤捲之時,需要時間來消化那種曆史的重量和沉重。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精妙,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曆史編年體,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史學傢在與你娓娓道來一場漫長而復雜的棋局。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他總能找到一個恰當的比喻,將那些晦澀難懂的製度性弊端,轉化為生動可感的畫麵。舉個例子,書中對某個特定時期兵役製度的描述,我感覺自己仿佛親身站在瞭那個募兵現場,看到瞭底層民眾麵對徵召時的那種既無奈又充滿算計的復雜神情。這種代入感,是許多嚴肅曆史著作所欠缺的。它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細節,反而以一種近乎冷靜的、近乎手術刀般精準的筆觸,剖開瞭曆史肌理中的那些“疤痕”。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曆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層的“好人與壞人”的簡單二元對立中,而是開始探究“為什麼”——為什麼優秀的個體最終會被平庸的係統所吞噬或同化。這種思考的深度,纔是真正值得稱道之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